农业高职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摘要:农业高职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学生服务意愿与实践能力的双重短板、学校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的适配性不足等现实问题。为此,可以通过构建“思政教育+乡土情怀培育”双轨模式、实施“需求导向型”技能强化计划、构建“三自主四结合”模式、构建“校地共生型”实践网络、形成立体化社会服务体系等方式进行解决。
农业高职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与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正推动中国农村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农业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其学生群体既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参与者,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建设者。
农业高职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核心使命
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其系统性特征决定了农业高职学生所肩负使命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一是技术赋能的使命。当前,我国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期,迫切需要先进农业技术。农业高职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掌握了一系列现代农业技术,可推动农业从传统向精准、高效化转型,保障农业提质增效。
二是产业融合的使命。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的加快,乡村产业不再局限于种植养殖的单一层次,还涵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诸多产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农业高职学生能够利用自身优势,推动乡村产业的发育、壮大和升级转型。
三是治理参与的使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是十分复杂的工程,需要具备现代治理能力和现代法治思维的人才。经过专业培养的农业高职学生能把规范化、制度化的治理思维引入乡村,使治理方式更符合时代要求,并使乡村治理的效果更佳。
四是文化传承的使命。乡村振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振兴,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是其精髓,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纽带。农业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使其能更有效地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农业高职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为农业高职学生服务乡村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历史机遇。“制度红利”为农业高职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把职业院校人才作为乡村振兴事业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撑,降低了学生为乡村服务的边际成本,修正了涉农职业在社会大众中的价值偏好。“市场红利”为农业高职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拓展了现实土壤,全环节的消费需求为专业人才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实践空间。“业态红利”则为农业高职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将知识转化现实生产力的各类形式载体。
对于农业高职在校学生来说,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机遇,贯穿学习发展全过程。一是政策赋予其精准培养的制度空间,农业高职院校按照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精准布局专业,增设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前沿专业,可以通过“订单班”“定向计划”等形式提前锁定基层岗位。二是市场扩容为其校内实操提供了真实场景,如农业高职校与县域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共建“产学研基地”,可以参与农产品直播、乡村旅游设计等实践活动,提前进行市场服务经验的积累。三是业态创新为其成长提供跨界融合的载体,培养学生复合性本领,并为将来能够更好地服务农村新业态打下良好的基础。
农业高职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高职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具有优势和空间,但因其自身素质和主观认知的局限以及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在实践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学生层面:服务意愿与实践能力的双重短板
学生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主体,其主观意愿与能力素质直接影响服务质量,但当前存在明显的意愿不足与能力不匹配问题。
1.内生动力不足,服务意愿薄弱
受传统就业观念与现实条件影响,多数农业高职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参与意愿不高。一是受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舆论影响,部分学生对乡村的认知停留在落后、艰苦、机会少的刻板印象中,未能认识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机遇,这也导致很多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城市非农领域就业。二是对乡村振兴政策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刻理解自身专业价值与乡村需求的契合性,缺乏扎根乡村的内生动力。因此,学生参与院校组织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多是为了完成社会实践任务、获取学分、获取奖学金评选优势等,在这样的动机驱使下,其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也难以真正为乡村发展作出贡献。
2.胜任力不足,与乡村需求脱节
虽然高职教育强调“理实融合”,但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些学校的乡村社会实践和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一是技能培养偏重标准化操作,对乡村特殊情境缺乏培训,学生往往缺乏灵活应对能力。二是课程内容多以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很少涉及乡村经营管理、电商运营实务、政策法规知识,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足,难以适应乡村产业综合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三是实践锻炼不够,学生对基层环境的适应性较弱、对农村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的把握能力相对欠缺,导致实践服务时出现“水土不服”“沟通障碍”等问题。
院校层面: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的适配性不足
农业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方,其培养模式与支持机制对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与意愿具有直接影响,但当前存在明显的体系性短板。
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滞后
部分农业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培养模式,人才目标定位不准确。一是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比例不高,且实践内容更多地集中在室内或规范化实验基地,缺乏对农村生产实际的针对性。二是不能及时响应农村新情况、新问题,对乡村旅游、智慧农业等新学科和新课程的开设不够,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知识结构与农村新经济发展需求的衔接。三是对学生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传承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未能形成“技术+服务+管理”的复合人才培养体系。
2.实践平台建设不足,协同机制不健全
学生服务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平台,而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平台数量偏少、功能单一、协同能力不足。一是在校学生接触最多的主要是校内实训基地,这些基地提供的是模拟性教学,并不能还原出实际乡村生产经营的复杂情境。二是多数学校与政府、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的协同育人仍然停留在一些短期项目合作的阶段,存在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缺乏的弊端,学生们没有长期、持续性进入基层实践学习的机会。三是学校对学生的基层服务跟踪辅导不够,也缺乏为学生在乡村实践中提供基于实践的个性化赋能发展方案。
3.形式张力不够,成效相对有限
农业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时,存在形式创新不足与实际成效偏弱的问题。一是大量实践活动聚焦于短期支农、集中宣讲、参观典型示范点等形式,缺乏与乡村产业发展、治理升级等深层需求的结合。二是部分活动变为“套路式”模式,如技术服务为“摆摊式”咨询指导、电商助农仅仅局限于帮销个别滞销农产品等。三是没有建立长效机制,更多是开展零散的对接活动,形成一次性的交流合作。四是考核评价存在“偏位”和“重过程,轻效果”现象,导致学生服务变成“走过场”,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对长效性、深耕化服务的现实要求,不能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
农业高职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当前,农业高职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亟须探索有效途径解决。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该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农业高职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模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该校破解学生层面短板的实践
1.构建“思政教育+乡土情怀培育”双轨模式激发动力
加强思政课价值引领作用。该校深入挖掘周边乡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实际案例,编写了《农业职业院校“红绿”融合教学案例》《农业职业院校“红绿”融合思政典范教程》等校本教材,将乡村振兴的案例深度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课程教学中,并将“我是乡村振兴践行人”和“筑梦乡村 兴农有我”等乡村振兴主题活动纳入思政实践课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及其自身承担的责任。
推动课程思政改革。该校选派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到各二级学院进行课程思政专业指导,结合该校办学目标和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课程育人水平的快速提升。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该校依托校内校外两个平台、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将“乡村振兴”“绿色生态”“匠心精神”“耕读文化”“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等内容融入课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升课程育人实效[1]。
充分借助校友资源优势。该校邀请劳模、村干、返乡创业者校友走进校园开设“四课堂”,即“田间红课堂”“田间匠课堂”“田间创课堂”“田间大课堂”[2],通过校友自身的经历和所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此外,该校组织学生到乡村基层,进行社会调研、挖掘乡村文化、与村民零距离交流,知晓乡村的现状和需求,寻找所学专业与乡村实际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增强爱农情感,担当兴农使命。
开展耕读劳动教育。该校以本土化农耕资源为实践载体,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生态农场,通过沉浸式参与采茶制茶、水稻育秧、果蔬采摘、农机操作等劳动,让师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农耕文化的厚重,深化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知,从骨子里厚植扎根乡土、服务乡村的情怀。
2.实施“需求导向型”技能强化计划提升能力
成立专业化服务团队。该校结合专业特色,组建园林景观设计社团、“惠农飞防”社团、鱼乐圈水产养殖社团等学生社团,以及新禾粮食单产提升科技服务团、亚服科技服务团等师生专业服务团,形成“产业需求—团队定位—技能训练”的联动机制。该校通过承接地方农业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参与乡村产业升级课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化专业技能,实现“学用结合”的能力跃迁,形成“需求牵引实践、实践反哺技能”的良性循环。
组建多元导师团。该校聘任劳动模范、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能工巧匠等担任校外导师,构建“校内教师+校外导师”的导师体系。校内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校外导师带来最新的农业技术和实践经验,指导学生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构建“理论+实训+驻村实战”三阶培养模式。在理论阶段,该校通过课堂授课、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训阶段,该校利用该校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熟练操作技能;在驻村实战阶段,该校让学生深入乡村,参与实际的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项目。
该校优化院校层面体系的实践
1.构建“三自主四结合”模式以培养多元化人才
该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匠心精神、技术技能两个方面作为重点教育内容,构建了“三自主四结合”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3]。“三自主”是指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专业深造学习模块以及专业外的拓展模块内容,打造个性化“学习套餐”;“四结合”是指“教产结合”“教创结合”“教赛结合”“教研结合”,构建多元化育人路径。
“教产结合”,以乡村治理人才为培养目标,与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扬州市、盐城市等地政府合作,首创“政府买单、联合招生、定向就业”的村干部培养模式;“教创结合”,以农业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突破口,聚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打造农林特色“新禾行动计划”;“教赛结合”,以农业工匠人才为培养目标,研制对接世界技能大赛的人才培养标准,以赛促学促训;“教研结合”,以科研平台、课题研究为抓手,突出学生的研发能力培育,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
2.构建“校地共生型”实践网络
加强与乡镇政府合作,共建“科技小院”“田间学校”。在各个乡村设立的服务站,既是学生参加实践的基地,又是该校与乡村互动交流的纽带。学生在服务站开展村庄管理、农技推广、乡村文化服务等工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推动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该校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新农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新农人实践基地”等,通过共建产教融合项目,打造高品质实训基地,共享教育资源,有效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与就业竞争力。
3.形成立体化社会服务体系
以亚夫科技服务团为例,共有8个分团,20个专业组,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问题。例如,周边农户葡萄滞销,该校派出电商分团,为农户提供直播助农设备,开展田头直播,促进葡萄销售,减少果农损失;黑鱼养殖户面临养殖亏损,该校派出水产分团,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农户渡过难关。
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深入以及农业高职院校的继续改革,农业高职学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将能够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王丽英.课程思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交相辉映[N].中国教育报,2021-12-20(08).
[2]王海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四个“田间课堂”实践育人模式 培育“一懂两爱”的新农人[EB/OL].(2024-06-04)[2025-05-25].http://www.tech.net.cn/news/show-103324.html.
[3]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下得去用得上 干得好留得住 “四类人才”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石[EB/OL].(2022-03-07)[2025-05-25].https://sf.ouchn.edu.cn/Pages/Typical/2022/03/07/77cd2a3e-d0bc-4ddd-a9f5-f2e11aa53ae2.htm.
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基于线上红色资源的高校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1118);2024年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4JSSZYB32)。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彦臻
编校:侯欣怡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