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白城 风华永续——记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北洸乡白城村
白城村隶属于太谷区北洸乡,东邻南张村,北接北洸村,西与祁县峪口乡北团柏村接壤,自古便是连通周边区域交通要冲。地形呈现“北平南丘”的鲜明特征,70%的区域为平原,30%为丘陵。如今,阎北路穿境而过,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以下简称“果树研究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171处毗邻,这份“近水楼台”的优势,让白城村既坚守着农耕文明的底色,又注入现代科研的亮色,为“古”与“新”的交融埋下关键伏笔。
古村溯源:从传说到岁月的印记
白城村以十字街口为中心,辐射出东西南北四条主街,百余条小巷如脉络般纵横交错,尽数汇入主街,形成“聚散有序、四通八达”的格局。以前,村落四周筑有堡墙,开设四座堡门,配套建设大影壁、真武庙、狐突庙等公共建筑,整村庙宇布局呈“龟形”,暗含“长寿稳固”的寓意,尽显晋中古村落“街院相依、庙祠相间”的整体总局风格。如今,村落的部分古建虽因时代更迭而不存,但核心格局未变,仍保留着传统村落的烟火气与文化魂。

白城村村口牌楼
白城村的建村历史可追溯至夏商时期,数千年时光沉淀中,不同朝代的文明印记深深镌刻于村落肌理,使其成为一部具象化的“活态的历史教科书”。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途经此地,当时称为“柏谷”,即如今的白城村一带。他在这里占卜去向,最终在舅舅狐偃的建议下北奔狄地,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战国时期,名将白起在此屯兵练兵,村落的军事属性初步显现。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位将领,将村落命名为“白城镇”。这一名字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深切追忆,更成为村落独特的文化符号,使“白城”二字承载了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
唐宋时期,名相与帝王曾在此停留,为村落文脉注入了独特的贤达气韵。唐代,时任太谷县令的唐朝开国元勋殷峤曾陪同房玄龄父子在白城游览。后来,房玄龄之子房遗直因家族变故迁居此地,为村落留下了“名相后裔”的独特印记。宋代,宋真宗赵恒征讨辽国时,曾将大本营设在白城隆兴寺(后改名为光化寺)。因“夜见龙像”“梦闻佛语”的经历,宋真宗敕命重修寺庙,并亲写匾额“光化圣寺”,寺庙因此名声大噪,吸引了无数信徒和香客前来朝拜。
明清时期,白城村进入商帮与民俗的繁荣阶段。随着晋中商帮的崛起,白城村凭借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周边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一时之间,商号和作坊鳞次栉比,四合院随之大量兴建,文昌阁等公共建筑也在这一时期逐步得以完善。

白城村光化寺
步入近现代,白城村历经时代风云变幻,在传承古韵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适应性。民国时期,白城村在时局动荡与局部发展交织中,既延续传统农耕底色,也悄然发生变革;抗战时期,作为地方抗日力量的活动据点,白城村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该村正式定名为“白城村”,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农业、教育、经济等各个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为村落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古建巡礼:凝固在砖瓦间的匠心
白城村的传统民居以一进、二进四合院为主,均为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是晋中北方民居的典型代表,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儒家文化的印记。
从布局来看,四合院严格遵循“中轴线对称”原则:正房为长辈居住,地势最高、规制最严,体现“长幼有序”;东西厢房供晚辈使用,形制稍简;倒座房多作厨房或储物间,靠近大门,方便日常出入。这种布局不仅满足居住需求,更将“宗法伦理”融入建筑空间,成为儒家文化在乡村的生动体现。
从装饰来看,四合院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堪称“建筑艺术珍品”。砖雕多分布在门楼、影壁、屋脊处,题材以葡萄、蝙蝠、石榴为主——葡萄象征“多子多福”,蝙蝠谐音“福”,石榴寓意“红红火火”;石雕集中在柱础和门墩上,常见“石狮”“祥云”图案,既稳固建筑,又显气派;木雕则装饰于门窗、梁枋,梅兰竹菊、花鸟鱼虫等图案栩栩如生,工艺细腻、精湛。

白城村古建屋脊
在白城村的古建中,光化寺无疑是“最耀眼的明珠”。它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集合了多个朝代的建筑特征,堪称“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活档案”。据《太谷县志》记载,光化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唐贞观十三年(639),全国大兴佛刹,负责选址的僧人看中白城村的“灵气”,在此修建寺庙,初名“隆兴寺”;宋咸平二年(999),宋真宗因曾在此居住并“偶见龙像”,敕命重修,改名为“光化圣寺”;元代泰定三年(1326),寺庙因年久颓败再次重修;明、清两代,又多次修葺,终成今日之规模。
如今的光化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 402平方米,为二进院落布局,现存建筑中,过殿(大雄宝殿)为元代遗构,正殿、西配殿、东耳殿为明清代遗物。其中,过殿是建筑精华:面宽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九檩前廊式构架,斗拱为五踩单抄单昂,里转双抄偷心造——这种斗拱结构既承托屋顶重量,又兼具装饰性,是元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前后明间设板门,前檐次间设直棂窗,梢间以檐墙封闭,整体风格庄重古朴,虽逾千年,雄风犹在。
寺内还存有一块清代石碑,虽字迹漫漶难以辨认,但仍为研究寺庙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名胜大词典》中,仅收录了太谷区的两处景点,一处是矗立着“白塔”的无边寺,另一处便是白城光化寺,可见其在历史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
除现存的四合院与光化寺外,白城村在历史上还曾拥有众多极具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这些建筑如今虽已消逝,却深深留存于村民的记忆中,成为村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狐突祠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座。该祠由朝廷敕建,本名“利应狐突神庙”,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而建。因“狐”与“糊”读音相同,北方人发音相近,“突”又逐渐转为“涂”,所以被当地百姓俗称为“糊涂神祠”。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专门记载此事,还调侃道“土人奉事之甚严,云稍不敬辄致风雹,然不知神何代人。”这座祠堂规格极高,只因晋文公曾在此地“柏谷卜路”,且狐突是晋文公的外祖父,故获“敕建”殊荣,成为太谷一带忠义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此外,白城村历史上还分布着真武庙、文昌阁、魁星阁等一系列功能多样的古建筑。旧时,从村落北门进入,右转可见狐突庙与文昌阁,左侧则是河门圪洞;北大街中段坐落着武家祠堂,南大街尽头是光化寺大影壁,影壁左侧为顶山庙与财神庙;西大街往西延伸,可达青龙街的白衣阁、青龙阁;村西南方向有一座财神庙,东南方向则是魁星阁。这些建筑涵盖祭祀、教育、祈福等功能,曾是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白城村影壁
值得一提的还有房玄龄墓。据《太谷万历县志》记载:“在县西南十八里(1里=0.5千米),白城村南,世传为房玄龄墓,有巨碑,文皆剥落不可考。”相传,房玄龄之子房遗直因家族变故迁居白城后,为方便祭扫父亲,在村南修筑了房玄龄的衣冠冢。清康熙年间,太谷学使还批准房玄龄的三十六世孙房振奎担任“奉祀生”,负责定时祭祀,直到现在白城村还有房姓人居住。如今,这座墓冢虽已不复存在,但“名相葬于白城”的故事仍在村中代代流传。
振兴实践:古村焕新的“白城路径”
作为传统农业村,白城村的产业发展始终以“土地”为核心,近年来更是依托自身优势,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特色产业”的跨越,显著提升了土地产出价值。
一提起白城村的“王牌”农产品,大家最先想到的便是“玉露香梨”,这一优良品种由果树研究所的两代科研人员历经30年培育而成,以汁多、酥脆、含糖量高的特点广受好评,而白城村正是它的“诞生地”。依托与果树研究所相邻的地理优势,加之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与“玉露香梨”的品种特性高度契合,白城村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品质优势,成为玉露香梨试种和推广的核心区域。
近年来,白城村村“两委”抓住这一有利资源,大力推动玉露香梨规模化种植。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闲置土地,引导村民加入种植队伍,如今,全村已形成集中连片的玉露香梨种植区。为了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村里还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田间管理等服务,并注册了特色农产品商标,推动玉露香梨从“地头鲜”走向“品牌化”,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白城玉露香梨”成为太谷区特色农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除了玉露香梨,酥梨种植一直是白城村的“老本行”,也是村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白城酥梨以其表面光洁、个大丰满、多汁酥脆、无公害等特点,在周边市场积累了良好口碑,是村里名副其实的“当家产业”。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白城村村“两委”也在不断推动酥梨产业优化升级。一方面,邀请农科院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村民改进种植技术,推广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生态种植模式,提升酥梨品质,确保“老味道”不变、“好品质”升级;另一方面,搭建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拓宽销售范围,让白城酥梨不仅能满足本地及周边市场需求,还能远销到河北、陕西等省份,让这一传统产业在新时代依然保持旺盛活力的生命力。

白城村种植的玉露香梨
在林果产业之外,白城村还探索出“生态+经济”的产业新路径——大力发展花灌木种植。凭借村西伏羲河沿岸的生态优势,村里成功引进园林企业,开展花灌木种植项目,包含海棠、榆叶梅、紫叶李等多个品种。
这些花灌木不仅美化了村落环境,成为伏羲河畔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催生出可观的经济效益。每至春季,花灌木幼苗培育成熟后,便会销往周边城市,用于当地的园林绿化项目,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站在白城村的十字街口,目光所及皆是风景,青瓦灰墙的四合院、古朴庄重的光化寺,用斑驳痕迹诉说着千年历史的厚重;连片的果园、整洁的街道、热闹的文化广场,彰显着新时代的蓬勃生机;玉露香梨、花灌木种植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激活了乡村发展新动能。在白城村——这座从夏商时期延续至今的古村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朝代更迭和岁月变迁,更是乡村文化生命力的延续,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实践,是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以开放包容姿态走出的“保护与发展并行、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发展之路。
当然,白城村的乡村振兴之路仍任重道远——如何助力乡村旅游提质,让光化寺在保护中“活”起来;如何进一步延伸林果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回流,为村落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这些都是白城村未来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务实的产业发展举措,白城村一定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让这座千年古村,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冯莉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