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安古韵 文脉恒昌——记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范村镇上安村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范村镇上安村的历史,宛如一部镌刻于砖石瓦缝里的岁月长卷。上安村的建村时间虽无确切记载,但追溯其渊源,应在千年之上。从明清时期的昌盛繁荣,到如今的文化传承与守护,它始终以独特的姿态,承载着晋地深厚的人文记忆。中央电视台记者王修筑在其著作《从历史中走来的古村落》中,以《文尚古韵上安村》为题,深情赞誉道:“太谷县范村镇上安村,是一个既有历史名人,又有文物古迹,还有民间乡村文化,足以让太谷人引以为骄傲的古村落。”这份高度评价,正是对上安村千年底蕴的最佳诠释。
千年古村:民俗交融的活态遗存
上安村坐落于太谷区东部的黄土塬地带,四周地形融合了丘陵与沟壑的特色。传统农耕与现代种植在此和谐共生,温室大棚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不仅保障了村民的生活来源,也维系了乡村的烟火气息。明清时期,上安村曾是晋商活动的重要枢纽之一。依托太谷“晋商故里”的区位优势,这里一度商贾云集,众多村民投身商贸活动,将晋商的诚信务实精神融入村落的发展脉络,为后续的建筑营造积淀了坚实的物质财富,也为文化传承厚植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今,尽管商贸繁华已逝,但那份与晋商相关的记忆,仍深藏在古宅的匾额和街巷的青石板之中,成为村落独特的文化标志。

上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上安村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其独特的“城池型”的整体规划——这在北方乡村中颇为罕见,充分展现了古人的防御智慧与规划远见。村落北面设有三道门,南面配有吊桥,东西两侧各立一道门,形成“四围守护”的严密格局,在战乱年代可有效抵御外敌入侵,保护村民安全。走进村中,仿佛踏入一座微型古城,街巷交错却井然有序,串联起一座座明清建筑,每一处细节都深藏匠心。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在上安牛氏一族中,外出为官者众多,他们往往会回到故乡建造府第。因此,上安村曾展现出一片楼院遍布的繁华景象。正如晋商大户们足迹遍布海内外,带回各种外埠文明一样,上安牛氏的先贤们在各地为官期间,学习并吸收了全国各地的建筑特色,再结合北方的气候特点,建造起了一座座风格独特的深宅大院。老人们回忆,上安的楼,样式几无雷同,一个楼一个样,如绣楼、闷楼、窑楼等。其中,四合楼院、总兵院、三益楼最为知名,堪称古建筑之精品,是古代北方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四合楼院,在1978年至2012年的34年里曾为上安小学所在地,建筑风格为明代“下窑上楼”式建筑。其底层以窑洞为基础,上层则为砖木结构房屋,既适应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又节省建筑材料。楼院的砖雕工艺堪称一绝——门楣上的“福禄寿喜”纹样、窗棂旁的“梅兰竹菊”图案,线条细腻、层次分明,虽历经数百年风雨,色彩依旧依稀可见,充分展现了明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总兵院以“叠筑二层窑洞”为特色。二层平台前用青石砌筑的一溜花墙,石缝严丝合缝,墙面平整如镜,既起到防护作用,又增添了建筑的美观度。站在平台上远眺,将村落风貌尽收眼底,不难想象当年居住者的身份与气度。

上安村“晋圆堂”院
三益楼建于清雍正三年,是村中央的过街戏台,也是村民文化生活的核心场所。该戏台为砖木结构,飞檐翘角,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木质构件略显腐朽,但“古韵犹存”。台口的木雕雀替、横梁上的彩绘图案,依然能让人追忆起当年“锣鼓喧天、戏声绕梁”的繁华盛景。每逢节庆,村民仍会在此举办活动,让古老戏台重新焕发生机。
除了这些知名建筑,村内的民居也极具特色。它们多采用砖木结构,厢房均为“一面坡”设计——下雨时雨水顺坡流入院中,因当地缺水,村民借此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既实用,又蕴含着对生活的美好期许。老式建筑的施工极为精细,部分房墙采用“砖墙砌跺、土坯砌墙”或“砖坯交错”的组合材料,既节省成本,又保证了墙体的坚固性。其外表看上去极为规整,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如今,村里随处可见古迹遗存:村民家用的门墩上刻有吉祥纹样,墙体中嵌入的石碑记录着过往事迹,甚至水瓮上的盖子都是当年总兵执事的木牌……每一件遗存都是上安村历史的见证。
在村西南的大沟旁,隐藏着一项被誉为“古代水土保持典范”的工程——上安村沟头防护工程。这项工程始初建于明崇祯年间,清顺治十一年(1654)重建,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仍完好地发挥着作用,有效阻止了沟头前进,保护着村庄道路与塬地的安全,堪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上安村地标碑
从结构来看,该工程采用“跌水式”设计,用石灰浆砌筑粗料石而成,整体布局科学合理。主体工程包括长5米、宽1.6米的引水渠道,可将坡面径流引入指定方向;一个高25米、直径1.6米的井筒式跌水,能有效减缓水流速度,避免冲刷沟底;井口上方建有高1.35米、长2.3米的石拱涵洞,防止杂物及人畜落入;井下出口与下游沟道连接处设有石砌拱涵和连接段,外侧70米处还建有宽2米、高4米的石砌陡坡与翼墙,进一步固定沟道,减少水土流失。据碑文记载,这项工程曾经历三次改进,最终于清顺治十一年“纠众而后筑之”,耗时3年建成。建成后,“波循故道,水害除矣;履道坦坦,行人便矣”,彻底解决了当地的水患问题。更令人动容的是,这项工程由民间自发组织,312位村民共捐银2 693.5两,是“无私、有识、有力”精神的集中体现——无私的是村民齐心护村的心意,有识的是对水土保持的长远考量,有力的是众人捐资、共同建设的行动力。
与沟头防护工程配套的,还有村内分布的水井。这些水井不仅单纯用于日常取水,更承担着“防洪存水”的重要职责:一旦遭遇较大降雨,地面形成的径流会顺势流入路边的水井(水井选址为周边最低处),随后缓慢渗入黄土地,有效避免雨水冲刷路基,从而守护着进出上安村的唯一通道。时至今日,水井与沟头防护工程仍在默默守护着古村,向世人展现古代乡村在应对自然挑战时的智慧与韧性。
人文荟萃:崇文尚学的千年家风
如果说建筑是上安村的“骨”,那么崇文尚学的人文传统便是它的“魂”。千百年来,上安人始终注重道德与学问的修养,“耕读传家”的理念已融入每家每户,孕育出众多杰出人才,使得“文尚古韵”的美誉名副其实。

上安村明代建筑闷楼
翻开上安村的历史,“人才济济”是最鲜明的标签。据县志和现存家谱记载,上安牛氏不仅有八十三人入仕做官,更有近百名族人曾在国子监研习求学,彰显出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仕宦传统。牛氏十四世孙牛天畀官至贵州提督(从一品),十五世孙牛敬宪官至总兵(正二品),十一世孙牛国彦曾任明朝锦衣卫镇抚司、武略将军(五品)。上安村首位入仕做官者应是牛本,他是明朝永乐元年(1403)的举人,历任河南汲县(现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训导,浙江宁波府同知。上安牛氏在明、清时期受封号者有5人,有进士3人,举人18人,贡生19人,监生24人,太学生74人,科副榜1人,庠生58人,廪生5人,增广生4人,乡饮宾21人。此外,还涌现出一门三阁老的佳话。上安牛氏在古今教育史上创造了卓越成就,其家族世代坚守“读书入仕”的道路,借仕途实现“兴国”之志与“兴家”之愿,不仅成为世人效仿的典范,更堪称中华民族耕读文化的生动缩影。
上安牛氏有多位先贤名垂青史,乾隆帝师牛先年便是其一。作为帝师,牛先年以学识渊博与品行高洁为人称道,他的存在不仅让上安村“崇文”之风更盛,也让村落与当时的权力中枢产生了紧密交集,显著提升了上安村在太谷地区的文化地位。另有曾任四川川北镇总兵的牛天畀,他是乾隆年间的名将,是满清王朝120位功臣之一。他一生征战沙场,为捍卫国家统一立下汗马功劳,逝后乾隆皇帝下令“按旗员一品大臣例赐”,亲自为其撰写祭文与碑文,并审订《牛天畀传》。太谷区档案馆至今仍保存着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的青石碑御制碑文,牛天畀的画像更是被珍藏于故宫紫光阁——这份殊荣,成为上安村人文历史中最璀璨的篇章。
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通过家谱、石碑与口述传说绵延至今,不仅让村民引以为傲,更成为激励后人重视教育、修身立德的精神财富。如今,村里仍保留着当年的私塾旧址,虽已不再办学,但“读书明理”的理念仍深深影响着村民,许多家庭依然教诲子女“以先贤为榜样,踏实做人、认真做事”。

上安村“三益楼”
上安村的人文记忆,更镌刻在散落四处的碑刻中。村中不仅有记载水利工程、寺庙修建的石碑,还有百余块庙碑、墓碑沉睡于金水河底——这些碑刻堪称“石头史书”,用斑驳文字记录着上安村的人事更迭、文脉传承。
碑刻的内容极为丰富,有的记载着村民捐资修桥铺路、兴修水利的善举,体现“邻里互助”的乡村美德;有的记录着寺庙的兴衰、祭祀的礼仪,反映民间信仰的演变;有的则是历史名人的墓志铭,详细叙述其生平事迹与德行情操。例如,记载牛天畀事迹的石碑,不仅详述其战功,还盛赞其“孝亲敬长、体恤百姓”的品性,为后世了解这位名将提供了一手资料;而沟头防护工程的碑刻,则清晰记录了工程的修建时间、参与人员、资金来源,成为研究古代民间水利建设的重要史料。
遗憾的是,部分碑刻因年代久远、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已出现字迹模糊、断裂等情况。近年来,上安村开始重视碑刻的保护,对现存碑刻进行拍照、拓片、文字整理,力求将这些“石头上的历史”完整留存下来,让后人能通过这些文字,读懂上安村的过往。
活化传承:古村落的新时代答卷
曾几何时,上安村面临着“有古迹无活力、有历史无传承”的困境: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古建筑因缺乏维护日渐倾颓,传统习俗也慢慢被遗忘。但近些年,上安村开始探索“活化传承”之路,让古村落从“沉睡”走向“新生”。
如今的上安村,正以全新姿态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在文化传承方面,上安村深挖历史底蕴,将本地的氏族文化、乡绅文化融入旅游讲解与活动策划中。以牛氏家族为例,通过修缮牛氏祠堂、展示家族族谱及名人故事、还原家族祭祀场景等方式,让游客感受上安村独特的宗族文化魅力。同时,邀请村中熟知传统习俗的老人担任“文化导师”,向年轻一代传授传统节日庆典流程、民间手工艺制作技巧等知识。在春节期间,重启传统的社火表演筹备流程,年轻人在长者指导下制作舞龙道具、练习高跷技艺;端午时节,组织村民一同包粽子、编织五彩绳,传承传统技艺,重拾民俗氛围。

上安村“庙前戏台”(南乐亭)
为提升旅游吸引力,上安村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文旅路线。依托村落内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古庙宇、古戏台等建筑,规划“古韵探寻游”,游客可依次参观当铺院、四合楼院、总兵院,沉浸式了解晋商的生活起居与商业往来场景;沿着三益楼、关帝庙、观音庙一线,深刻感受古代建筑美学与宗教文化融合之美。围绕沟头防护工程与金水河,开发“水利文化科普游”,游客既能体会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妙设计,又能在金水河畔欣赏自然风光,探寻河底碑刻背后的历史故事。
上安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政府投入资金修缮村内道路,将原本崎岖不平的土路与石板路统一翻新为平坦的青石板路,既延续古村风韵,又提升游客步行舒适度;完善水电供应系统,确保旅游旺季时农家乐、民宿等场所用水用电需求;在村落内合理增设旅游标识牌,引导游客游览,同时配置休息长椅、分类垃圾桶等设施,提升游客游览体验。此外,上安村积极对接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将本地种植的小杂粮、红枣等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市场,增加村民收入,反哺古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漫步上安村的街巷,青石板路蜿蜒伸展,青砖灰瓦的古宅静静矗立,三益楼的飞檐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在诉说着千载沧桑;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传承的星火。当更多人走进上安村,触摸着砖雕的纹路,聆听着碑刻的故事,体验着传统的民俗,他们所感悟的,不仅是一座古村落的历史韵味,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力量。而上安村,也将在这份传承与创新中,继续书写“文尚古韵、风华永续”的时代华章。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冯莉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