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一座古村的年轮与新生——记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水秀镇北郭村

时间:2025-11-20 13:37:43来源:本刊编辑部 文字:杨艺

  夏末初秋的晋中市,天空湛蓝如洗,正午阳光热烈。从太谷城区出发,乘车向西北方驶去。车窗外,一排排白杨树在原野间傲然挺立,浓绿的叶子在骄阳下流淌着碎金。不过十五分钟车程,记者便抵达“北郭村”,一个承载着六百年历史又焕发当代生机的村落。2019年,北郭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推动乡村发展与建设的道路上,北郭村始终步履坚定、一往无前。

  太谷,史称“金太谷”,是明清时期晋商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彼时的太谷商贾云集,票号林立,素有“中国的华尔街”之称。北郭村位于太谷与清徐交界处,距城区仅十千米,西临太徐公路,南接龙城高速出口,紧邻208国道,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目前,北郭村人口约3500人,耕地面积4700余亩(约3.1平方千米)。历史上,这里既是商道必经之地,也是文化交融之所。北郭村的建筑遗存类型丰富、时代跨度大,尤以宗教建筑与民居大院为代表,构成了解晋中地区乡土社会、信仰变迁和家族历史的重要窗口。

寺庙文化里的朴素愿景

  步入北郭村,最先引起记者注意的是村西北角的法安寺。这座坐北朝南的寺庙,呈二进院落带禅院的格局,围墙虽已斑驳,却依然庄严肃穆。据同行的村民介绍,这座寺庙始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历经明嘉靖、清康熙和民国时期多次重修,形成了如今元、明、清和民国建筑风格并存的独特面貌。


北郭村村牌

  穿过法安寺山门遗址,我们来到了过殿。这座明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采用七檩前出廊式构架。“你看这些斗拱”,同行的村民指着檐下说道,“这是典型的五踩重昂,拱瓣清晰,拱端斜砍,是明代建筑的典型特征。”他进一步解释,虽然整体是明代建筑结构,但局部仍保留元代手法——梁间使用的驼峰垫墩和山面抹角梁,都是元代的建筑风格,折射出明初官式技术与地方营造的巧妙融合。记者仰头细观,屋顶脊饰为灰陶所制,中间是聚宝盆,两侧饰以宝镜纹样。同行的村民说,这些脊兽原为琉璃制,清代修缮时才改为灰陶。屋面心间点缀着孔雀蓝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檐口琉璃剪边,显得精美别致,成为时代叠加的直观例证。

  法安寺正殿为清代建筑,面阔五间,硬山顶,斗拱为三踩单昂,昂头作卷云纹。两山墀头雕刻着精美的人物和花卉图案,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依然可辨其雕工细腻。外檐的彩画保存较好,以青绿为主色调,辅以金线勾勒,总面积约30平方米,堪称清代中期彩画的典型范例。寺内保存着一口明成化六年(1470)铸造的铁钟,钟身铸有经文和纹饰,虽然表面已经锈迹斑驳,但整体完好。另有清代碑刻和民国八年(1919)的重修题记,清晰记载着这座古寺的历史变迁。这些器物与建筑彼此印证,生动勾勒出法安寺从元代创建到民国重修的延续性,是研究晋中佛寺演变不可多得的珍贵实证。

  法安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层累性,从元代创建到民国重修,每个时期都在这里留下了深刻印记,它就像一部立体的建筑史教科书,不仅见证了建筑风格的变换,还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变迁。2016年,法安寺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20年启动了全面修缮工程。


北郭村三义庙

  北郭村除佛教法安寺外,还分布着多处民间信仰建筑,生动展现出我国古代农村多元信仰共存的生态。离开法安寺,我们来到了村中的龙王庙,自古时以来,村民们就在这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与法安寺的风格不同,龙王庙更具民间色彩,虽然建于民国时期,建筑却气势恢宏。门楼飞檐高挑,挑角上覆着孔雀蓝琉璃瓦,斗拱周围施以大青金彩绘,砖雕纹样精妙绝伦。庙前矗立着一块石碑,碑文记载了北郭村的由来:“郭村旧名五塞。智姓居东北塞,薛、武二姓居西北塞,许姓居东南塞,程姓居西南塞,张姓居中塞。清顺治二年,县令韩合,并于白村都,因名为郭村云。”

  这座龙王庙经过了三次搬迁,最后坐落于“武家坟”,民间传说其选址与智、武两姓家族的权势博弈密切相关。此类将民间信仰化作家族竞争工具的现象,在我国古代的乡村并不少见,反映出传统村落社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庙宇不仅是信仰的场所,更是村庄历史记忆、家族纽带与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其布局、迁建与碑刻铭文,共同拼合出一幅生动的北方村落社会图景。

  村中还有一座三义庙,庙内供奉着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这与其他村落多建关帝庙有所不同,充分彰显“桃园结义”所承载的兄弟情义,体现了北郭村独特的文化信仰。这一独特建筑形式应与村中多姓杂居的社会结构紧密相连。

智家大院:晋商民居的精致样本

  晋商大院素以规模宏大、装饰精美著称,智家大院虽不及乔家、曹家等巨商府邸闻名遐迩,却是一处保存较好、极具代表性的晋商宅院,是清道光年间由在外经商的智旺斌回乡所建。


北郭村法安寺

  智家祖上走西口至东北经营粮油致富,后返乡建宅,体现了晋商“发财还乡建屋”的传统心理。大院由正院、东院、西院三组院落构成,占地广阔,布局严谨。正院和西院均为二进式布局。穿过大门,可见智家大院昔日的居住格局:里院是主人居住,外院则安置长工。正院五开间的正房巍峨壮观,后墙高逾七米,东西厢房各五间,围合出轩敞的庭院。地面铺设的石板条整齐划一,经历百年踩踏,已光滑如镜。

  西院布局与正院相似,地面改为方砖铺墁,然大门形制迥异——正院为窑洞式门洞,此处则做成高阶门楼。门柱上砖雕精美,堆金沥粉,工艺精湛。东院是祠堂,布局紧凑,所有房屋均为木结构,青石筑基、青砖砌墙,单坡屋顶突出雨水“内流”,取“财不外泄”之寓意,是晋中地区民居的典型形态。站在院中,笔者仿佛能看到当年智家人生活的场景,那些商贾往来的平凡日子,驼铃声声,长长的骆驼队伍驮着绫罗绸缎、金银财宝,蜿蜒于村巷之间。

  智家大院在建筑形制、用料与装饰细节上,无不彰显着清代晋商民居的共性特征。这种融合实用功能与教化理念于一体的营造理念,与辉煌的晋商文化一脉相承。晋商不仅是商海中的成功典范,更是儒家伦理的忠实践行者。他们秉持“诚信义利”的行事准则,开创了票号汇通天下的金融奇迹。致富后,多数晋商选择回乡“大兴土木”,此举绝非单纯彰显或累积财富,而是将修建宅院、祠庙与义学,视为光耀门楣、回馈桑梓、巩固宗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智家大院的兴建,正是这种“儒贾相兼”文化的立体缩影。智家大院生动昭示,院落不仅是居所,更是一部凝固的家族史诗,记录着智氏一族从商海沉浮到宗族兴盛的壮阔历程。


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基地(太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传统村落的现代转型

  走出智家大院,车辆行驶不远,我们便抵达了北郭村的新居,这里与传统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近年来,北郭村的老村区域大部分已被拆迁,村东侧一片崭新的住宅小区里,大量现代化楼房拔地而起、排列整齐。这是北郭村自2010年开始实施的整村改造项目。这一改造项目不仅彻底改变了村庄的旧貌,还引入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让这个地处太谷区和太原市之间的村庄凭借地理优势开启了蜕变之路。

  2007年,北郭村被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村,开始系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升。在北郭村村民委员会,我们看到规划详实的村庄发展蓝图:这里有传统建筑保护区域,涵盖了法安寺、龙王庙、智家大院等历史建筑;规划了新建的住宅小区区域;引进多家企业的工业园区,建设拥有大量蔬菜大棚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在村东占地700余亩(约0.467平方千米)的工业园区内,山西禾宇电力钢结构有限公司、山西乾通塑胶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厂房整齐排列。这些企业有效解决了北郭村上千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村庄的经济从农业主导成功转向二三产业带动的发展模式。

  2020年3月开始规划建设的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基地(以下简称“科创基地”)便坐落于此,该基地仅用一个月就建成8万平方米科研和中试车间建设,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农谷速度”。科创基地聚焦“有机旱作农业”,设立了谷子研究所、智能农机实验室、中药材研发中心等平台,有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辐射区广泛的农业高技术集聚区。


北郭村崭新的民居

  通过科创基地的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北郭村的传统农业逐渐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设施农业、有机旱作农业转型,村民们有了直接的增收。科创基地也创造了多元就业岗位,在吸引科研、技术、管理、服务等多领域人才的同时,还让本地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在家门口获得薪资合理、有发展空间的工作,有效缓解了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更重要的是,科创基地提升了整个区域的品牌价值和知名度,其辐射效应为北郭村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关联产业提供了潜在客源和合作机遇,使得传统村落的文化品牌得以借助科技引擎,实现可持续、内涵式发展。北郭这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正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着自己的平衡点。

  北郭村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拥有法安寺等历史建筑,或智家大院那样的民居经典,更在于它在乡村发展进程中,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古建筑没有被视作发展的障碍,反成为村落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基石;土地整合与产业引进也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通过整村改造实现村民生活提升和空间重构。从元代寺庙、清代大院,到今日的科创基地,北郭村的故事,正是我国传统村落穿越时空,持续调适、焕发新生的典范。它提醒我们,传统不是停滞的标本,发展也不是决裂的割舍——唯有在回望与前行间把握平衡,乡村才能真正走向振兴。

  离村时,回看北郭街道,笔者不禁感叹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的交融共生。北郭村——这个太谷区的小村庄,正在用它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一个关于传统与变革的乡村故事。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冯莉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79号18号楼5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