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展新颜——记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西韩岭乡茶坊村
茶坊村坐落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西韩岭乡,距大同市区仅五公里,是典型的城郊村落。近年来,茶坊村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基础设施焕新、产业模式转型、文明乡风浸润等多维度措施精准发力,实现了生活品质的飞跃式提升,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鲜活范例。
如今漫步村中,只见便民设施齐全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田野间作物长势喜人,勾勒出丰收的美好愿景;村民们在文化广场上闲话家常、健身休闲,孩童在嬉戏追逐,欢笑声不绝于耳。从党建引领到村貌焕新,从产业融合到精神共富,茶坊村处处涌动着产业兴旺的活力,散发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韵味。

茶坊村牌楼
党建领航:筑牢治理根基
近年来,茶坊村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积极探索并推行“1+3+3”乡村治理新模式,致力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一方面,茶坊村村“两委”以党建为核心,持续优化党支部组织建设,通过开展系列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夯实党员思想根基,进一步强化党员“为民办实事”的责任意识。通过推动服务资源下沉、畅通民意沟通渠道,茶坊村成功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基层治理目标。在日常工作中,组织党员干部常态化走访群众,面对面了解民生需求、解决实际难题,以实际行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组织为民服务的决心。
另一方面,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汇报流程,完善各项制度。茶坊村村“两委”按季度向党员、村民代表述职,全面汇报工作进展与成效;同时,推进村务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设立村务公开栏并定期更新财务收支、项目决策等信息;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设置意见箱、推行线上议事平台等多种方式,拓宽村民参与村内事务决策的渠道,全方位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茶坊村党群服务中心
茶坊村正是通过夯实党建引领根基、优化组织治理架构、推动服务资源下沉等举措,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有效实现了村级事务运行的透明化与规范化,同步提升了村民的参与度。实践证明,这一系列治理行动切实增强了茶坊村的乡村治理效能。
环境蝶变:绘就宜居底色
过去的茶坊村生活环境颇为恶劣,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房屋破旧不堪,道路泥泞难行。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茶坊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窘境。村内已铺设长达2550米的柏油路,硬化了30余条街巷。6600平方米的彩砖人行便道与4000平方米的绿化带相得益彰,160盏太阳能路灯更在夜色中勾勒出清晰的路网,方便村民出行。
与此同时,地下管网建设也在稳步推进。茶坊村率先完成了大同市农村“煤改气”工程,让村民用上了清洁的天然气壁挂炉。此外,通过铺设5600米污水管道,实现了雨污分流;更新了5500米自来水管道,并新建了一座100立方米水塔,从而确保了全天候的稳定供水。“现在洗衣做饭跟城里一样方便!”村民的感慨,生动地反映了生活品质的显著提升。
此外,茶坊村还着力升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为村民营造了丰富便捷的生活空间。村中新建了一座占地580平方米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贴心周到的养老服务;村北地块被精心打造成一处风景如画的景观广场,设有假山、长廊、茶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片曾经脏乱的垃圾场被巧妙改造为德孝文化广场,如今它不仅是村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新地标。此外,1200平方米的便民市场、31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广场、100余平方米的文化大舞台等新建场所,为村民提供了更多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广场上可容纳200多人的多功能宴会厅,更是成为村民操办喜事、共享欢乐的热门场所。这些硬件设施的升级,直接满足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

茶坊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茶坊村村“两委”积极引导村民自治,夯实生态基础。他们发起“建设生态乡村 打造绿色家园”的倡议,在村中街头巷尾张贴《清洁卫生倡议书》,深入推进清洁攻坚行动。倡议引导村民自觉遵守庭院居室不乱丢垃圾、不乱堆乱放、不乱搭乱建、不乱排污水等清洁规范,并号召大家共同担任村庄环境的“主人翁”和“监督员”,通过人人参与的行动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优美环境。
经过不懈努力,茶坊村荣获大同市“美丽乡村”示范点、云冈区“文明村镇”等多项荣誉。如今,“村内道路整洁、路旁绿树成荫、夜间出行便利”的宜居环境已然成型。“以前每逢下雨,村里不是泥就是水,我们根本不敢让孩子出门。现在好了,道路平坦,路灯明亮,晚上出去散步都特别安心。”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回村定居,他们在干净的街巷和幽美的环境中,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攀升。
产业多元:激活发展动能
茶坊村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气候优势,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适中,光照时间充足,而且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且透气性极佳。地形、土壤与气候的天然馈赠,让茶坊村拥有深厚的农耕文明基础,这里的农作物种类繁多,品质上乘,为村民们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收入。

茶坊村杏树院
近年来,茶坊村在夯实传统农业基础的同时,着力推进农业升级改造。步入茶坊村茶东大街,一望无际的玉米田跃入眼帘。远远望去,层层叠叠的植株郁郁葱葱,尽显蓬勃生机。一株株玉米秆挺拔直立,在骄阳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微风拂过时,层层叠叠的绿浪随风起伏,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为了实现增产增收,茶坊村积极引进优良玉米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技术,组织农业专家定期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村民们的种植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据悉,今年的玉米长势喜人,各项田间管理措施均落实到位,预计将迎来一个玉米丰收年。
除了连片的玉米田,茶坊村村委会旁的杏树院亦成为村落里一道鲜活的风景线。走进杏树院,一株株杏树枝叶繁茂,墨绿色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拳头般大小的青杏已经挂满枝头,随着微风轻轻摇曳,似乎在诉说着成长的快乐。目前正值坐果期,预计七月中下旬便能迎来采摘季,届时便会满树金黄,鲜杏飘香,为村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茶坊村正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经济发展道路,致力于开发独具特色的观光农业,以此来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茶坊村计划在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和发展观光采摘农业,打造一个以花卉为主题的休闲体验基地,不断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茶坊村玉米田
与此同时,茶坊村还将充分利用村内茶马古道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一个村史馆。在村史馆中,将详细展示茶坊村的历史变迁、茶马古道的商贸往来以及当地特色的民俗风情。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了解到茶坊村从过去的贫穷落后到如今观光农业蓬勃发展的全过程,感受茶坊村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村史馆的建设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茶坊村的平台,也将成为传承和弘扬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而全面推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文明浸润:涵养乡风民风
近年来,茶坊村以文明乡村建设为有力抓手,内外兼修,既大幅提升了村容村貌的“外在颜值”,又不断夯实了乡村发展的“内在品质”,在优化人居环境和培育文明乡风上深耕细作,实现了村民生活品质与文明素养的同步提升。
文明之风浸润乡野,让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都沐浴在和谐与进步的暖阳之下。茶坊村致力于以文明新风滋养村民心田、引领社会风尚,采用多样化措施,持续推动村民素质的提升和精神生活的丰富。
首先,强化制度引导。茶坊村村“两委”将抵制高价彩礼、倡导婚丧事简办等要求明确写入《村规民约》,着力减轻村民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为移风易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该村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专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引导群众广泛参与,使“人人争当移风易俗宣传员、践行者”的理念深入人心。

茶坊村宽阔整洁的街道
其次,注重榜样引领。为弘扬传统美德,村里持续开展“五星家庭”“十星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表彰那些彰显家庭美德与社会风尚的典范,用身边的榜样带动村民崇德向善。此外,茶坊村还组建了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参与助老扶弱、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有效提升了村庄凝聚力,并显著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与质量。
第三,创新激励机制。为进一步深化成效,村里创新推行“积分制”,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引导居民通过红白事简办等善行义举获取积分,并可用积分兑换商品。这一机制将移风易俗的要求有效融入村民自治共治,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与提供物质激励相结合,促使群众自觉抵制陋习,让文明创建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
最后,深化文化滋养。在茶坊村村“两委”的带领下,村中常态化开展关于宣传和弘扬家风家训的活动,每逢节假日组织村民自编自演乡土节目,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生活。此外,还积极邀请专业团队向村民开展专题宣讲活动,通过系统性指导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进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通过这一系列聚焦设施完善、村民自治、风尚引领和文化传承的系统性举措,茶坊村让文明理念融入日常、落在实处,使乡风文明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坚实而恒久的内在支撑。

茶坊村休闲广场
如今的茶坊村,已然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构建了立体化的宜居网络,拥有蓬勃发展的特色农业和充满潜力的农旅融合产业,形成了以党建为引领的创新性乡村治理模式,更孕育了浸润人心的文明乡风。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洁净的街巷、丰收的田野和温馨的家园中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回归乡村,扎根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展望未来,茶坊村将继续以坚定的步伐,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行。他们将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深入挖掘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底蕴,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名片。同时,不断深化党建引领作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让文明新风更加深入人心。相信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茶坊村必将书写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新篇章,为更多乡村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让乡村颜值蝶变的故事在更多地方上演。
终审:魏文源
监审:焦慧玲
编校:冯莉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