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大学生扎根乡土 贡献青春力量

时间:2025-11-24 10:19:59来源:河南城建学院 文字:郭梦垚  刘士鹏  许汝超  苏恒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专业人才是农村产业发展、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力量。根据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扎实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指示,各高校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多年深入乡村基层,扎实开展多层次、多种类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走进乡村,调研乡村,服务乡村,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乡村建设中注入青春动能。暑期“三下乡”实践项目凸显了新时代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通过艺术设计赋能乡村建设,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为落实“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推动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要求提供了高校实践样本,生动诠释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

  在《乡村振兴青春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政策背景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已从单向帮扶升级为双向赋能的育人工程。大学生“三下乡”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借由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融入生活实践,深化理论认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三下乡”活动可以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高校和农村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高校的育人意义

  高校通过“三下乡”活动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将劳动教育、国情教育融入专业教学。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要求艺术类院校在墙绘创作、非遗活化等实践中传承乡土文脉,这正是对教育部《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积极响应。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不仅助力农村发展,还促进了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有力推动了育人目标的实现。通过“三下乡”活动,高校可以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的职能,更好地落实高校的育人目标,还可以检验高校的育人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提升育人水平。另外“三下乡”活动的影响力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知名度和学校办学价值,减轻学校招生压力。

对乡村振兴的效能意义

  目前我国已经打赢脱贫攻坚战,但是对于偏远地区还存在着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干部老龄化、教育水平差等问题依然显著,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水平也有待提高。针对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的“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痛点,“三下乡”团队已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变量。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不仅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而且还有充足地做事劲头,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这股新鲜血液注入偏远地区,从而为乡村发展提供动力,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乡村支教,助力人才振兴

  乡村支教是我国为平衡教育资源,带动乡村教育发展的一种模式,也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活动形式之一。尽管青年大学生未接受专业系统的教学培训,但是作为高素质人才,他们仍具备承担基础教学工作的能力。例如,社会实践团前往村落开展支教活动,向学生传授绘画技巧,引导他们亲手绘制作品,有效缓解了乡村艺术类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教学质量的飞跃。支教活动还让大学生得以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实现了学以致用,他们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与体验感受,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与动力。


图1 志愿者教学生绘画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 志愿者带领学生画板报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推广产品,助力产业振兴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成为大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创造者。而对于乡村来说,网络信息相对闭塞,基础设施差,各种信息的传播范围有限,导致乡村物品滞销,同样外部信息和物品也很难走进乡村。随着近两年网络直播带货销售模式的兴起,各地政府也颁布了各种扶持政策来促进电商产业的发展,也为产业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当代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和网络的主要活跃群体,可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知,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帮助乡村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乡村风貌、文化、产品等,推动当地农产品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图3 志愿者参观电商直播带货基地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以墙绘艺术,助力文化振兴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乡村振兴之魂,是乡村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社会实践团挥毫泼墨,以墙绘为笔,为古朴的村庄添上一抹新绿,不仅美化了乡村景致,更为其注入了勃勃生机。团队成员通过调研村庄的特点,梳理乡村文化,结合地方特色元素进行设计实践,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在墙体上精心制作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既提升了乡村的艺术品位,又巧妙地传承了宝贵的乡村传统文化;通过墙绘表现也提升了村民的审美,而且通过不同主题的墙绘也可以带来不同的效果。例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墙绘可以提升村民的政治思想,引导村民紧跟时代步伐,助力乡村振兴;以“儿童画”为主题的墙绘更加贴近生活,凸显了活泼欢快的氛围,培养村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最后团队成员将“三下乡”活动的整个过程以短视频、公众号推送、图册等形式对当地乡村进行宣传,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图4 志愿者为王村绘制墙绘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4 志愿者为王村绘制墙绘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对“三下乡”参与度较低

  审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不难发现,作为高校主力军的“00后”大学生,在认知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上尚存不足,未能深刻领会三下乡活动的深远意义。“三下乡”是一次让大学生深入乡村、了解国情、服务基层的宝贵机会,然而,参与其中的学生群体呈现出单一化特征,这就导致团队结构不合理,活动形式可能变得单一,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实践的质量。

学校支持力度欠缺

  从各个团队组成来看,多数带队老师为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参与率较低,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类专业知识难题,辅导员虽在学生管理方面经验丰富,但受限于专业背景,往往无法给予学生有效解答,所以实践的质量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实践育人成效不显著

  活动时间与经费的双重限制,制约了实践育人效果的达成。由于“三下乡”社会实践时间紧凑,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完成既定的实践目标,但是实践育人的深层意义得不到保障。此外,各大高校在艺术类实践活动的开展上尚显不足,缺乏足够的借鉴经验,这无疑影响了实践育人效果的充分发挥。在经费保障上,经费支持数额有限,活动无法深入持久开展。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成效提升对策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大学生乡村振兴的意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参与度。政府部门及高校应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如微博、微信、横幅、宣传栏等,广泛传播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着重介绍乡村的环境之美与文化之韵,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与关注。还可以开设相应的公共课,向学生讲解乡村振兴的实际案例,向学生解读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三下乡”活动中。

加强专业指导,提高实践育人成效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不仅仅需要辅导员的参与,同时也需要专业课老师的参与和指导。高校应进一步提升对实践活动的重视,推动第二课堂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可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将专业教师纳入实践育人体系中,并定期开展教师考核,以此激发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另外通过“三下乡”活动鼓励教师深入乡村,了解社会发展形态,从社会中汲取创作灵感,从而创造出优秀作品,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健全志愿服务奖励制度

  当代大学生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不高,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对政策认知不足,二则是奖惩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进而使得部分学生在参与活动时目标模糊,动力不足。所以要健全完善考核和奖励机制,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第二课堂评价当中,并且在评优评先过程中将“三下乡”服务时长作为评价条件之一,保障参与学生的权益,以此确保“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和实际效果,并对表现突出的“三下乡”团队予以表彰,同时召开经验分享会,宣传实践成果,进而进一步提升“三下乡”实践育人的成效。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为连接高校育人与乡村发展的纽带,该活动既提升了高校实践育人成效,又为乡村注入发展动能。对高校而言,“三下乡”活动将劳动教育、专业教学与国情教育深度融合,既响应了国家农耕文化保护工程,也检验了教学成果,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与办学声誉。对乡村而言,大学生作为新生力量,通过支教活动传播知识,产业推广拓宽市场,以及文化振兴激发活力,有效缓解了乡村教育资源匮乏、产业销售难题以及文化活力缺失等关键问题,从而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力。因此高校需通过强化政策宣传、完善激励机制、纳入专业教师指导等路径,提升学生参与动力与实践质量,同时,构建长效的评价机制,将服务时长纳入评优考核体系,以此激励并推动“三下乡”活动由短期行为转变为长期的育人实践工程。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构建多元支持网络,确保实践育人与乡村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复制的青年行动范式。

  终审:魏文源

  监审:徐鑫

  编校:焦慧玲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79号18号楼5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