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弘扬民族艺术 延续中华文脉系列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塔狮舞

时间:2025-11-24 13:24:29来源:介休市图书馆官网 文字:刘亚欣

  狮舞(天塔狮舞),山西省襄汾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天塔狮舞具有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征。塔台高高耸立,动作大起大落,令人惊叹;表演过程内含科学的力学原理,再加上安全的保护措施,看上去险、实则无险;狮子眼、舌、尾活动自如,能做出口吐条幅之类的表演,使人感到稀奇;天塔狮舞在力量中融入技巧,特技中渗透文化,堪称一绝;这种高台表演,空中造型优美,显示出动人的魅力。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因此,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天塔狮舞相传始于隋唐时期,但究且源头,应该和舞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我国舞狮的历史源于汉代,已经得到了认可。在西域各国朝贡汉的同时也将舞狮这种娱乐活动带到了中国,并派遣了专门的狮郎训练这些狮子进行表演。《汉书·西域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乌弋山离国王有桃拔、师子、犀牛。师子即狮子,此是百戏化装,非真兽。”据此推测,这种早期训练狮子的表演可能就是中国舞狮的最早来源。

  天塔狮舞开始为单人狮,动作简单,后来发展为大狮二人,小狮一人,只在地面演舞,经过若干年的演变,增加了攀高表演,俗名“狮子上板凳”,也称“狮子登天塔”,2004年参加中国第七届艺术节时才正式定名为天塔狮舞。

  天塔狮舞曾获得山西省第一届、第三届、第四届广场艺术节金奖。2005年9月23日,天塔狮舞在文化部举办的“华夏一绝”民间表演艺术大赛中获得银奖。2012年9月19日,天塔狮舞在“中国·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进行了表演;同年9月25日,天塔狮舞在中国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展出。2013年3月13日,第四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河南淮阳庙会拉开序幕,天塔狮舞在活动中展出。2020年8月24日晚,左权民歌汇开幕式在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莲花岩风景区举行,表演节目中就有天塔狮舞。(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介休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及阅读推广,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文字:刘亚欣

  审核:赵艳伶

  监制:高红燕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79号18号楼5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