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搭桥 乡村振兴与就业协同双赢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二者协同成为缓解就业压力和填补乡村人才缺口的双赢路径。因此,高校助力乡村振兴促就业成为新趋势,既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也满足乡村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研究此路径、机制、挑战及措施,有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推动乡村振兴,优化人才配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研究高校助力乡村振兴促就业的路径及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研究能够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相互结合的理论体系,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其次,深入研究高校毕业生在乡村振兴促就业中的作用,揭示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最后,研究还能为高校职业教育改革、人才流动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推动教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就业模式和人才流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实践意义
此次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可以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为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和实践教学提供实践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认知和竞争力。同时,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贡献,提出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机制,有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促就业的现状
教育对接与人才培养
在高校助力乡村振兴中,教育对接与人才培养是基石。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知识创新的摇篮,能够通过教育对接和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增加一些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专业,如农村经济管理等,培养既懂得农业技术又具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为了助力农村电商蓬勃发展,激发更多的创新与合作,部分高校还开展了电商人才培养研讨会。例如,广州大学通过与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开展了第八届“农村电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电商人才培养研讨会”,致力于培养一批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产品销售的电商人才。除此之外,高校应深化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经济、文化等状况,使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增加一些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案例和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乡村环境中学习、成长。为拓宽学生视野和思路,引进前沿理念,高校可定期邀请部分乡村振兴领域的知名学者为学生授课,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校通过教育对接和人才培养举措,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平台,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为学生未来投身乡村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项目参与与实践创新
国家及地方政府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方面,政府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贷款、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经济支持,优化创业环境,简化注册流程,为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创业提供便利条件。例如,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庄村设立“乡村振兴创业基金”,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助力他们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项目。另一方面,社会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与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通过资金捐赠、技术支持等多种形式,共同推进乡村振兴项目。例如,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与当地农场企业合作建立乡村生态农业实践基地,既为毕业生提供实践平台和机会,又有效促进了当地生态农业的发展。这些政策扶持和社会联动措施,降低了高校毕业生创业的风险,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高校毕业生助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创业就业提供了外部支持和保障。
政策扶持与社会联动
为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构建了支持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的坚实体系。政府不仅提供经济支持、还优化创作环境,推动校企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乡村转移。例如,福建省福安市政府设立了“乡村振兴创业指导中心”,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在乡村创业。
在社会联动方面,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公益基金组织等通过技术支持、资金捐赠、人才培养等方式,与高校和地方政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乡村振兴项目。例如,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多所高校合作,为毕业生和农村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使他们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动乡村振兴。此外,媒体通过报道,展现大学生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营造“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公众支持”的良性氛围,增强了社会影响力。这些政策扶持和社会联动的举措,不仅降低了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风险,更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与发展机遇,有效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支撑。
面临的挑战
毕业生自身能力与乡村振兴需求不匹配
部分高校毕业生对乡村振兴政策和市场动态了解不充分,而且在校期间实践锻炼不足,导致专业技能难以契合乡村发展需求,难以胜任乡村振兴项目中的部分工作,出现工作方向偏离的情况。
乡村环境适应能力弱
与城市相比,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工作和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对毕业生缺乏吸引力。乡村市场规模较小、资源分散,需要毕业生具有跨领域知识和综合技能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政策支持与配套措施不足
高校毕业生助力乡村振兴缺乏相应的稳定就业保障政策,而且创业资金扶持门槛较高,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也不够完善,这些都影响着毕业生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社会认知氛围有待优化
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对乡村振兴认知存在偏差,对乡村发展潜力认知不足,认为基层岗位发展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媒体对乡村振兴案例和基层就业的宣传力度不足,缺乏乡村创业就业的成功经验和榜样力量。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促就业的路径
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是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高校应主动与乡村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产教融合为纽带,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与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实习实训和就业机会。例如,高校可以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将实践要素融入课堂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同时,高校还可与企业联合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提升实践能力。例如,吉林省可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吉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智慧农业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参与基地种植的实际项目,并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产业管理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就业服务层面,为了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高校积极搭建校企对接平台,通过举办乡村振兴专场招聘会,邀请乡村企业走进校园。通过校企合作为乡村振兴输送高素质人才,以推动乡村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鼓励创新创业,促进就业增长
鼓励扶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是助力乡村振兴促就业的关键路径。高校要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等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同时,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如创新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升他们的操作能力。此外,高校还可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等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例如,湖北师范大学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了“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和创业指导服务。高校还要鼓励大学生结合乡村特色资源挖掘一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业项目,如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通过这些方式既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又可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又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生利用当地丰富的水果资源,开发了与水果相关的一系列产品,利用电商平台销售,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发展乡村旅游,扩大就业领域
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就业多元化、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可为学生开设乡村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鼓励大学生深入乡村,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结合市场需求设计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创意手工艺品等。例如,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家乡古镇合作开展乡村旅游项目,通过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发了一系列的旅游体验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通过合作吸引游客和投资者关注,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带动乡村就业结构多元化,使乡村振兴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是助力乡村振兴、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关键举措。高校应调整并优化专业设置,增加与乡村振兴相关的职业教育课程,如农村电子商务、现代农业技术等,为大学生未来助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一些行业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联合企业为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如乡村旅游、电商运营等,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就业竞争力。例如,衡阳师范学院与企业合作,对毕业生进行全流程电商运营培训,让他们毕业后能够直接参与电商平台的运营工作。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促就业的机制
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促进就业精准对接
搭建校企合作桥梁是实现高校助力乡村振兴促就业的核心途径。通过构建“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协同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高校可根据乡村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结构,增设与乡村振兴相关课程,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同时,校企双方应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农产品电商运营、乡村规划设计等真实场景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此外,高校可通过邀请行业领袖和企业技术骨干开展专题讲座,通过交流拓宽大学生视野,激发他们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情和责任感。为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促就业,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如就业补贴、提供税收减免等,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并搭建数字化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实时发布岗位需求和项目需求信息等,使大学生与乡村企业实现精准对接。例如,山东省政府设立了“乡村振兴人才云平台”,促成高校与超百家乡镇企业达成合作,显著提升了就业匹配率。
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激发就业内生动力
创新创业培训是激发乡村就业活力的重要引擎。高校构建“理论教学+实践孵化+专业指导”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应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不但要涵盖理论知识,更要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高校应注重创新思维和市场调研方法相结合,通过课程学习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校应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开展项目式教学活动,如创新项目孵化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市场洞察力、项目管理能力。同时,高校应组建由学术专家、企业家构成的导师团队,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例如,闽江学院邀请行业专家为毕业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毕业生解决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就业质量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是提升乡村就业质量的关键抓手。高校应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与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现代农业技术培训课程,如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培训课程,采用“实验室教学+田间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学习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操作能力。高校还要鼓励大学生深入乡村与农民合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农业+旅游”“农业+电商”等产业融合新业态,丰富乡村经济形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例如,高校毕业生胡某毕业后成立了一家专注智慧农业的科技公司,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病虫害及养分状况,为当地农民提供科学化的种植建议,大幅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他们还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帮助农民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岗位和农民收入。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就业精准匹配
构建多层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促进就业精准匹配的重要保障。高校通过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举办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个人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高校应建设“校—政—企”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岗位需求与学生技能,及时收集并发布招聘信息。同时,高校应根据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大学生定制技能培训课程,如乡村旅游服务等,并为他们的创业指导提供服务,帮助他们了解乡村就业市场,提升就业竞争力。例如,高校毕业生房某返乡后,利用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她依托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与技能培训,在家乡古镇开发文化体验项目,带领团队深挖当地民俗故事和传统手工艺,并策划了一系列的文化体验项目,如传统美食制作、非遗手工艺展示等活动,以此吸引游客体验。同时,她积极推动民宿业、餐饮业等产业发展,不仅保留了古镇风貌,还满足了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实现了个人职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双赢,充分彰显了就业指导服务在促进就业匹配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促就业成效显著,有效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和创新平台,拓宽了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高校和社会各界应给予大学生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的关注和扶持,为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机会和平台,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王彦臻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