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解码农村人口发展变化动因

时间:2025-05-15 11:07:54来源: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文字:李淑琪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深刻影响了农村人口结构、流动趋势及社会形态。本文以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和茌平区(原茌平县)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政策、社会文化和生态四个维度分析农村人口变化的驱动因素,并结合两县(区)相关统计数据,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针对性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明乡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新时代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总抓手和总方针,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化等手段推动农村发展,而人口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的青年劳动力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选择了外出务工,从而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人口质量和数量的下滑成为影响农村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农村人口的数量、结构和素质直接影响乡村发展活力。

  从本质上来说,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农村的发展状况,而人才对于实现产业振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当前城镇化的发展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地外流,改变了农村的人口结构,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日益严重。乡村全面振兴,就必须解决好农村人口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深入分析农村人口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解决策略对症下药。

研究案例概况

莘县

  农业主导型县域,以“中国蔬菜第一县”闻名,农业产值占比超60%;青壮年外流率高达45%,老龄化率(65岁以上)达19.3%(2022年数据);近年依托电商赋能农业(如“莘县菜”直播带货)为乡村注入了新动能,但人口回流仍缓慢。

茌平区(原茌平县)

  工业主导型区域,铝电产业占GDP比重超50%,城镇化率62.1%;人口“半城镇化”现象突出,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工业污染历史遗留问题(如土壤重金属超标)抑制农村宜居性。

当前人口发展情况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5月初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凸显了人口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从人口学的视角来分析可以发现:拥有良好素质、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乡村人口,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也是极为重要的,今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进一步关注乡村人口的发展新格局,更加重视人口要素的支撑作用。本文对聊城市莘县和茌平区两地的人口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莘县作为农业大县,以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为特色产业,近年推动“农业+电商”模式,但青壮年外流问题仍然突出。茌平区虽然工业基础较好,铝电产业发达,城镇化进程较快,但面临城乡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加剧等问题。通过目前莘县和茌平区的农业发展特点以及当地政府的统计年鉴分析报告可以看到两县(区)的人口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特征。

人口外流趋缓但结构性矛盾突出

  莘县、茌平区近年来人口外流速度有所放缓,2022年莘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2010年提高12%,但青壮年劳动力仍持续流向城市(见图1),其外流率高达45%,留守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率(65以上的)高达19.3%,低学历化问题显著。莘县60岁以上农村人口占比超25%(见表1),茌平区农业从业者中初中以下学历者占68%(见表2)。

表1 2022年莘县人口及其变动情况表(户籍)


图1 2018—2022年末莘县常住人口城市化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表2 第七次人口普查中茌平区农村受教育程度统计

局部区域人口回流现象显现

  部分乡镇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如莘县燕店镇香瓜产业和茌平区耿店村“棚二代”计划都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形成“城—乡”双向流动。

  燕店镇通过香瓜种植、育苗、电商等全产业链发展,创造了大量本地就业岗位。育苗产业催生了专业嫁接工群体,年均收入达十万元,吸引青壮年返乡从事技术型农业工作。电商平台的兴起(如京东云仓)带动3 000余家电商经营者,年轻一代通过直播销售拓展市场,减少了对传统务农的依赖,这都吸引了大量人口内流。

  耿店村通过政策扶持(如资金补贴、土地流转)和产业链完善(如育苗、销售平台),截至2022年,耿店村返乡创业的“棚二代”达到116人(见表3),占全村从事大棚种植年轻人的90%。外乡人及外地配偶、女婿等也加入创业,例如,临清市的吕守朋父子投资6座大棚并计划定居耿店村,人均管理大棚4.2个,年收入超4.6万元;耿付建回村后年收入达五六十万元,带动“棚媳妇”“棚女婿”等家庭式创业,形成代际接力模式。

表3 耿店村返乡创业指标与数据

影响农村人口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

  1.产业结构的吸引力

  由于传统农业附加值低,再加上本地就业机会多集中于季节性农业用工,收入不稳定,青壮年更倾向外出务工。当地企业(如信发集团)可以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吸引部分本地劳动力回流,但就业门槛高限制了人口回流。

图2 2023年莘县、茌平区产业数据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2.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

  据2023年统计,莘县耕地总面积约170万亩(约1133.33平方千米),其中土地流转面积达78万亩(约520平方千米),占耕地总面积的45%以上。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200余家、家庭农场1500余家;当地实施“土地流转三年行动”,对连片流转500亩(约0.333平方千米)以上的主体给予每亩200元一次性补贴;推广“土地入股”模式,农户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合作社,享受分红。

  据2023年统计,茌平区耕地总面积约110万亩(约733.33平方千米),土地流转面积达40万亩(约266.67平方千米),流转率约36%。农民专业合作社2200余家,家庭农场800余家,当地试点“宅基地使用权+土地经营权”组合抵押贷款,单笔最高可贷500万元,并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建立“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应用无人机植保、水肥一体化技术,降低化肥使用量15%。

  两县(区)部分流转土地转向种植高收益经济作物(如莘县蔬菜大棚),需加强粮食种植政策引导。经营主体融资困难,尽管有抵押贷款试点,但中小合作社仍面临信贷门槛高问题。由此,两县(区)土地流转政策虽然推动了农业规模化,释放部分劳动力,但也导致小农户生计压力增大,加速人口外流。图2为2023年莘县和茌平区产业数据图。

政策因素:制度引导与资源配置

  1.户籍与公共服务政策

  茌平撤县设区后,由于公共服务不均削弱农村人口定居意愿,教育、医疗资源向城区集中,农村空心化加剧,有大量的青年人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同时,有更多人选择离开家乡外出工作。

  2.人才引进与返乡创业政策

  莘县通过电商培训吸引部分青年返乡创业(如“莘县蔬菜”品牌推广),但政策落地效果受资金、配套服务限制,政策覆盖面和持续性不足,导致了农村人口增长过慢。

  茌平区耿店村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如蔬菜大棚),为年轻人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改变了传统农村“青壮年外流、留守老人儿童为主”的人口结构。据统计,近年来耿店村吸引了100多名年轻人返乡,村内常住人口中青年比例显著提升。

社会文化因素:观念变迁与代际差异

  1.教育水平与人口流动

  由于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家庭“教育迁移”,两县农村青年通过升学进入城市后,返乡比例不足20%,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占比超25%)。

  2.婚育观念变化

  农村适婚人口减少,女性外嫁加剧性别失衡。其中莘县部分村庄男女比达120:100,抑制人口自然增长,也是影响农村人口发展的因素之一。

生态因素:环境承载与宜居性

  1.环境污染与治理

  茌平区工业发展曾导致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的局部生态问题,近年通过环保整改和改善有了一些缓解,但仍影响部分人口回流意愿。

  2.生态旅游的潜力

  莘县依托“平原森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吸引短期人口回流,但长期定居效应有限。对于茌平区由于过度依赖单一产业大棚的蔬菜种植,可能面临市场波动风险,需拓展乡村旅游、深加工等多元化经营来进行发展,从而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

对策建议

产业融合升级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创造多元就业岗位。莘县可发展“预制菜+冷链物流”产业链,提升蔬菜附加值;茌平区推动铝电产业绿色转型,开发生态工业园区。

公共服务均等化

  1.教育方面

  对农村中小学实施“改薄工程”,完善校舍、实验室、体育设施等硬件配置,茌平区可推广“一校带多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行“县管校聘”制度,强制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轮岗(如每年轮岗比例不低于10%),并给予职称评定、住房补贴等激励。进行数字化教育赋能建设城乡教育云平台,共享优质课程资源。莘县可试点“5G+智慧课堂”,实现农村学生与城市名校同步上课,从而改善教育质量。针对农村产业需求(如蔬菜种植、铝电技工),在乡镇设立职业培训中心,培养“农技工”“新农人”。

  2.医疗资源普惠共享

  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进行县域医共体建设,以县级医院为核心,整合乡镇卫生院资源。茌平区可推行“1+N”医联体模式,实现医疗设备共享、远程会诊覆盖。

坚持农村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

  农村的发展,在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是一个目标,同时更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进程,在此期间农村仍然有大量的人口需要就业,农村的基础设施以及环境仍需要改善,更要注重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农村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坚持农村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

人才政策精细化

  设立返乡创业基金,针对技能型人才提供住房、税收优惠。探索“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组合改革,允许返乡人员以土地权益入股乡村文旅项目。打造营农环境,吸引乡村人才,实现农村人丁兴旺、发展振兴是要靠“政策与产业”两驾马车共同牵引。在政策方面,通过“三支一扶”、特岗计划等政策实行定向培养、定向上岗,吸引精英人才。另外,发挥好能人效应,鼓励其自主创业,减少农村人口的外流,促进人口的增长。在产业方面,因地制宜发展当地产业,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当地人才的回流。

建立长效的农村人口统筹管理机制

  农村人口问题是解决农村发展的基础问题,从长远来看,解决好农村人口的发展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想要解决好农村的人口问题就必须建立长效的农村人口管理机制,加强对农村事务的管理,增强农民的责任意识,探索一种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新路径,搭建一个便民利民的新平台,发挥好农村人才的优势,加强农村的自主管理。同时,建立健全解决人口发展问题的解决机制,为推动农村人才的回流以及农村人口的增长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生态宜居建设

  加强农村污染治理,打造特色生态小镇,加强建设如茌平枣乡生态园的生态发展模式,构建绿色生态产业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政策,打造适合人们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从而更好地吸引人才,促进人口数量的增长,也能更好地带动县区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变化是经济理性选择、政策导向与社会文化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莘县与茌平区的案例表明,需通过系统性改革平衡城乡发展,激发农村内生动力,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与乡村全面振兴。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