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剑门蜀道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时间:2025-08-13 16:50:29来源: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强娇娇

  摘要:乡村振兴视域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推动乡村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视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以剑门蜀道沿线乡村为研究范本,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意义,梳理了在非遗理念、人才支撑、要素投入、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聚焦强化党建引领、坚持联合攻关、秉持守正创新、推进文旅融合四个方面,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我国农耕文明的历史记忆与生态智慧,73%的非遗项目扎根于乡村地区。非遗蕴含的文化价值,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延续千年的蜀道,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遗产。其中,剑门蜀道沿线乡村保留着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推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和美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剑门蜀道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意义

有助于剑门蜀道文化的传承,坚定文化自信

  “千载大蜀道,半部华夏史。”蜀道,是古代由人工开拓、穿越秦巴山脉的宏大的道路系统,它连接了关中平原与巴蜀大地,创造了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融合发展。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蜀道所蕴含的各类资源正被进一步探索和挖掘。蜀道以其险峻著称并流传千年,在蜀道沿线,还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剑门蜀道沿线非遗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可进一步找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进而扩大剑门蜀道品牌的影响,有助于让千年蜀道文化代代相传,使其更富魅力、更显张力,增强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有助于激发非遗活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非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无形间已然根植于人民的生产生活,探究非遗的现代化魅力,可从中寻找乡村发展的历史痕迹,领略古人的技艺智慧。剑门蜀道沿线乡村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刺绣、雕刻、戏曲、民俗、传统技艺等方面的传统文化,是当地居民深厚的精神寄托,其传承和发展能让当地居民在现代化的喧嚣中,更加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激发非遗的现代化活力。通过探索剑门蜀道沿线非遗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可进一步盘活剑门蜀道沿线的非遗资源,打造非遗品牌,激发非遗活力,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有助于激活乡村振兴活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剑门蜀道沿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传承,是推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往往需要当地村民的共同参与,有助于加强村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增进邻里感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乡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创业,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乡土人才;为更好地发展非遗文化旅游,乡村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卫生,提升乡村整体形象,为当地村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通过建立剑门蜀道沿线乡村非遗工作站,构建乡村非遗研究团队、革新乡村非遗产销环节等系列举措,为乡村文化、人才、产业等振兴注入全新动力,走出剑门蜀道沿线乡村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助力加快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

剑门蜀道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困境

  乡村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进乡村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目前剑门蜀道沿线非遗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非遗理念:当地居民对非遗价值认识不足

  科技的日新月异,物质财富的日渐充盈,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都使得传统文化受到了当代文明的剧烈冲击。在世代传承实践中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等集合体的乡村文化,也面临着存续危机。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生产模式以及民俗文化逐渐被忽视、遗忘,非遗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也随之消散。人们更加“钟情”于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对比之下,非遗往往被贴上“太传统、太慢、太土”的标签,其价值被严重低估,当地村民对于非遗价值的认识亟待提升。

人才支撑:非遗传承人才短缺严重

  人才缺乏、人口老龄化现象阻碍了乡村发展,也使得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缺乏人才支撑。一方面,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大量青壮年选择外出发展,非遗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难题。掌握剑门蜀道非遗知识和核心技艺的人越来越少。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离世,部分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另一方面,一些非遗传承人对互联网工具不熟悉,限制了非遗传播效果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缺乏既懂非遗又懂市场运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乡村非遗的品牌化建设和市场化运营不足。

资金投入:扶持力度还需加强

  用于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专项资金有限,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导致非遗传承、发展的资金支撑不足。例如,剑门蜀道一些传统技艺类非遗难以转化为经济价值,部分非遗传承人没有稳定的收入,难以支撑基本生活开销,转而从事其他能够维持生计的工作。

产业发展:创新不足与融合不深

  非遗产业化程度不足,其经济与社会效益不高,阻碍了非遗的创新与发展。非遗应与现代产业紧密结合,但非遗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又面临着创新不足与融合不深的问题。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时,缺乏对非遗项目的深入理解与文化挖掘,只是将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展示或者表演的项目,导致非遗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例如,开发形式单一的旅游纪念品,大多是简单复制非遗产品,缺乏创意,没有将剑门蜀道非遗的文化价值展现出来,无法有效传递产品的历史信息,难以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剑门蜀道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路径

  剑门蜀道古称金牛道。千百年来,在这条道路上流传着五丁开山、姜维守险等众多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四川省视察,其中第一站就来到了四川省北大门——广元市,考察了剑门蜀道翠云廊,深入了解当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为突破剑门蜀道沿线非遗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困境,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视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以剑门蜀道沿线乡村国家级非遗产品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视角,聚焦强化党建引领、坚持联合攻关、秉持守正创新、推进文旅融合,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剑门蜀道沿线非遗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

活化传承:建立剑门蜀道沿线乡村非遗工作站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传承和弘扬剑门蜀道非物质文化遗产,需强化市、县、村一体化党建引领,提升乡村基层干部及村民对非遗文化的认知。

  一是以非遗工作站为依托,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加强党建引领,提升村“两委”对非遗价值的认知,做好剑门蜀道沿线乡村非遗工作站建设的顶层设计,发挥一体化工作站的带动作用。二是科学制订乡村非遗工作站建设方案,打造市、县、村一体化的剑门蜀道非遗主题党日活动,以特色文化活动吸引游客,提升大众对非遗的认知度。三是严格开展非遗项目遴选工作,完善乡村非遗工作站的组织、研究等一体化功能,从顶层统筹规划、建设与实施,持续深化村民对非遗文化的理解。

联合攻关:组建剑门蜀道沿线非遗研究团队

  在非遗传承中,必须深度嵌入传统文化,而推动非遗工作站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与智力引入,亟须组建剑门蜀道沿线专门的非遗研究团队,为非遗传承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培养专业人才。实施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邀请专家、老手艺人向年轻人传授技艺,增设经营管理、产品设计等课程,培养既懂非遗技艺又懂市场经营的复合型传承人才;同时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设立相关专业或课程,为剑门蜀道非遗产品的持续开发与运营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强化非遗“领头羊”培养。首先完善非遗传承人基础信息统计(如人数、姓名、归属地等),继而搭建技能交流、学习培训平台,提升其讲述非遗故事的能力。三是激发非遗传承“主力军”——村民的活力。通过提升村民对非遗传承价值的认知,推动其技艺水平与思想认知双重提升,以非遗工作站为中心辐射更多区域,夯实非遗人才支撑体系。

要素整合:激发剑门蜀道沿线乡村非遗新的生机和活力

  了解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加强各类要素的供给。一是加大对非遗传承人支持力度,加强帮扶激励,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给予非遗传承人政策上的倾斜,使其能够安心投身非遗的研究和传承。二是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根据当地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三是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会,为非遗搭建传承与创新的平台。通过开展非遗讲座、培训、宣传推广等方式,有效促进非遗的保护、传承、传播和发展。

守正创新:革新剑门蜀道沿线乡村非遗产销环节

  优化非遗产业生产链条,秉持守正创新,加强各类要素供给,活化非遗产品,革新非遗产销环节。一是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引导非遗传承人创办企业,在技术革新、设备投入、品牌打造方面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将非遗传承人聚集起来,成立非遗工作坊或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拓展非遗的发展空间和经济价值。二是加强产品创新设计。结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对非遗进行改良,在剑门蜀道传统手工艺品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简约设计风格,开发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人喜好的产品,如带有蜀道文化图案的现代首饰、文具等。通过创新研发非遗产品,拓展非遗的应用场景,挖掘非遗的附加价值,实现非遗的产品增值。三是利用互联网工具,拓宽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营销模式,打通产品与消费者“最后一公里”。通过淘宝、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搭建剑门蜀道非遗产品网点,既能开拓产品市场,又能拓展剑门蜀道非遗传播维度,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

产业融合:延伸剑门蜀道沿线乡村非遗产业的链条

  一是要将数字信息技术赋能非遗发展。通过数字平台建立与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数字媒体传播、网络直播销售一体化的非遗产品发展系统。二是推进非遗在旅游、文创、影视、音乐、动漫等领域的应用。以非遗文化为基点,打造品牌IP,深入挖掘剑门蜀道非遗文化内涵,构建独特的品牌故事和品牌形象。例如,以剑门蜀道的历史传说为背景,设计品牌标志和宣传口号,提升非遗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形成一批“非遗+”新业态,让非遗价值最大化释放。三是推动产业融合。与农业融合,开发非遗农产品。例如,将剑门蜀道的传统酿造技艺用于果酒、醋等农产品的制作,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农产品。与文创产业结合,制作以剑门蜀道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动漫、影视、游戏等文创产品,扩大非遗产品的影响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非遗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多方面合作推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关制度支撑,吸引全社会关注并参与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讲好非遗故事,传播好非遗技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剑门蜀道沿线乡村国家级非遗产品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WHCY2024C04);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资助“乡村振兴战略下川东北农村人才回流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R2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如洁

  编校:王文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