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城河样本”蹚出城乡融合新路

时间:2025-08-04 11:50:35来源:燕京理工学院 文字:冯英蔚

  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及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阐述城市化与城乡发展的理论基础上,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城河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城河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城河村产业发展优化策略,揭示了城乡融合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城河村在城市化背景下,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创新教育模式,实现了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旨在推动城河村产业发展,并为同类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学理支撑与实践范本。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的理论基础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其核心是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关系经历了从二元对立到融合发展的转变。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强调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共生,通过要素流动、产业协同和空间重构,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和共同繁荣。

城市化理论的发展与内涵

  城市化理论自20世纪初兴起以来,经历了从单一维度到多维度的演变过程。早期城市化理论主要关注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以城市社会学的创始人路易斯·沃斯(Louis Wirth)的“城市性”理论为代表。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涉及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

  当代城市化理论强调城市化的多元性和动态性。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的“流动空间”理论指出,信息化时代的城市化突破了传统的地理界限,形成了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型城市空间。芝加哥大学著名城市理论学者尼尔·博任纳(Neil Brenner)的“行星城市化”理论进一步提出,城市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城市与乡村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当代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中国语境下,城市化理论还特别关注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型。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理论强调了我国农村社会的特殊性,为理解我国城乡关系提供了重要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逐步向融合发展转变。

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的演进与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源于对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反思。早期的城乡关系理论,如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Lewis的二元经济理论,强调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和差异。随着发展理念的转变,学者们开始关注城乡互动和协同发展。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的“城乡连续体”理论提出,城市与乡村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应该实现协调发展。

  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经历了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的演进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目标。这一理论演进反映了我国对城乡关系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推进。

  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这包括人口、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协调发展。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产业的协同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产业结构理论及其在城乡发展中的应用

  产业结构理论是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的理论体系。“配第—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 Theorem)揭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转移的规律,为理解产业结构演变提供了基础。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进一步研究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产业结构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分析城乡产业结构的差异,识别城乡发展的优势和短板,为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二是产业结构理论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如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等。三是产业结构理论有助于理解城乡要素流动的规律,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思路。

教育学理论对城乡发展的启示

  教育学理论在城乡发展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知识传播两个方面。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终身教育理论则强调教育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持续作用,为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提供了指导。

  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教育学理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教育可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其次,教育可以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缩小城乡观念差距。再次,教育创新可以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如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最后,教育公平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特别关注农村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这些理论的综合应用,为分析城河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城市化理论帮助我们理解城河村在兰州城市化进程中的定位和机遇;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为分析城河村的产业发展模式提供了指导;产业结构理论有助于理解城河村产业结构的演变和优化路径;教育学理论则为城河村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思路。

甘肃省兰州市城河村产业发展现状

城河村概况与区位优势

  城河村位于兰州市近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作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村落,城河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河村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以传统水烟为文化IP品牌、小吊瓜种植为农业标杆、陈醋生产为手工业特色和乡村旅游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小吊瓜种植:传统优势产业的现代化转型

  小吊瓜种植是城河村的传统优势产业。得益于青城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土地疏松多沙,透气性好,土质优良,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极利于西瓜生长和糖分积累。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城河村的小吊瓜品质出众、口感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城河村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小吊瓜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可追溯性。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小吊瓜的市场竞争力,还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小吊瓜种植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陈醋生产: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陈醋生产是城河村的另一特色产业。青城陈醋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优良品质而闻名,堪称醋中上品,可与山西老陈醋媲美。青城陈醋色泽棕黄,味道酸浓,回味醇香,深受消费者喜爱。正如张成林老师所赞:“非酱非油亦非酒,晶莹剔透黑玉流。醋仙三选条城地,农家妇辈麦豆稠。”

  城河村在保持传统陈醋制作工艺的同时,积极引入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车间,改进发酵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同时,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通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建立电商平台等方式,不断扩大城河陈醋的市场影响力。这些举措使得城河陈醋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成为当地特色农产品的一张亮丽名片。

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的有机结合

  城河村充分利用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城河村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城水烟文化。青城水烟以味香质优而著称,明朝历代镇守金城的藩王曾将其作为“八宝珍品”之一进贡朝廷,被誉为“银丝”。虽然青城古镇的水烟生产已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停止,但其独特的文化品牌仍然是城河村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资源。

  围绕水烟文化,城河村盘活了古建筑资源,打造了主题文化空间,向游客讲述独特的水烟故事(见图1);通过复原传统水烟制作工艺,展示水烟文化历史,让游客亲身体验水烟文化的魅力;同时,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开发了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还可以参与农事体验、品尝特色美食、购买当地特产,享受全方位的乡村旅游体验。

城河村产业发展优化策略

  城河村的实践表明,城乡融合发展应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通过产业协同和教育创新,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和共同繁荣。

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各地区应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例如,城河村通过发展小吊瓜种植、陈醋生产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了城乡要素的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应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高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城河村通过打造“青城水烟”文化IP品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通过产业协同,优化产业结构

  城河村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小吊瓜种植、陈醋生产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还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和要素流动。这种产业结构优化增强了农村经济的竞争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应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间的协同。例如,城河村的小吊瓜种植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特色农产品,丰富了旅游体验内容;陈醋生产不仅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还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元素;乡村旅游则为小吊瓜和陈醋等特色产品提供了展示和销售平台,扩大了市场影响力。这种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增强了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注重文化传承,促进城乡文化交流

  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城河村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依托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路径,深度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推动城乡文化交互融合。例如,城河村围绕“青城水烟”文化打造了主题文化空间,向游客讲述独特的水烟故事,形成了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因此,城乡融合发展应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城乡文化交流。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本地文化遗产,还能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增强城乡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注重创新教育模式,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教育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城河村通过创新教育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具体来说:一是开展职业培训。与当地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乡村旅游服务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二是注重文化传承教育。开设传统工艺课程,培养年轻一代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三是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教育创新的支持。通过职业培训、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文化传承教育,可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社会基础。

  城河村的实践证明,立足本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文化传承、推进教育创新,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举措,为其他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提供了宝贵经验与范例,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终审:魏文源

  监审:张亚运

  编校:李晓亚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