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厕改如何长效管护
厕所是人类文明的尺度,“厕所革命”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指出:“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推进厕所革命”。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并提出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的工作要求。农村“厕所革命”进入到长效管护阶段。
2022年以来,贵州省将“两改两治理”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具体抓手。在长效管护机制建设方面,印发《贵州省农村卫生厕所长效管护机制指导意见》,实现了全省1 491个乡镇(街道)管护机制全面覆盖。在技术模式上,总结推出了“化粪池+土壤渗滤系统”“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等多种厕污协同治理模式,实现低成本管护。贵阳市紧紧围绕“农村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厕所粪污基本得到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长效管护机制全面建立”,以农村“治厕”为抓手,通过系统谋划、技术创新、数字管理等实践,构建了“三个同治”治理体系及多元长效管护模式,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提质升级。然而,通过近几年探索和发展,农村厕所长效管护体系的建设仍面临着资金、技术、主体、机制等诸多因素影响。本文通过对贵州省贵阳市农村“厕所革命”的实践整理、长效管护服务模式的解读以及现存问题的分析探讨,提出改进对策建议,旨在为贵阳市及其他周边地区提供参考和借鉴。
贵阳市“厕所革命”实践与创新
注重系统谋划,探索创建“治厕”体系
贵阳市牢固树立系统思维,以治厕治水、室内厕室外厕、公厕私厕“三个同治”为抓手,从技术模式选择、改厕技术标准、建设质量把控、后期长效管护等关键环节,制定并印发了《贵阳贵安农村“治厕”工作实施方案》《贵州省农村卫生厕所长效管护机制指导意见》等文件,编制了《农村下水道水冲户厕建设与管理规范》《贵阳贵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改厕有效衔接工作指南(试行)》《贵阳贵安农村“治厕”实施流程及技术服务指南》等规范指南,全面提升贵阳市农村改厕质量和实效。
聚焦长效管护,探索管护服务体系
贵阳市紧紧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坚持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厕的后续管理、维护及粪污处理等问题。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发动群众、建管并重”的原则,按照全市农村厕所管护服务“一张网”的思路,建立了县、乡、村以及村民的管护责任体系,积极引导村集体、企业等参与农村厕所后续管护,建立了“县有管理部门、乡有管护站、村有协管人员”的管护运维体系。2023年2月,贵州省首家农村人居环境管护服务站在息烽县石硐镇建立,标志着贵阳市正式步入农村厕所长效管护阶段。截至2024年底,贵阳市已建成农村厕所长效管护站51个,并形成了息烽“12345”、花溪“农村物管”等多种形式的管护服务模式,为农村厕所建设及后期管护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后期管护等综合性服务。
坚持技术创新,探索低成本运维
贵阳市以“厕污同治”为重点,积极探索“厕污协同治理模式”,制定了《贵阳贵安建设全省“厕所革命”示范试点实施方案》和《贵阳贵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改厕有效衔接工作指南(试行)》,并与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签订技术服务框架协议加强技术合作,在修文、观山湖、南明、白云、清镇、贵安等地以无动力集中(联户)处理模式、土壤渗滤单户消纳模式,开展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有效降低管护成本,实现“零”费用管护。
探索“数字”管理,实现“数字+治厕”
贵阳市依托信息化技术,搭建贵阳市农村“厕所革命”数字化管理系统,积极探索“数字+治厕”管理模式。通过对基础信息收集确认,农村公(户)厕的建设管理、日常管护、问题摸排、数据管理等内容,实现对农村户厕建前、建中、建后的数字化管理,并形成了“一厕一码统筹管、一码一档闭环管、一数一核智能管、一户一报精准管”的数字化全过程监管模式。即通过一厕一码,将农户改厕情况通过移动端实现在线建设全过程管理。通过一码一档明确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落实实名登记,确保源头追溯。通过一数一核实现自动预警,减少数据填报错误。通过一户一报确保厕所出现不能使用等问题时,实现实时管护服务。
管护服务模式探讨
息烽县“12345”平台模式
息烽县通过“党支部+村集体+公司+N”的方式,建立了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平台,并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形成了“12345”的服务模式。“1”是以乡镇平台公司为依托,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管护服务站。“2”是免费提供技术咨询、政策宣传、公共设施维护等公益服务,并针对农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有偿服务,如设施建设、设备更换、物资供应等。“3”是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减轻农户负担。平台公司通过优化成本,降低服务价格。鼓励农户适当出资,增强参与感和责任感。“4”是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公司、村集体和农户各方优势,形成合力。“5”是围绕农户需求,建立统一场所、统一队伍、统一培训、统一标准、统一配送的服务体系。
花溪区“农村物管”模式
花溪区青岩镇山王庙村以村党支部为核心,通过整合村干部、保洁员、护林员等力量组建了“农村物管队”,以“农村物管”的服务模式实现乡村治理。该模式在服务机制上,将原来的村管理者变成村服务人员,变“管理”为“服务”。在服务形式上,免费提供公共服务,如垃圾分类回收、基础设施维护、村庄卫生打扫、政策措施宣传等;通过“农村物管+”的服务方式,探索有偿服务,如“农村物管+企业”提供家电维修、房屋租赁、托管、红白喜事等。
息烽县“12345”平台服务模式和花溪区“农村物管”服务模式均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长效管护服务机制。息烽模式侧重于通过政府、企业和农户的多方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而花溪模式则通过党建引领和多元化的服务队伍,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升了村民的满意度和参与度。除了以上两种模式外,观山湖通过发放“连心卡”,建立农户与管护人员的直接联系,提供快速响应服务。修文县通过实施厕污同治试点,实现了粪污的智能化全程跟踪监测和资源化利用等,这些模式都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长效管护面临的问题
贵阳市在农村“厕所革命”中积极探索创新,围绕系统谋划、长效管护、技术创新和数字管理四个方面精准发力,农村厕所长效管护逐步发展,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然而,管护资金短缺、技术支撑不足、农户参与不够、管护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约着贵阳市农村“厕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管护资金短缺
目前,贵阳市农村厕所长效管护服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大多数农户还未形成付费意识,且管护主体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形式、内容单一,服务方式主要以公益性服务为主,管护收入不稳定甚至没有,管护资金主要依赖政府投入及村集体经济收入,可持续性较差。
技术支撑不足
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是导致农村改厕和管护工作推动难度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设和管护都需要技术的支持,在厕所建设中因农户技术标准落实不到位,改厕质量大打折扣。在厕所建成后,因农户的使用不当和管护不好,常导致设施设备损坏、厕所管道堵塞、化粪池粪污满溢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治厕”成效。贵阳市125个乡镇(街道),截至2024年底,仅有51个管护服务站,技术支撑明显不足。
农户参与不够
走访发现农村“厕所革命”中,农户参与度的高低决定了改厕的成效,参与度高改厕成效高,反之成效低。农户参与度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部分农户卫生意识不足,习惯使用旱厕多年,无意改造;管护意识不强,部分农户因没有形成良好的如厕习惯,缺乏管护意识,导致厕所设施设备损坏,出现厕所无法使用等问题;部分农户外出务工常年不在家,家中只留有老人和儿童,无暇参与改厕和维护。
管护机制不健全
部分地区技术支持和长效运行机制缺乏,市场化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后续管理问题突出,影响厕改成效。例如,在一些村庄因没有因地制宜使用合适的技术模式,导致后续管护成本加大。一些村庄因市场化管理服务机制尚未完善,导致管护维修、粪污资源利用等后续管护工作不到位。
建议和对策
多渠道筹措管护资金
一是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厕所长效管护的资金支持。例如,将农村厕所长效管护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设立专项账户,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以保障管护设施的更新和维护等。二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市场利益联结机制,积极争取社会资本参与。例如,鼓励企业或个人投资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或管护服务平台,并通过收取服务费用或资源化利用产品销售转化经济效益。三是探索金融和保险支持。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适宜农村粪污处理设施及管护平台建设的贴息产品,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资金保障;与保险机构合作,开发适合农村厕所管护的小额保险产品,解决农户改厕后的后顾之忧。四是逐步探索建立收费机制。在经济条件较好、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先试先行,逐步推广。同时,向农户宣传厕所管护的重要性以及收费的必要性,逐步改变农户的观念,提高其付费意识。
强化技术支撑
一是加强技术指导。要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农村进行技术指导和现场咨询,解决技术难题。二是加强技术培训。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对农村厕所建设和管护的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服务的专业人才,为农村“厕所革命”提供技术支持。三是深入推进管护体系建设。要深入推动“县有管理部门、乡有管护站、村有协管人员”的管护体系建设,确保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污满了有人掏,实现管护常态化。四是积极探索智能管护。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数智治厕,通过智能化设备和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厕所设施的远程监控、故障预警和数据分析,减少对人工的依赖,提高管护效率。
多形式强化宣传引导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视频、广播、公众号、宣传栏、短信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农村改厕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支持,提高农户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二是树立典型示范。选择一些改厕效果好、管护到位的农户作为示范户,组织其他农户参观学习,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农户的直观感受和管护意愿。
多措施健全管护机制
一是因地制宜选择技术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户需求,科学选择适合的厕所建设和管护技术模式,确保技术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建立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统一的农村厕所建设和管护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确保工程质量和管护质效。三是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按照“谁使用,谁管护”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以及村民的管护责任体系,并落实好管护中的责任和义务。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对厕所管护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同时,将管护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内容,确保管护工作落实到位。
近年来,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贵阳市将农村“厕所革命”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通过系统谋划、技术创新、数字管理等实践,构建了“三个同治”治理体系及多元长效管护模式,有效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完成17.8万户卫生厕所改造,建成51个管护服务站,形成“12345”“农村物管”等特色模式,并在智能化管护、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贵阳市的实践表明,农村厕所长效管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统筹政策、技术、资金与群众力量。未来,应进一步总结“贵阳模式”的经验,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一方面,借助国家政策支持,将厕所管护纳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另一方面,推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通过技术共享、人才下乡和产业联动,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
总之,农村厕所长效管护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全民参与可以实现从“改厕”到“治厕”的质变,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生态基底,书写“小厕所、大民生”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董卫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