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话语构建:社区文化是关键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旨在构建新型文明理念,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推动我国当代绿色发展。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明确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其次阐述构建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重要性,最后以社区文化建设为进路,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构建路径。
生态文明的内涵
著名马克思学家伊林·费切尔于1978年在其论文《人类的生存环境——兼论进步的辩证法》[1]中最先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并将其视为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1987年,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基于中国实践给出了详细阐述,指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关系”[2]“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4]。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总体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大部分国土面积是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到了百分之七十,还会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为此,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5]。就此国情而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国家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作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建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凸显研究范畴,将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总体划分为“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与“城市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是我国社会按地域划分为城市和乡村后,基于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构建需求而形塑的特有表述。
要理解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首先需明确什么是“话语体系”。话语是人类社会实践和人类发展相互作用的产物,以符号形式存在,是“反映特定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一种价值观念”[6]。《辞海》中指出,“体系”是“若干有关事务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7]。“话语体系是根据主旨要求,对具有关联性的话语符号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秩序规定构成的概念系统,并通过对内在话语内容表达,实现话语体系的既定目标、核心价值的表现形式”[8]。综上,“生态文明话语的形成是一个国家社会层面生态意识的理论表达,它的形成既是基于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和谐统一,又是社会意识与主流文化碰撞的结果,既体现着社会层面的稳定与和谐,又体现着一个国家生态建设理论范式与实践诉求的融合”[9]。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概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明确提出:“搞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不能照搬照抄城镇建设那一套,搞得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因此,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以乡村为具体领域、以乡村特色文化为主要内容,引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与城市发展都应扎根自身土壤,挖掘优势特色,谋求适合自身的生态发展道路,构建体现乡村特色的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推动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助力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10]。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有效构建是确保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措施。乡村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地。
社区文化建设与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构建
从词源看,“社区”(community)一词源自拉丁语“communitatem”,指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关系。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德文原名: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中首次提出“community”概念,指以地域、意识、行为以及利益为特征,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1]。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创造性地将“community”译作“社区”,使之区分于“社会”,并指出“社区大致分为部落社区、乡村社区和都市社区”,其中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要生业的人民及其文化而言”[12]。如今,按照地理区域,社区常被分为城市社区、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但如果单看“社区”一词,则多指城市社区,农村社区虽然在农村事务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社会地位和重要性仍不够凸显。
在我国,农村社区是连接国家宏观政策和村民微观生活的主要桥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但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比,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仍显滞后。为此,以社区文化建设为进路,将乡村生态文明话语融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既能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又能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可谓一举两得。
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为进路构建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具体路径
综上所述,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渠道。下文将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为进路,依循“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传播路径”的话语框架,探讨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其具体构成可参考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图谱(见图1)。
大力培育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主体,实现多主体协同发力
构建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需以社区工作者为主体,大力培育乡村生态文明话语多元主体。农村社区工作者主要包括村“两委”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农村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乡村生态文明话语的构建主体除了这些成员外,还需突破社区内圈,对外培育更多话语主体,吸引更多人员参与乡村生态文明话语构建,尤其要组织联络文化名人、网络大V、非遗传承人等,积极发展各种有利于这些人群发力的生态项目,让他们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构建工作。此外,还需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增设党员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环节,夯实党员生态文明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以身作则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发声筒”,都是生态文明话语的实践主体,因此,农村社区需大力培育和扩大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主体队伍,推动多主体协同发力。
着力挖掘乡村生态文明话语内容,推动多题材共同发力
乡村生态文明话语内容是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应结合乡村实际,以通俗易懂为原则,着力挖掘适于开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素材,坚持生态文明话语乡土化,丰富乡村生态文明话语内容,推动多题材共同发力。具体而言,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内容以乡村文化特色和价值理念为核心,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念,彰显原创性、真理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凝聚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重要生态哲理,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要义,根据乡情村情挖掘与之相呼应的具体生态话语内容,是构建乡村生态文明话语内容的最根本途径。
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八种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主题以供参考。第一,以绿色发展为主题,普及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第二,以勤俭节约为主题,汇集或创建相关宣传语;第三,以生态农业为主题,结合当地农业传统为内容创建生态话语;第四,以提倡爱护自然为主题,创建生态友好型话语;第五,以垃圾分类为主题,构建环保话语内容;第六,以污水治理为主题,构建有助于普及治理的科学话语;第七,以当地生态智慧为主题,采集更多当地生态人文历史资源,作为滋养乡村生态话语内容的养料;第八,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主题,构建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话语。从以讲好新时代美丽中国故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到挖掘整理本地生态文化故事传说、创作乡村生态文明话语内容的底层运作,乡村生态文明话语内容是对国家生态文明话语的吸收与发展。
全力优化乡村生态文明话语形式,坚持多模态融合聚力
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传播形式也是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重要构成,影响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构建的最终效度。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流动,虽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出现人口回流情况,但目前居住人口仍以老幼为主,他们的日常交流多用方言。随着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和传播,老年人群体和儿童群体成为主要受众,若借助此类社交媒体开展话语传播,农村社区需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平台的积极作用,优化乡村生态文明话语形式,确保话语形式适应老年人和儿童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既要体现生态文明主题,又要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同时还需体现教化功能。
本文提出从以下两方面优化乡村生态文明话语形式。一方面,充分利用方言的亲和力,增强乡村生态文明话语的语言张力。在普通话的基础上加入方言种类,既可确保生态话语传播的效度,也可优化方言生态,促进方言的传承和发展。若方言缺乏书写形式,可以将声音作为方言话语主模态,通过社区广播、宣传视频等形式开展。另一方面,发挥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感召力,丰富乡村生态文明话语的语言形式。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语言文化,语言形式多种多样。结合生态文明话语宣传的根本目的,语言形式可考虑使用标语、诗词、绘画、谚语、俗语等形式。例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此外,还需鼓励乡民村民献言献智,挖掘更多适于乡村的生态文明话语形式。
聚力创新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传播路径,讲究多手段
综合发力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需要强力创新优化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传播路径,确保生态文明理念传入千家万户。乡村社区可考虑以下四种传播路径。第一,以社区文化中心为主体,借用多样态传播技术宣传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依托当地主流媒体和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借助图文、动漫、直播等多媒体形式向村民推送“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和“农村绿色生活”等生态主题内容。第二,开展家校社合作,将生态文明内容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学和社区生活中。家庭在生活中践行生态行动,学校在教学中加强生态教育,社区在公共空间普及生态宣传,携手共建乡村生态文明。第三,以社企合作为主要模式,完善生态管理制度,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通过社区牵头、企业出资、当地政府监督的方式,组建专门团队挖掘当地生态文化资源,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品牌,以绿色发展实践宣传生态文明话语理念,促进乡村经济和生态共发展。第四,挖掘并基于本地生态文化故事或传说撰写剧本,创作生态文明主题乡村文艺作品,组织村民参与排演并制作成视频传播,让村民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者、宣传者和践行者。坚持多手段综合发力,不仅能为村民提供轻松愉快的休闲娱乐方式,还能推动当地生态智慧传承和发展。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对国家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农村是筑牢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根据地。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为进路,将乡村生态文明理念和话语多渠道融入新农村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方方面面,是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本文旨在为我国当代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进一步丰富我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内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往前发展。
参考文献:
[1]Iring Fetscher.Conditions for the survival humanity:on the dialectics of progress[J].Universe,1978(03):161-172.
[2]叶谦吉.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3]王晓毅.生态文明话语下的乡村振兴[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5):42-48+11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001).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6]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658.
[8]赵思奇.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构建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21.
[9]杜邦.我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构建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22.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8(02):4-15.
[11]Ferdinand Tonnies.Community and Society[M].Dover Publications,2011.
[12]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构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KY0595)。
终审:魏文源
监审:张亚运
编校:董卫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