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提高留守老人健康照护服务水平

时间:2025-08-04 11:45:45来源:西安思源学院 文字:赵换维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导致越来越多的老人独居,农村留守老人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1年,我国农村留守老人高达1 600万。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群体普遍面临经济拮据、慢性病高发、医疗资源不足以及情感支持缺失等多重困境,其照护需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亟须通过创新优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水平。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照护需求,分析现有照护服务存在的问题及社会养老服务创新的必要性,提出社会养老服务创新的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护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及照护需求

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

  许多农村留守老人面临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威胁,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慢性疾病高发,缺乏定期的医疗检查和管理,导致这些疾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风险。另外,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农村留守老人长期缺乏子女的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同时,由于社会交往的减少,他们的社交能力也逐渐退化,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情感困扰,影响了心理健康的稳定性。

农村留守老人照护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着多方面的照护需求。首先是生活照料需求。包括进食、洗漱、穿衣等需协助完成的基本生活活动。对于身体健康不佳、高龄老人,需要额外的帮助和关心。此外,改善居住条件和家庭环境也是提高他们生活质量的关键,包括提供安全的住房、合理的饮食、舒适的居住环境等。其次,医疗保障需求是农村留守老人照护关注的重要方面。他们需要定期的健康检查、药物管理和慢性疾病的长期管理。因此,提供家庭医疗服务和加强基层医疗设施建设是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医疗保健需求的关键。最后,精神支持也是农村留守老人照护的重要需求。由于子女迁徙到城市工作,农村留守老人经常感到孤独和被忽视,他们渴望获得家庭成员和社区的关心和陪伴。因此,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志愿者团队和邻里互助机制,提供陪伴和情感支持,对于满足他们的精神支持需求至关重要。

农村留守老人照护服务现状

  农村留守老人照护主要依赖于子女和邻里关系。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影响,多数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但子女外出务工导致家庭支持功能弱化。调研发现,70%的留守老人日常照料依赖邻里互助或自我维持,仅30%能获得子女定期经济、情感和日常照护的支持。由于子女在外工作,受距离和时间的限制,子女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的支持有限。农村社区通常具有较强的互帮互助传统,邻里之间相互照顾较为常见。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区的凝聚力下降,邻里关系逐渐疏远,农村留守老人互助合作照护的氛围减弱。

农村留守老人照护面临的问题

  首先,农村留守老人照护资源不足。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失衡问题,部分地区服务覆盖存在显著缺口。这种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差异,二是养老服务供给的地域性断层。农村留守老人获得的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有限,难以充分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其次,农村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农村留守老人看病就医不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医疗水平有限、专业医护人员短缺、医疗设备和药品供应不足等问题,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健康支撑资源有限。农村留守老人普遍患有各种慢性疾病,需要有效的医疗护理和健康管理,因缺乏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他们长期面临着健康风险。最后,农村缺乏专业化养老服务体系‌。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数量与设施不足,现有农村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普遍偏低、内容单一;另一方面,许多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护者是家庭成员,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难以提供高质量照护。

社会养老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增加

  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这凸显出社会养老服务创新的紧迫性。这一增长趋势主要是由于子女迁徙至城市工作,导致农村老年人被迫独居或长期与家人分离,进而面临孤独、社交隔离和健康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支持。为了满足这一庞大而不断增长的老龄化人口的需求,必须采取创新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养老服务。

健康照护成本的增加

  随着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问题逐渐加剧,与之相关的照护成本不断上升。治疗慢性疾病、提供长期照护和保障医疗服务需要大量资源和支出。传统的照护模式难以应对不断增加的成本压力,因此需要社会养老服务创新,以提高照护效率、降低成本,同时确保提供高质量的健康照护。

政策护航与科技进步

  一方面,《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围绕养老服务人才“引、育、评、用、留”等关键环节,提出系统性政策措施。养老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服务的重要保障。当前,政策支持并推动社会资本有序参与普惠型养老机构建设与社会养老服务创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进步推动养老服务创新。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养老设备应用日益广泛,养老服务加速向智能化转变,服务效率与质量持续提升。数字健康技术、远程医疗服务、智能设备等创新技术,可以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照护的可及性和效果,解决了农村地区资源匮乏的问题。

社会养老服务创新的策略

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一是发展互助养老模式。例如,可以推广试点“时间银行”互助机制。即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通过具体的服务时长来计算积分,一定的积分可以兑换未来服务或实物奖励。这样使得农村赋闲的低龄老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帮助高龄老人,同时也能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也为自己今后的养老储存“时间”积分;设立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鼓励支持以村民自愿为前提,对农村留守老人自有住宅进行适老化改造并设置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相对集中的生活照料服务,实现农村留守老人互相帮扶、抱团取暖。

  二是激活村社组织功能。依托村民委员会建立老年活动中心,组织文体活动与心理疏导,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在具体实施中,村民委员会可以整合闲置校舍、农村活动中心、祠堂等公共空间,将其改造为多功能老年活动场所;可在活动中心成立由5~7名骨干老人日常运营的老年自治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为其提供水电费用补贴与基础物资保障。在内容组织上,采取“常规活动+特色项目”相结合的模式。每周固定开展广场舞、太极拳、红歌会等文体活动,此外,还可以通过村与村之间开展联欢活动,定期组织相邻村落互动、学习,丰富农村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缓解其内心孤独感。

  三是建立社区养老中心。社区养老中心应当具备多功能性,不仅要提供基本医疗照护,还应包括康复服务、心理健康支持和社交互动等多元化服务,以满足留守老人多样化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这些中心应提供专业化的照护服务,包括医疗护理、康复治疗、药物管理等,借助专业的医疗人员为留守老人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支持,确保他们得到专业照顾,降低医疗风险。这种多功能和专业化的社区养老中心模式有助于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更全面、高质量的照护服务。此外,可打造志愿者队伍。鼓励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照护留守老人志愿服务,志愿者可以为其提供探访陪伴、日常照料、劳动力帮扶和精神抚慰等支持,这不仅可以缓解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感,还能增加社区凝聚力,并为他们提供额外的社会支持。

数字技术赋能社会养老服务

  数字技术的应用在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护效果和可及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建立电子健康记录系统。该系统可实现留守老人医疗信息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互联互通,大幅提升医疗服务的协同效率与连续性,有效规避信息丢失风险。通过整合老人的病历档案、检验报告、用药记录等全维度数据,医护人员能够精准追踪健康动态,从而为留守老人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诊疗服务与健康管理建议。其次,普及推广远程医疗、数字医疗服务。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医生可以远程诊断、监测和跟踪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无需他们亲自前往医院。这一模式对于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农村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既保障他们能及时获得医疗服务和紧急救援,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数字技术的应用让农村留守老人就医更及时、更便利、更高质量,为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调动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

  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市场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养老服务领域。例如,通过税收优惠、土地供给等政策组合,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助力农村养老产业发展。这些社会组织可以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经济实惠的养老方案。社会组织不仅可以优化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整合区域养老服务资源,还可以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效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社会养老服务创新实践

农村社区养老中心

  农村社区养老中心是农村留守老人照护领域的一项创新实践项目,中心的多功能性质和专业化服务使农村留守老人能够获得全面的照护。例如,山西省的太行山乡村社区养老中心不仅为留守老人提供医疗护理,还举办文化活动、康复训练和技能培训,丰富了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这种模式有助于满足留守老人的多元化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一些养老中心还开展志愿者计划,促进了社会资本的发挥,增强了社区凝聚力。通过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中国农村社区养老中心的发展为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护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互联网+医疗”

  在贵州省的部分农村地区,基于云计算和移动技术的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已经推广应用,允许医护人员远程访问患者的医疗信息,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这解决了当地由于医疗资源不足和交通不便造成的群众就医难问题。同时,智能健康监测设备为留守老人提供健康监测预警、居家安全实时守护等贴心便民服务,帮助留守老人及时预防和管理慢性疾病。这些数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支持。

  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照护需求是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领域。上文分析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状况、照护需求和现有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既揭示了慢性疾病高发和心理健康等健康挑战,也强调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社会支持等多维度需求,同时凸显社会养老服务创新的必要性。农村留守老人群体扩大、健康照护成本增加,加之技术与社会变革的机遇及政策支持,均为社会养老服务创新提供了动力。建设多功能社区养老中心、应用数字技术、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等策略,有望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照护服务。未来,需进一步整合家庭、农村社区与政府三方资源,推动养老服务从“生存保障”向“品质提升”转型;同时关注区域差异,避免“一刀切”政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农村留守老人照护服务的精准化与可持续性,为其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保障晚年幸福和尊严,也为我国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彦臻

  编校:王文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