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志愿行赋能乡村振兴
在“百千万工程”背景下,广东各地大学生以志愿服务的形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对于大学生个人和乡村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看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存在着参与度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和服务项目缺乏持续性、系统性设计等问题。为此,需通过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校地产学研合作机制、优化志愿服务项目的保障机制、校地合作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项目评估和监督机制等路径,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
善用社会大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1.在志愿服务中增长见识,增强使命担当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勉励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当代青年大学生应该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立足时代,勇于担当,可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坚定理想、淬炼意志、增长才干,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2.在志愿服务中上好思政课,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可从乡村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田间地头、工矿企业、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鲜活的思政资源,也可邀请地方优秀党员干部、劳动模范、农村返乡创业者、普通村民等走上讲台,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政课堂上的生动的教学资源,助力大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在志愿服务中锻炼自我,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特别是志愿服务,能够有效发挥项目团队的组织效应。在团队内部,他们积极沟通、主动协作,通过项目运作和管理的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这种经历不仅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还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大学生在实践中可深刻体会专业技能学习的重要性,持续增强专业学习能力。
发挥智力帮扶,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效能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是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乡村振兴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高校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是必须担当的时代重任。乡村振兴靠人才,大学生志愿者可以通过加强实践调研,了解乡村真正需求,以此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经济培育新动能,增强乡村治理的有效性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聚焦乡村振兴,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大有可为。近两年来,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与“双百工程”项目更是对高校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专业发展以及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推动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高校育人模式培养的针对性,以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为抓手,主动对接乡村人才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设置,培育更能适应乡村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二是从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角度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构建与乡村振兴紧密相关的跨学科专业,并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机制,确保服务乡村振兴项目的持续开展。三是推进高校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在服务乡村振兴项目中,加强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在实践中推进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彰显精神引领,弘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成为当前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和实践者,其志愿服务行为和观念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以志愿服务精神带动乡村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
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比例不大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出台了激励措施,鼓励青年大学生积极参加“I志愿”,并且平台上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予以激励。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基于自愿参与原则的公益性服务活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虽然大大增强,但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人数占比较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高校在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方面,还没有很好地融入“百千万工程”和“双百工程”,社会实践的组织只能依靠寒假和暑假的空闲时间。第二,高校在组织学生参与“百千万工程”和“双百工程”项目时,对于实践队伍的要求较高,主要还是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并未把个人返乡参加社会实践作为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动员学生群体范围有限,未能有效整合资源,形成涵盖人才培养、考核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完备志愿服务体系。第三,社会对大学生返乡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负责大学生返乡的社会实践部门一般是地方的团支部,团员报到后缺乏系统的活动项目组织,影响了大学生返乡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第四,在日常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未能有效地发挥其专业技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参与志愿服务的认识存在偏差,大学生返乡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动力不足。
大学生参加“百千万工程”志愿服务项目设计缺陷
随着广东省委和团省委对“百千万工程”越加重视,各高校也更加重视实践,积极对接“百千万工程”,志愿服务项目面临着专业化、持续化、体系化等方面的要求。当前,高校志愿服务项目设计还存在不少缺陷。一是高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固化、形式单一,时间较短,成效不明显,给人一种“组团式乡村旅游”的感觉,使得志愿服务浮于表面,难以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甚至还可能会对当地产生负面影响。二是专业赋能高校志愿服务不足。三是高校志愿服务项目设计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志愿服务项目校地联动协同工作机制不足
一是“百千万工程”是一项结构复杂的长期的综合性帮扶工程,但在志愿服务项目筹备与实施过程中,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所需的专业人才和科研资源存在错配现象,未能很好匹配和覆盖乡村发展所需。
二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不足。项目实施前后的活动经费、设备支持、材料购买、住宿餐饮等必要物质保障容易出现短缺,尤其是一些落后地区,很难提供基本保障。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难以有效落到实处。
三是志愿服务项目面临持续性不足的问题,缺少长期且深入的机制支持,无法保证成效。在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成效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系统的评判机制与标准,而注重短期的评价必然导致项目的成果缺乏深度,无法真正满足地方的需求。这就要求校地合作深入研究项目,建立项目运行的保障体系,确保项目的可持续运行。
四是地方对于志愿服务的管理不足。在百千万工程的推进中,地方组织承担着主要的管理和协调角色。然而,在资源协调、志愿服务队伍的组织和管理上,明显力不从心。因此,地方必须建立志愿服务协会组织,多方参与,确保志愿服务项目持续高效推进,确保志愿服务人员可持续,确保志愿服务项目出成果,真正发挥出校地整体优势。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1.强化思想价值引领,提升志愿服务精神
第一,强化思想价值引领,落实高校“三全育人”举措,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个人的责任与担当。第二,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打造“大思政课”,在实践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2.推动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纳入教学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都把劳动教育和志愿服务纳入课程学分,但是在学分的认定上,需要不断加强课程设计,引领学生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高质量参与“百千万工程”志愿服务项目。同时,在高校中深入挖掘社会实践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典型和优秀实践项目,加大媒体宣传报道力度,不断提升志愿服务品牌的传播度和社会影响力。
3.优化实践育人体系
要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效能,就必须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本领,高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实践育人体系。第一,优化志愿服务项目设计。高校应该积极对接“百千万工程”项目,结合学生的专业选择志愿服务项目,从而在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二,加强实践教学的课程改革。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停留在学校内,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上需要结合社会需求,从专业技能上融入志愿服务,在实践教学上结合社会需求。第三,优化志愿服务的考评机制。
优化校地产学研合作机制
第一,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积极加强对“百千万工程”“双百工程”的项目研究,优化志愿服务的专业指导机制,选拔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师参与志愿服务项目的研究和指导,提升志愿服务项目的成效。第二,优化校地合作机制,高校要加强地方需求研究,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
优化志愿服务项目保障机制
第一,坚持党建引领,优化志愿服务的领导机制。加强校地双方合作,做好顶层设计,坚持科学谋划,推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校地协同联动制度化建设,凝聚校地双方的思想认同和价值共识,创建结对共建管理制度。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携手推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一体化的建设。
第二,优化志愿服务的组织机制。发挥校地各自优势,合作共建乡村振兴地方志愿服务基地。以乡村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创新志愿服务模式,通过项目化的方式,将高校人才和科研力量引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具体成果,促进地方志愿服务项目的常态化、长期化和品牌化发展。
第三,优化项目设计与保障机制。在党建引领下,探索校地合作的“产学研用”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动能。在保障机制上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完善志愿服务项目对接机制,做好校地在“百千万工程”项目上的对接,校地双方应深化合作共建,打造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长远发展项目机制。其次,做好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资源保障,加强专项经费体系建设,多措并举,为志愿服务团队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经费支持。最后,做好志愿服务项目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校地双方加强志愿服务基地建设,确保项目的持续化推进和校地志愿者在项目中的合作,辅以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形成校地合作建设乡村振兴志愿服务资源库,确保志愿服务项目规范化、可持续化发展,覆盖乡村振兴各领域需求。
校地合作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项目评估和监督机制
在校地合作中,双方应对服务项目的方案和目标进行科学的研讨设计,并形成项目运营过程中评估和监督机制。校地双方应定期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多角度评估和监督,及时总结优秀项目的有效经验和创新做法,并对项目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李晓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