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水共生治理 绿动创造未来

时间:2025-10-13 09:59:11来源:运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 文字:王彩虹

  保护乡村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探讨乡村水资源保护重要性的基础上,对乡村水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加强农业污染防控、完善管理体系、推动生态修复、优化资金投入及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等策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水资源保障。

乡村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乡村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至关重要。水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充足且清洁的水资源是农作物生长、畜牧养殖和渔业发展的关键。通过合理调控灌溉用水,可优化土壤湿度,减少旱灾的影响,从而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水资源的稳定供应同样能够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资源保护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一个良好的水环境能够支持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渔业旅游和乡村民宿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反之,水污染或水资源短缺将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是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推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水资源短缺与污染问题直接制约着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保护水资源,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避免水体富营养化、湿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增强乡村生态承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水资源,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提高乡村公共卫生水平

  保护水资源,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提高乡村公共卫生水平。乡村水资源保护对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直接影响。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饮用水安全关系到公共卫生水平和疾病防控能力。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会影响水质安全,增加水源性疾病发生率,威胁乡村居民健康。同时,水资源的短缺或污染将威胁农产品安全和食品供应链稳定性,进而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乡村水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活污水排放

  乡村水资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这些污染物随雨水径流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氮、磷含量上升,引发藻类过度繁殖,破坏水生态平衡。农田排水中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水源,影响饮用水安全和农业灌溉,降低土壤生产力,形成“水—土—作物”污染链。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是另一污染因素。部分乡村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导致含有有机物、病原微生物、重金属和化学清洁剂的污水进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影响水质,引发水源性疾病,威胁居民健康。部分地区仍采用传统化粪池或简易污水处理方式,处理能力有限,污水长期积存或渗漏,进一步加剧地下水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水排放的叠加效应加速了水环境的退化。水体的自净能力有限,污染物超负荷输入导致水源恶化、生态功能下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阻碍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业污染防控和污水治理是水资源保护的关键。

水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

  乡村水资源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是影响水资源有效保护的重要因素。部分乡村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管理策略,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不到位,导致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加之,水利基础设施老化,供水系统的运行效率低下,输水过程中的损耗较大,从而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标准不统一,部分乡村污水处理能力有限,导致水体污染长期累积,加剧水环境退化。乡村水资源管理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不同区域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农业灌溉模式、水污染治理措施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形成协同治理效应。水资源保护涉及农业、生态、生活等多个领域,不同用水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部分地区甚至存在因水资源使用问题导致的矛盾,这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长期利用。因此,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治理水平,是当前乡村水资源保护的重要任务。

过度开发与生态破坏

  乡村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影响水环境质量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在一些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长期无节制地开采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进而引发土壤盐碱化、土地沉降等一系列问题,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降低了农业生产力。河流、湖泊等地表水资源农业灌溉和生活取水过量,导致部分水体流量减少,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恶化,生态功能受损。水源地的破坏加剧了水环境退化。乡村地区的部分湿地、溪流和天然水库因土地开发、农业扩张等活动被填埋或截流,影响了生态调节功能,降低了水体的蓄水能力。部分水源区植被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改变了水体结构,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生态破坏导致水生物种减少,部分水域出现富营养化现象,藻类异常繁殖,水质恶化,影响了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安全。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生态破坏形成恶性循环,威胁到乡村生态系统的稳定,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资金投入不足与治理成本高

  乡村水资源保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与治理成本高,这直接影响水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与成效。水资源保护工作涉及污水处理、污染防控、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环节,每项措施均需大量资金支持。然而,许多乡村地区缺乏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导致供水管网的改造、污水处理设备的升级以及节水灌溉系统的建设等关键项目难以推进。部分地区因资金短缺导致水污染问题长期存在,影响水环境质量。此外,高昂的治理成本也是水资源保护的主要难题之一。乡村大多为分散型村庄结构,污水处理和水利设施建设成本远高于集中供水地区,运行维护费用也相对较高。对于部分污染程度较深的水体,治理过程中需要采用高效净化技术,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治理成本。水生态修复工程通常周期长、见效慢,前期投资大,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这影响了治理工作的持续性。资金不足与高成本的双重压力,使许多乡村水资源保护工作难以系统推进,水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这不仅影响了水环境的质量,也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了威胁。

居民环保意识薄弱

  乡村水资源保护受居民环保意识薄弱的影响,这使得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难以持续有效地推进。部分居民缺乏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如过度用水、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直接向河道丢弃垃圾等,这些行为增加了水环境的污染负担。同时,部分农业生产者对科学施肥、农药合理使用认识不足,导致农田排水携带过量的化学污染物,进一步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环保意识的缺乏影响了乡村污水处理和水污染治理措施的实施。部分乡村居民对污水分类处理、节水灌溉等环保措施的接受度较低,未能形成良好的水资源管理习惯。乡村水污染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若居民缺乏环保责任感,则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维护机制,已治理的水体也可能再次受到污染。环保意识的薄弱不仅影响水资源保护的成效,也不利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提升居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提高乡村居民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参与度,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乡村水资源保护的优化策略

控制农业污染,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控制农业污染与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是乡村水资源保护的核心措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物的不合理使用和排放,需要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测土施肥、精准施药技术,减少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可有效降低农田排水中的氮磷含量,减轻水体富营养化风险。推广生态养殖模式,通过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或生物能源,减少畜禽养殖对水体的污染负担。乡村污水处理能力的提升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关键。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体系建设,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净化效率,减少未经处理污水的直接排放。鼓励利用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等低成本生态治理技术,提升污水处理能力。针对不同区域水污染情况,制定适宜的治理方案,实现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的综合治理,提升乡村水资源保护水平,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构建责任体系

  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与责任体系是提升乡村水资源保护效率的重要途径。乡村水资源利用涉及农业灌溉、生活供水、生态调节等多个方面,若缺乏系统化管理,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加剧。构建一个科学的水资源监测体系,定期对水质、水量进行评估,可为水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持,提升水环境治理的针对性和精确性。同时,完善取水、排污和水质保护等管理机制,明确各类用水主体的责任,规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避免无序开采和过量排放。责任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提高水资源保护的执行力。乡村水环境治理涉及多个环节,需要明确不同主体在水污染防治、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通过设立水资源管理标准、优化监督机制、强化水环境保护意识,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风险,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乡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推进生态修复与水源涵养

  推进生态修复与水源涵养是改善乡村水环境、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关键措施。水生态系统受污染和过度开发影响,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生态功能退化。恢复河湖、湿地、溪流等天然水体的生态功能,可增强水资源的储存与调节能力,提高水环境承载力。因此,可采取清淤疏浚、河道生态修复等措施,减少底泥污染,提高水体流动性,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水源涵养对乡村水资源的稳定供给至关重要。通过植被恢复、生态护岸建设、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等手段,可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增强地下水补给。因此,要科学规划农田退耕还林、湿地恢复等生态工程,建立水源涵养林,提高水循环效率,增强水环境调节能力。推进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有助于提升乡村水资源的质量和可持续供给能力,为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提供长期稳定的水资源保障。

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优化投融资机制

  水资源治理涉及污水处理、生态修复、水源涵养等多个环节,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单一资金来源难以满足长期治理需求。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可通过社会资本引入、水环境治理基金、生态补偿等方式,缓解资金短缺问题,提高水资源保护的可持续性。优化投融资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提升水治理效能的关键。推动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水资源治理,鼓励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投资污水处理、节水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等项目,提高乡村水治理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推广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监管,确保资金精准投入到关键环节。资金支持与投融资机制的完善,可有效提升乡村水资源保护能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治理措施的长期稳定运行,实现乡村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和资源合理利用。

加强环保宣传,鼓励公众广泛参与

  加强环保宣传与公众参与是提升乡村水资源保护成效的关键。水环境治理不仅依赖技术与资金,更需公众树立环保意识,形成全民参与氛围。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农业生产习惯直接影响水资源质量,提高公众对水污染危害及水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可有效减少污染源,提升治理效益。宣传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乡村广播、宣传手册、主题讲座普及水资源保护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传播水环境保护案例,扩大教育覆盖面。组织“清洁水源行动”“农田节水示范”等环保实践活动,鼓励居民参与。推动乡村学校开展水资源保护教育,培养青少年环保理念。公众广泛参与有助于形成长效机制。建立村民监督组织、水环境志愿者队伍,增强社区责任意识,实现共治共管,促进乡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乡村水资源保护关系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面临农业污染、管理机制不健全、生态破坏、资金不足、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通过控制污染、健全管理体系、推进生态修复与水源涵养、完善资金筹措与融资机制、加强宣传引导等措施,可有效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未来,应加强水环境监测技术应用,推动智能化管理手段的实施,深化生态治理模式,增强多方协同治理能力,构建长期稳定、高效可行的乡村水资源保护体系,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李晓亚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