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高素质乡村医疗人才培育路径研究

时间:2025-08-13 17:30:59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 文字:肖丽、王晨晨*、黄欣、张钰涵

  摘要:乡村医疗建设是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保驾护航。高素质乡村医疗人才的培养是乡村医疗建设的重要支撑。文章通过分析当前乡村医疗人才队伍现状,探讨高素质乡村医疗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并提出相应的培育路径,以期为加强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城市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工作薪资和待遇也不断提高,乡村却依旧面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困境,解决乡村医疗发展难的问题已然成为当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建设对高素质乡村医疗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乡村卫生健康工作,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健康中国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内在要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

  当前,我国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建设和城乡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培养高素质乡村医疗人才不仅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举措,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一群体的发展,关乎社会公平、民生福祉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大局。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其职业选择与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的落地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双重战略背景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乡村医疗事业的职业观,是一项兼具现实紧迫性和长远意义的重要命题。

乡村医疗人才队伍的现实审视

  乡村医疗人才是具有中国特色、根植于广大乡村的卫生工作者。2023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提高到45%左右”的量化目标。我国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乡村医疗人才的支撑。特别是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以及新型合作医疗和新医改的不断深入,乡村医疗队伍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与重视。但当前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医疗人才的空间分布不均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医疗人才的空间分布不均衡问题愈发凸显。据国家卫健委数据统计,2017~2023年我国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量整体处于下降趋势,2023年中国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量从2017年的96.86万人下降至62.2万人,难以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成为制约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偏远地区因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工作环境艰苦、待遇保障不足等原因,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医疗人才,导致医疗机构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甚至出现关键医疗岗位空缺的现象。这不仅使当地居民面临就医困难,无法及时获得有效救治,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医疗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学历、资质水平和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医生职业能力的高低与学习能力的强弱。2023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我国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呈现典型的“两低一高”特征,暴露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两低”是指村卫生室人员队伍学历、资质水平低,学历占比最高的为中专学历,占42.4%,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8.5%;拥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占比为36.7%,具有乡村医生资格证的占比46.7%。“一高”是指村卫生室人员队伍整体年龄偏高,35岁以下仅占8.6%,55~59岁的占比11.1%,60岁及以上的占比高达16.5%。乡村医疗人才的“两低一高”问题,本质是城乡二元结构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射,破解这一困境需要将乡村医生从被动“输血”对象转变为可持续“造血”节点。

医疗人才队伍的不稳定性

  由于乡村地区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医疗设施设备相对简陋,医疗人才在日常工作中面临诸多不便和挑战。同时,乡村医疗人才的薪酬、社会保障水平普遍偏低,与城市同行业人员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得他们在经济收入方面难以获得合理回报。此外,乡村医疗体系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导致医疗人才职业发展路径狭窄,晋升渠道不畅,难以获得专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突破的机会。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乡村医疗人才流失严重,不仅削弱了乡村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和服务质量,也使得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陷入人才短缺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

高素质乡村医疗人才素养要求

  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过程中,培养具备复合型能力的乡村医疗人才至关重要。新时代乡村医疗人才核心素养的提升,首先,需要锻造“硬功夫”,掌握适宜基层的诊疗技术,能独立处理乡村居民常见健康问题;其次,拓展“广视野”,构建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的公共卫生服务思维;最后,培育“软实力”,提升健康沟通与文化适应力,用乡亲们听得懂的语言讲解健康知识。因此,乡村医疗人才的培养需跳出“单一技术培训”思维,构建“技术过硬、预防为先、沟通有温”的能力矩阵,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早发现”的健康中国目标。

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构建

  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是高素质乡村医疗人才的基础。乡村医疗人才既要精通基础医学理论,又需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能熟练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急危重症。他们需不断学习实践,提升专业素养以应对农村复杂的医疗环境。此外,树立全科医学理念的也至关重要。乡村医疗人才应具备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全链条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健康需求。这包括准确诊断治疗疾病,重视预防保健,开展健康教育、疾病筛查、疫苗接种等,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关注患者康复,提供科学指导和护理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实施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实现全程跟踪干预。

公共卫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在高素质乡村医疗人才的培养中不可或缺。乡村医疗人才肩负着提升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重任,要能熟练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村民们普及健康知识,包括合理饮食、科学运动、卫生习惯养成等内容,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此外,需深入调研农村公共卫生现状(如疾病谱、健康素养水平、卫生资源配置等),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从源头预防疾病,提升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为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沟通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育

  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人文素养在高素质乡村医疗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同样重要。乡村医疗人员需用通俗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耐心倾听患者需求,通过情感关怀建立信任关系。乡村医疗人才还需要具备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奉献精神。乡村医疗人才需坚守岗位,在简陋环境中承担守护村民健康的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为农村居民提供全程健康服务。高素质乡村医疗人才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对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高素质乡村医疗人才培育路径

  为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到2025年,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提高到45%左右,逐步形成以执业(助理)医师为主体、全科专业为特色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多元举措协同发力,持续提升乡村医疗服务质量和可及性,更好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构建“教育—实践—就业”联动机制,精准匹配基层人才需求

  乡村医疗人才空间分布不均,源于培养端与需求端脱节。针对这样的“脱节”现象,高校应联合地方政府、卫健委建立“县域医疗人才需求动态监测平台”,分析区域疾病谱等数据锁定紧缺岗位,打破传统医学教育弊端,建立闭环培养机制。实施“三定向”培养模式,即定向招生(农村生源降分录取)、定向资助(免除学费+生活补贴)、定向就业(服务期与福利房产权挂钩)。在教育培养方面,开设地方特色课程模块,如《区域流行病学》《基层适宜技术》等必修课,建设智能教学资源库,建立省级“基层病例元宇宙”,收录典型病例的3D病程演进模型;在实践培养方面,实行“3+2”浸入式培养(第3年启动“县域健康守护人”计划:每周3天卫生院实践+2天理论提升)和“五个一”工程(管理一个慢病小组、改造一间村卫生室、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完成一次急救演练、形成一份流行病报告);在就业保障方面,契约式发展生态,建立激励计划与诚信约束机制。通过“培养有用人才—人才创造价值—价值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形成“缺什么—教什么—留得住”的精准闭环,实现人才供给与区域医疗短板的深度啮合。

构建“学历—职称—年龄”重构机制,适配基层健康人才需求

  要破解乡村医疗人才“两低一高”的结构性困境,必须打造“需求牵引—培养革新—使用激活—发展畅通”的良性循环体系。首先,应以乡村健康需求为导向精准培养,教学内容和临床实训要紧密结合区域疾病特点,如在血吸虫病流行区重点强化寄生虫病防治技能,在尘肺高发地带突出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培训。其次,创新培养模式夯实实战能力,增设《基层公卫实务》《应急医疗处置》等实用课程,采用“理论授课+虚拟仿真+驻村实践”三段式教学,特别是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乡村常见急症处置场景。再次,在优化评价与激励机制方面,建立符合基层特点的评价体系,将远程会诊次数、AI(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准确率等数字化能力纳入职称评审指标,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村医给予额外绩效加分。同时,推行“技术津贴”制度,掌握智能设备操作的村医可获额外补贴。最后,在职业发展通道上,打破学历资历限制。实施“优才回炉计划”(服务表现突出者可带薪攻读硕士学位),为长期扎根基层的医务人员开辟“绿色晋升通道”;建立“银龄专家”返聘机制,通过“老带新”实现经验传承。这种全链条改造的关键,在于让人才培养紧贴基层实际,使职业发展前景与服务质量挂钩,最终形成“能力提升—待遇提高—队伍稳定—服务改善”的正向循环。

设计“成长—保障—归属”稳定机制,激活乡村医疗人才扎根动力

  解决乡村医疗人才“下得去却留不住”的深层困境,需构建贯穿职业全周期的立体稳定机制,外部政策扶持转化为长效发展动能,构建“能力提升—待遇改善—价值认同”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职业发展层面,可创新建立“基层服务积分制”,将诊疗量、公卫服务等转化为可累积的晋升资本;对于服务满五年的骨干村医,开通“在职专硕”直通车,其田间地头的实践经验可直接转化为学术成果。在经济支持层面,可设计“基础工资+绩效奖励+长效保障”的复合薪酬体系,特别是建立“医养结合”账户,解决职业后期的保障焦虑。在文化认同层面,则需要双管齐下,一是在医学教育中嵌入“乡土医学”课程,培养扎根基层的职业情怀;二是通过“民族医文化传承计划”,培育既懂现代医学又通民族语言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清晰的职业前景破除“天花板焦虑”,以合理的经济回报保障“体面尊严”,用深厚的文化认同涵养“职业使命”。浙江省湖州市实践表明,当村医均收入达到10万元且晋升通道畅通后,青年人才留存率提升近三倍,实现了从“要我留”到“我要留”的根本转变,乡村医疗岗位从“无奈之选”转变为“价值实现之地”,真正筑牢人才驻留的生态基座。

  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中,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高素质的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则是筑牢农村健康防线的中坚力量。这些基层健康守护者以精湛医术、全链条服务能力、敏锐的公共卫生视角和仁心仁术的职业精神,长期坚守在农村医疗一线,为亿万乡村居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乡村医疗人才的培育与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支持体系,汇聚政府、社会、高校和医疗工作者多方力量,共同打造一支素质过硬、扎根基层的乡村医疗队伍,为提升乡村居民健康水平、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书写新时代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本文系湖南中医药大学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下大学生村医价值观培育研究”(编号:X202310541055);2023年度湖南中医药大学科研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乡村振兴研究”(编号:S2023XJYB10);湖南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中医药院校审美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研究”(编号:2023BKS179);202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生工作重点研究项目“‘拔节孕穗’价值引领主题室”研究成果(编号:2024XG02)。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彦臻

  编校:罗学茹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