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探索人居环境重塑密码
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坚持绿色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本文通过剖析甘肃省成县农村人居环境现状,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深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为美丽乡村建设赋能,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实施乡村振兴是为了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构建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关乎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成县坐落于甘肃省东南部属于西秦岭余脉徽成盆地。全县辖区面积1 780平方千米,境内自然条件优越被誉为“陇上江南”“陇右粮仓”。近年来,外界对成县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视度和关注度有所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取得较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经验并加以完善。本文分析近年成县农村人居环境现状,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以期为其他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成县农村人居环境现存问题
一是村民环保意识待提升。受传统观念影响,村民认识不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例如,生活生产垃圾乱堆乱放。即使有垃圾集中处理点,有些村民也会因为路程较远而就近处理。二是村内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多。据走访统计,部分村庄因地理条件限制,垃圾堆放点少,均分布在村庄四周闲余处,这些垃圾堆放点没有经过规范建设,无垃圾焚烧池和垃圾分类池,所有生活垃圾在没有分类的情况下堆在一起,时间一长垃圾通过自然发酵就会产生难闻的气味,给村民健康及村容村貌带来很严重的危害。三是河道沟渠沿线垃圾问题突出。例如,村民平时会将各种食品外包装丢在门前河道,造成村内河道沟渠卫生脏、乱、差现象。以上问题给成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带来极大难度。
成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成因分析
村民环保意识不强
一方面,成县村民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弱,良好的卫生习惯仍未形成。村民对随处可见的垃圾习以为常,随手扔垃圾已成了习惯,缺乏对环境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导致不良的生活习惯根深蒂固。
另一方面,宣传工作开展滞后。目前成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宣传内容较单一,多集中在人居环境清理,对于污水处理、已改厕所的管护宣传比较少;宣传形式老套,多数为网上通知或发放宣传单,不能保证村民完全吸收了宣传知识。
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
第一是缺乏专门机构、清运车辆、专门保洁人员、集中处理设施,对农村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不及时、不规范、不到位。
第二是整治合力未形成,未全面形成统筹推进、引领示范的工作局面。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乡镇、村负责清理自己辖区内的生活垃圾,在乡镇结合和村村结合部地带容易出现垃圾“三不管”死角;村内没有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群众参与度不高,工作方法创新性不足;开展整治工作主体比较单一,村内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居家老年人占大多数。
政策、资金支持不足
首先,相关法律有待完善。目前,我国缺乏专门且系统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没有具体划分各级政府部门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责任,且缺乏其他配套的政策法规,导致约束性比较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方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层政府的意愿。其次,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三大行动”活动中,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各乡镇也都安排资金用于垃圾处理,但资金投入距实际需要费用差距较大。
成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的建议及解决方案
成县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决策部署,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前提、以村庄环境整治为抓手、以建设宜居乡村为导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实际工作,立足现实,循序渐进,结合成县农村实际,通过持续努力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给出以下建议。
通过宣传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
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是村民,村民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因此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很有必要,应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村集体广播站、微信群、悬挂横幅、党群活动日等方式广泛宣传环境保护、卫生知识,让村民从思想上重视环保,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做好房前屋后清理,打扫自家卫生死角,摒弃生活陋习和不文明行为。村“两委”应高度重视,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切实谋深谋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具体措施,多举措改变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成县农村;要进一步配强工作团队,切实提高工作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广大群众主体参与性,形成以群众为主体、多方参与、共享共治新局面。
强化宣传引导,推动全民参与
第一,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具体行动当中来,村“两委”应通过各种形式给村民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普及环保法规,增加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广大村民对环境整治的关注度。第二,村“两委”研究制订村级人居环境整治方案,组织全村村民定期对人居环境死角、公共场所进行清理,通过宣传教育让每一个村民都能争做人居环境整治的领导者、实践者、维护者,争做人居环境整治先进个人,激发村民的比拼意识,实现从“不愿干”到“抢着干”的积极转变,形成“全民参与,全村推进”的生动格局,争取让成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优化工作方式方法
既要埋头苦干实干,也要抬头看路谋划。要进一步完善优化工作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办法,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和办法,积极探索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推进乡村振兴改革创新。要充分结合“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和“美丽甘肃宜居乡村”省级达标村创建工作,坚持“全面铺开”与“示范引领”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制订重点示范村推进计划,列出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实施挂图攻坚作战,全面推动人居环境工作。例如,2024年以来成县纸坊镇坚持党建引领,不断优化工作方式,深入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乱占耕地大清理、农村公路大养护”三大行动,大力整治顽瘴痼疾,有效遏制乱占耕地,全面提升路域环境,推动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垃圾收集设施不完善等环境问题。例如,部分垃圾设施仅用砖块砌成围墙,刮风下雨凌乱不堪,极易滋生蚊虫、散发恶臭。村“两委”要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争取给村内配备完善、规范的垃圾处理设施,根据村庄人口分布情况建在合理的位置;要配备垃圾清运车辆和清洁工,保障必要的工作条件;成立集镇、村庄农村保洁队伍,负责区域内环境的日常清扫和垃圾的定期清运。
发挥党员及村社干部带头作用
“众人拾柴火焰高”,由村“两委”牵头,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充分发动群众,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把目光聚焦在农户房前屋后、村主干道、河道沟渠、全村各处卫生死角等区域,对乱堆乱放、杂草杂物、枯枝烂叶和生活垃圾进行全面彻底清理;设置人居环境公益岗,村“两委”干部、党员以及公益性岗位人员带头搞好家庭及周边环境卫生。同时,积极给村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安排值班人员负责监督和垃圾清运,将垃圾分类处理,确保成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加大督查检查力度,设置“红黑榜”
首先,成立督查组。从公益性岗位人员及全体党员中评选出7至10名义务监督员对村内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督查,以设置“红黑榜”的形式,对环境卫生较好的区域、个人提出表扬,对环境卫生比较差的地段以及制约环境整治的人和事进行集中曝光,推动实现村内环境卫生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其次,通过微信群、村民大会等方式做好宣传工作,让村民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相互监督,形成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设立人居环境先进个人评选机制,激发村民比拼意识,营造全民参与整治的良好氛围。
人居环境整治与“三抓三促”相结合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村级“三抓三促”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包括污水治理、垃圾清理等方面。一是抓人居环境整治办法与标准的制定,来规范村民的行为,同时加强宣传与执行力度,让更多人了解环境整治办法与标准。二是抓环境治理与修复。三是抓人居环境保护办法的宣传与普及,只有让更多村民了解到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才能形成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要把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践行“三抓三促”行动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提高标准、持续发力,确保房前屋后等区域的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的废弃杂物等清理规整,做到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使成县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
结论与展望
一是成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牵头做好工作调度、检查督导、通报情况等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履职尽责,协同推进。农业农村局要做好农村“改厕”工作,确保实现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目标,行政执法局要做好农村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水务局要做好农村污水治理,宣传部门要制订人居环境整治宣传方案,营造全社会高度关注、共同参与、共同监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良好局面,社治部门要指导农村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治理机制,规划和自然资源、交通、住建等部门要合力做好相关工作。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牵头抓总,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落实,协调解决具体问题。
二是成县农村应按照“全面铺开、示范引领,梯度推进、体现特色,村民主体、共治共享”工作原则,要坚持“月评季考、动态管理、年度评比”工作机制。同时,依据日常监督、季度抽查、年度考核及达标验收结果,实行年终奖惩,将考核结果与政策资金补助、乡村振兴考评直接挂钩。县财政局要研究完善资金统筹投入机制,增加对成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财政资金投入和保障。各部门要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衔接沟通,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资金投入,更多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三是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有效的监管也很重要。因此,应加强成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过程的效率与质量监管。首先,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量化、可操作化。其次,运用全方位的考核方法,不能仅停留于第三方测评,村民自治的监督职责也要发挥起来。例如,在成县农村范围内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评比活动,对表现优异的区域和个人予以一定的激励与表扬,对于有待改进的区域,予以通报批评,形成 “人人参与监督” 的良好局面。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键还在于人。乡村治理是一场“持久战”,成县以党建引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坚持统筹在前、紧跟落实、常态督导,持续聚焦精细化、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标准,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奋力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农村新篇章。
终审:魏文源
监审:董卫娟
编校:王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