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城市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实践

时间:2025-08-07 14:50:53来源: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文字:刘丛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振兴与城市现代化建设被视作国家发展战略的两大核心支柱。为了探寻乡村振兴视角下城市设计创新路径,本文聚焦上海奉贤区关港村与五宅村乡村振兴项目,分析出城乡融合设计模式的实践与成效。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该项目在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创新设计策略。结果表明,该项目通过生态、文化和商业要素的有效整合,成功推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功能提升,同时保持了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针,旨在通过综合改革与区域协同,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提升。随着城乡融合进程的加快,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注重经济发展,同时更需结合环境保护、社会功能提升及文化传承等多维度发展。因此,如何在乡村振兴的框架下创新城市设计,成为当前城乡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之一。上海奉贤区关港村与五宅村的乡村振兴项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该项目通过融合生态、文化、商业及社会功能,探索了乡村与城市在空间布局、功能配套及产业发展的紧密联系,提出了符合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城市设计创新,不仅要求对现有城市规划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还需要解决城乡发展差异、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平衡等问题。通过分析乡村振兴的推动策略、空间联动设计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未来相关项目的实施提供宝贵经验与启示。本文通过对关港村与五宅村乡村振兴项目深入剖析,探讨其城市设计创新路径,揭示其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积极作用,并为其他乡村振兴项目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乡村振兴战略与城市设计的现状分析

国家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及当前模式的成败经验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提升乡村发展水平与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其核心目的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推动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振兴。

  近年来,国家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强化政策引导,逐步完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然而,现有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一,部分地区的乡村振兴依然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缺乏产业驱动和人才支撑,导致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有限。其二,由于缺乏有效的区域协调与规划,乡村发展存在发展不均、资源浪费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推动经济发展,也要在文化保护、生态修复和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总结现阶段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未来的乡村振兴模式应更加注重综合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如何在现代城市设计中融入乡村元素,使乡村与城市形成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与城市设计的融合点

  乡村振兴与城市设计的融合点主要体现在空间规划、功能布局、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文化融合等方面。在新时代城乡融合的背景下,乡村与城市的发展不再是彼此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关联的过程。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重视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还需要通过创新城市设计理念,打造适合乡村发展的空间。首先,乡村的空间布局要与城市设计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保持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优化利用生态农田、水资源。其次,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文化传承也能通过城市设计来体现。例如,利用传统的乡村建筑形式和手工艺品融入现代设计,强化乡村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最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通过城市设计实现更高效的交通、商业、教育等基础设施的配置,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设计中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的城市设计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为空间布局的单一化、环境承载力的过度开发以及社会功能设计的滞后等。首先,城市设计中的空间布局往往过于依赖于机械化的城市扩展,忽视了地方特色和人文元素的整合。许多城市在快速扩张过程中,缺乏合理的功能区划和生态考虑,导致“城市病”出现,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其次,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设计在提供足够住房和商业空间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特别是在一些乡村振兴项目中,城市设计中“破坏性”的开发行为较为常见,水系、绿地等生态要素未能得到有效保护。最后,社会功能设计上存在滞后性,尤其是对老龄化社会和多元化群体需求的忽视。在城市设计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城市设计创新路径

乡村与城市在行政管理和社会人文背景上差异的影响

  乡村与城市在行政管理和社会人文背景上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视角下城市设计创新的实施效果。首先,乡村地区的行政管理体系相较于城市更加分散,政策执行力度和资源配置能力较弱,导致乡村振兴的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与城市的高效管理相比,乡村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往往在制度建设、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协同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其次,在社会人文背景方面,乡村社会结构较为传统,人口流失问题严重,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和参与度相对较低,这使得乡村振兴需要更多从文化根基出发,进行价值观的塑造和公共参与机制的构建。与城市高度现代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相比,乡村在接受新思想、新技术的速度上较慢。因此,城市设计创新的有效推进需要在行政管理上实现精准化、灵活化的政策调配,同时在社会层面上加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乡村居民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推动模式:文旅带动与企业引入分析

  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城市设计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其前提是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有文旅带动与企业引入两种推动乡村振兴的模式。文旅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突破口,不仅能够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还能推动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具体做法包括结合乡村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包括乡村民宿、生态观光农业和传统手工艺品等,通过吸引外部投资,带动乡村产业链延伸。例如,浙江省在文旅带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打造了多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推动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发展。

  除了文旅产业,乡村振兴的另一个推动模式是企业引入,特别是通过政府与地方社区的合作,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发展。这种模式通过整合农村的资源和优势,推动乡村与外部城市的联动发展。例如,上海市奉贤区采用了一种基于乡村资源整合与协作的创新模式,通过“流转、归并与上楼”三种方式整合农村宅基地,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关港村和五宅村的振兴项目中,不仅打造出一个个“总部田园”,吸引上海市区中小企业入驻,而且通过打造“文化水岸”与“生态农业”项目,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播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这一模式不仅能够为乡村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也促进了乡村社会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这种方式,乡村可以更好地连接周边城市,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产业,同时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设计结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设计的结合是实现乡村振兴背景下城市设计创新的关键之一,尤其是在乡村地区的空间布局与功能设计中,如何兼顾传统与现代成为重要课题。在具体实施中,需要重视当地传统文化元素的保护与传承。例如,在关港村与五宅村的设计中,通过保留和修复传统村落建筑风貌,包括四合院、老宅院等,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空间的再利用。传统民居建筑材料如青砖、木材等与现代绿色建筑材料的结合,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提升了建筑的功能性与舒适度。此外,文化景观的打造也是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设计结合的关键,如在设计过程中加入传统村落的历史遗迹、文化广场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艺文化体验空间,既能传承乡土文化,也能吸引游客和本地居民参与。此外,现代城市设计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智慧城市系统、绿色能源的利用等,也能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既具现代感又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空间。通过这一方式,不仅能提升乡村的文化品位,还能有效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文化与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

乡村振兴中的城市设计创新实践

案例背景

  上海市奉贤区西渡街道五宅村和关港村的乡村振兴项目,是上海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选址位于上海的南大门,依托黄浦江南岸的优越地理位置,致力于推动乡村经济、生态、文化的全面发展。该地区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在城市扩展的过程中,乡村地区面临着城市化、生态保护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双重挑战。因此,如何在这一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成为文章的核心议题。项目通过实施“一体化、生态化、文化化”设计模式,围绕“乡村生态商务区”和“总部经济”两个重点进行规划,力求在保留乡村自然风貌的基础上,促进产业集聚与社会功能完善。为此,项目采用了多种创新设计方案,包括水系、乡道、绿地带等元素的融合设计,既考虑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又推动了乡村产业与城市经济的深度融合。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创新设计模式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创新设计模式的核心在于平衡乡村的传统特色与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奉贤区西渡街道五宅村与关港村的设计模式突出了生态、文化和产业的融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先从生态修复入手,通过水系整治与绿地规划,恢复区域的生态功能,优化现有的水网,形成“九曲棹歌”行舟线路,增加水上旅游和文化体验的可能性。此外,项目强调乡村道路的保留与再造,通过“梳理现有乡道,留住乡道气质”,使传统乡村道路既能适应现代交通需求,又具有历史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项目引入总部经济和文旅产业,通过“三园一总部”模式,促进产业与文化的共同发展。该设计模式通过“总部聚落”与“功能板块”的空间布局,创造出多功能的乡村生态商务区,实现了产业、文化、生态的依赖与共生。

“乡村—城市一体化”设计策略

  乡村与城市的有机衔接是项目设计的关键策略。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之间的无缝衔接,奉贤区西渡街道的乡村设计以“乡村—城市一体化”理念为基础,推动区域内部的功能联动与资源共享。具体策略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项目通过构建“乡村生态商务区”,推动总部经济、文化产业与乡村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一个集产业、文化、旅游、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另一方面,通过“功能板块”的设计,规划了多个互动空间,如“南岸滨江”“金汇港文化水岸”和“花田公共服务带”,使乡村与城市的生活、工作和娱乐功能无缝对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项目还通过交通系统的优化,实现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快速联系,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流动性与协同发展。此外,项目在土地利用、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做出了合理规划,确保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互动与共赢。

案例总结与启示

  奉贤区西渡街道五宅村与关港村的乡村振兴项目为“乡村—城市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启示。首先,项目强调了生态和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通过对水系、乡道、景观的规划设计,既恢复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又保留了乡村的历史文化特色。其次,项目通过引入总部经济和文旅产业,推动了产业和文化的共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乡村的经济活力。项目的成功还在于其精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规划,通过多个功能板块的设置,确保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衔接与资源共享。最后,项目注重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这为其他乡村振兴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奉贤区的案例表明,乡村振兴不仅是生态修复和产业重塑的简单叠加,而是文化、社会和环境的全面融合,未来的乡村设计应注重多元化、可持续性和综合性,才能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

  通过对上海奉贤区关港村与五宅村乡村振兴项目的深入分析,探索了乡村振兴视角下城市设计创新路径。项目不仅通过整合生态、文化和商业要素,推动了乡村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提升,还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及生态保护方面形成了有效的联动机制。这一过程展示了城乡融合设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在文化传承、绿色基础设施及社会功能设计方面的创新。未来,乡村振兴的成功实施将更多依赖于政策的精准引导、产业的多元化支持以及文化和生态价值的持续挖掘。随着城乡融合的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项目需要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加强与城市的功能对接,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董卫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