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筑牢乡村振兴之“魂”

时间:2024-11-19 14:03:43来源:南京理工大学 文字:寸蓝艳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乡风文明建设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文明乡风能够提升农民道德文化水平,促进乡村和谐发展,也能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有力支撑。然而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农民思想认识滞后、主体功能弱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疏漏等问题,迟滞了乡风文明建设,也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乡村振兴下乡风文明建设路径不仅有利于文明乡风的培育,也能够助推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更好发展。

乡风文明建设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乡风文明建设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道德支撑、文化滋养,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

为乡村振兴提供道德支撑

  进入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能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道德支撑作用。首先,乡风文明的倡导可以促进乡村居民形成良好道德风尚,构建起乡村和谐人际关系网络,从而凝聚共识,大家劲往一处使,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其次,乡风文明的建设可以厚植农民爱国情怀,增强农民热爱家乡、家庭的情感。在进行乡风文明建设中,将农民对祖国、对家乡以及对家庭的热爱激发出来,引导农民关注国家、关心家乡、关爱家庭,不断提升农民对于家国的责任心,并能够积极参与到祖国与家乡建设中来,将对国家和家乡的情感付诸行动,有利于增强农民对于乡村振兴事业的认同感。最后,乡风文明的建设有益于乡村社会的团结与稳定。在进行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农民素养能得到提升,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得到增强,有利于邻里和睦相处,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不断弘扬社会正能量。

为乡村振兴奠定文化基础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对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基石。通过乡风文明建设可以弘扬优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增加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使得农村居民在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挑战下,也能够坚守文化根基,坚定文化自信,保持文化独立性和主体性,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动力。此外,在文化传承方面,乡风文明建设也可以使传统艺术形式、手工技艺得到弘扬,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这些传统技艺是乡村历史的见证,也是乡村记忆的载体。通过这些技艺的传承与开发利用,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乡村历史,存得住家乡记忆,增强人们对于家乡的自豪感。总之,加强乡风文明的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基础,促使乡村社会对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乡风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很大成效,如文化场所的修建、文化活动的举办等。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乡风文明建设也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距离达到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仍有差距。为实现乡村振兴,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农民思想认识滞后

  当前,农村部分中老年留守群体接受文化教育较少,文化水平较低,不能有效辨别封建迷信思想。对于那些环境闭塞、交通不便的乡村,相信封建迷信思想、崇拜迷信活动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着农民日常生活,不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同时,这说明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民思想认识稍显滞后。

乡风文明建设主体功能弱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对于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将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但是现实与理想存在着一定差距,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共同体意识较为淡薄,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对于相关政策了解不透彻,无法充分凸显农民的主体价值,乡风文明建设主体性功能也因此弱化。人才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虽然不乏一些人才投身到乡风文明建设中,但对于很多农村地区来说,人才外流仍是一个较为明显的现象。许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医疗环境,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进城务工,导致乡村人才流失严重。长此以往,导致乡村人才资源缺乏,思想道德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主体功能缺失,造成乡风文明建设发展更为迟缓的困境。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乡风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使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但是也存在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各种文化活动质量不高的问题。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载体,部分农村地区也设立了文化广场、篮球场、阅读室等基础公共文化设施。但是由于管理不当、维护不及时造成很多器械老化、损坏,不能及时满足农民对于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需求。图书室的藏书也存在年代久远,藏书较少,不能及时满足农民阅读需求的情况。此外,部分农村地区还出现将公共基础设施挪为他用的现象,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农民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对精神文明的满足也有了更高要求。而一些地区以及基层干部更多关注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对精神文明建设却重视程度不高。部分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解也流于表面,组织公共文化活动数量不足,导致精神文明建设无法取得更佳效果。此外,在一些公共文化活动筹办过程中,基层干部也存在着不善于灵活变通、工作方法简单等问题。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薄弱、公共文化活动匮乏致使农民不能积极参与其中,难以有效发挥公共文化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助推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乡风文明建设不仅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乡村与城市等关系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民性这一根本立场,这要求基层党组织发挥好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及时关注农民的文化需要,满足农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切实提升乡村振兴下的乡风文明建设。

加强对农民的思想引领

  针对乡村存在的封建习俗、迷信思想,要坚持移风易俗。这些封建迷信是在长期历史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流逝已经深入部分农民内心,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行动进行破除。首先,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定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让农民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理解更加深入,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其次,要不断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针对农村中低学历群众,要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提升人民群众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还应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破除封建迷信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要重视舆论引导,加强道德教育。舆论环境对于农民的影响也较为突出。因此,我们也应该抓住舆论阵地,加强道德教育,创新道德教育方式,逐渐破除历史遗留下来的封建迷信思想。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道阻且长,需要一代代乡风文明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不断创造乡风文明建设的新成绩。

全方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实践主体地位,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与热情。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强化主体功能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发挥乡贤能人的作用。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发挥农民主体地位,需要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在通过加强乡村建设、设立人才基金等方式吸引人才回流的同时也应该发挥乡贤能人的作用。所以可以不断发挥乡村地区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的示范作用,把有助于乡村发展的手工艺人、在当地有较高声望的人以及有助于乡村治理的人群纳入乡风文明建设主体,使其成为乡风文明的弘扬者、乡村振兴的践行者。第二,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主体地位不可动摇,若能够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这对于乡风文明的建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相关的部门与基层干部应帮助农民解决乡风建设中的问题,加强引导,使农民自觉、自愿为乡风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第三,对农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抱有信心。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与文化自觉在不断提升。农民通过各种专业讲座、科普活动、知识竞赛以及网络学习等方式提高自身素养,具有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能力,故在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时,要对农民充满信心,相信其创造力。第四,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时,要对农民有耐心。进行乡风文明建设以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强化主体功能,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时应该给予农民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成长,针对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应耐心对待。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加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时,要关注到农村地区对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具体需求。立足地区实际,针对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对当地的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与升级,逐步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全覆盖。与此同时,可以将图书室、体育活动场所等免费开放,为农民提供休闲娱乐、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率。在农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之前或途中,可以对农民进行相关宣传教育,提升农民自觉爱护公共文化设施的意识与能力,让公共文化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精神风貌,凝聚文化力量。可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增加文化展演次数,提升文化展演质量,将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够为传统节日增添新鲜血液,满足农民文化需求;还可以引导农民进行文化产品创作,激发农民创作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自媒体进行宣传,吸引更多人群关注农村地区文化活动、关注乡风文明建设。最后,加强公共文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中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在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时,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理解和贯彻党的相关要求,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人员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地区发展实际,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人民群众需求,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对于乡风文明建设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提升公共文化管理水平,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着不同的考验与挑战。具体来说,乡风文明建设亟待突破农民思想认识滞后、主体功能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疏漏的困境。因而,我们可以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多途径强化主体地位与功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实现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助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编校:李晓亚

  网络:吴飞飞

  监审:董卫娟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