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织就乡村智网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乡村振兴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新质生产力以技术驱动、智能化升级和绿色转型等优势,正深度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激发新的活力与动能。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多维特征,从经济、绿色与治理三个层面探讨其对乡村振兴的深度赋能逻辑,详细剖析了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及产业联动效应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困境,本文聚焦破解乡村振兴中的深层次障碍,探寻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可行路径,提出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底座、健全乡村人才培育体系、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及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协同发力等实施路径,旨在为乡村实现经济繁荣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可行方案。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凭借数字化、多元化和绿色化的特征,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推动形成经济、社会、生态多维度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经济赋能:激活农村经济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多元化
第一,新质生产力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数字技术的引入和智能装备的普及,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模式,实现从单一的原材料供给向深加工和品牌化发展的转变。
第二,新质生产力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拓展了乡村经济的广度与深度。农村电商、数字文旅、特色产业园等新经济形态在乡村竞相涌现,打破了以往的产业边界,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撑体系。
第三,新质生产力夯实了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的深度融合,激发了农村创新创业热情,推动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带动了农村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优化利用,形成了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新质生产力不仅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能,更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绿色赋能:推动生态振兴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一,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农业走向绿色化、低碳化。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装备的引入,使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推动了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精准使用,减少面源污染和生态负担。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支撑,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绿色生产模式得以推广,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向可持续、高质量方向转型。数字化赋能农业,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也强化了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友好性。
第二,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生态治理走向智能化、系统化。借助遥感监测、环境传感器等数字化工具,乡村生态环境实现实时监测、动态管理,生态风险能够提前预警、精准防控。同时,数字平台搭建起了政府、企业和村民等多元主体的生态共治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从传统的单向推动转向多元共建共享,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与参与度持续增强。绿色赋能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升级,更是治理理念和社会协同的创新。
第三,新质生产力催生了乡村绿色低碳经济新业态。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下,乡村生态资源得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绿色种植、生态畜牧业、绿色文旅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绿色产品溢出效应明显,乡村绿色品牌价值持续攀升,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治理赋能:提升治理效能,促进乡村善治
第一,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治理模式从“人治”向“智治”转变。数字化治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使信息采集、决策分析和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精准。根据《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我国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全国六类涉农政务服务事项综合在线办事率达68.2%。依托数据平台,乡村基层治理实现了“一张网”整合与“一中心”集成,村级事务得以实时掌控、动态响应,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治理碎片化难题。
第二,新质生产力催生了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借助移动互联网、政务大数据等新工具,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更加丰富,形成了“政府引领、村民自治、社会协同”的共治新生态。数字化协同治理平台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政治参与感和归属感,也为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村民数字化素养不断提升,治理主体多元化与民主化程度同步增强。
第三,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智能感知、数据分析等数字化工具提高了乡村社会治理的预警与响应能力,在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管理等领域,数字化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新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动力。然而,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制约因素,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潜力释放。当前,基础数字化设施滞后、高素质人才短缺、产业链条衔接不畅等问题,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阻碍。深入剖析这些现实困境,有助于把握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瓶颈,为后续提出针对性解决路径奠定坚实基础。
基础薄弱:数字化设施滞后,制约产业升级
第一,乡村地区信息网络覆盖率和基础设施水平整体较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83.3%;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整体来看,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多数偏远乡村地区网络带宽不足、网络信号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新兴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二,智能化、信息化设备更新滞后,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大量乡村数字化服务设施建设缓慢,智能终端普及率低,农业物联网和智能设备覆盖有限,导致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受到瓶颈制约。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农村智能农业装备普及率不足30%,且主要集中于部分示范区域。
基础设施的短板不仅制约了农村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也加剧了城乡数字鸿沟,削弱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多元化布局等方面的效能。要真正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必须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网络覆盖提档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人才稀缺:高素质人才短缺,村民素养不足
第一,乡村地区高素质人才引进和留用存在较大困难。相关数据表明,2024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突破1 300万,但真正具备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技能的人才比例仍偏低。多数乡村仍面临“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局面,乡村治理和产业转型缺乏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二,村民数字素养和创新意识亟待增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数字素养差距达37.5%,其中农民得分较其他职业类型群体明显偏低。我国农业主体以家庭、个体为主,普遍数字素养水平不高,对新技术、新方法掌握困难,在直播、电商、农用无人机操作等领域的技能严重不足。数字鸿沟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上,也深深影响着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导致新质生产力在乡村的推广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产协不足:产业链条衔接不畅,融合深度亟待提升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推动产业链的协同与融合。然而,实践中乡村产业链条的衔接不畅与融合不足,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优势释放和乡村多元化发展的潜力。
第一,乡村产业链条存在“短板化”问题,无法有效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应用。人民日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各地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4 068个,实现总产值9 000多亿元。不过,各产业间仍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农产品产后损耗仍较大,粮油、水果、豆类、肉蛋、水产品等深加工率仅有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这种产业链“低附加值化”不仅限制了新质生产力的效能,也不利于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第二,产学研治协同创新不足,制约了新质生产力在乡村的落地转化。当前,虽然部分地区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但全国层面上,县域创新平台覆盖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高质量乡村创新项目落地率偏低。高校科研成果与乡村一线生产经营的“脱节”现象仍普遍存在,导致新技术难以在乡村实现有效转化与推广,形成了“科技下乡难”的现实困境。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基于所面临的基础设施短板、人才匮乏、产业协同不足等现实问题,新质生产力从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底座、健全乡村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协同助力,不仅着眼于补齐短板,更注重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释放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全方位振兴的新格局。
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底座
第一,要夯实数字“硬件”基础。中国政府网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实现了“乡乡通5G、县县通千兆”,90%以上行政村实现5G网络覆盖,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然而部分偏远农村仍存在信号覆盖不足、网络质量参差不齐等短板。应加快5G网络和光纤宽带在农村的补点升级,推动“千兆到村”建设,夯实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
第二,要加强数字治理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数字化不仅是网络设施的升级,更在于构建数据要素流通与共享的高效平台。应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中“村级—县级—省级”三级数据平台的搭建,促进农业、农村数据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农业农村部调查数据表明,截至2020年,我国县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服务机构覆盖率为75.5%,为乡村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数字平台支撑。
健全乡村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要着力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要健全城乡人才流动机制,支持各类人才下沉基层。在实践中,通过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提供多元化激励机制、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农业科技专家、数字化技术人才等下沉乡村。同时,加大对返乡创业群体的支持力度,激励大学生、退伍军人、乡贤能人等投身数字农业、智慧治理等新兴领域。
第二,要强化本土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当前,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城镇居民,制约了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为此,应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数字素养提升工程,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育体系。
第三,要注重多元化人才体系建设,推动“产学研治”多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释放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协作,形成多元化人才队伍体系。应依托数字乡村试点、乡村产业园区和高校科研院所,探索“科研下乡、专家入驻、校地共建”的模式,强化产教联动、政校合作,推动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人力资本的最优配置。
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要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形成以农业为基础、跨界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链条、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有机嵌合。
第二,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数据、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运用。依托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构建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平台,推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路数字化转型。以江苏省为例,建设“数字农业工厂”示范项目,推动智能种植、数字化生产、在线销售的深度融合,提升了乡村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第三,要强化跨界协同与产学研治深度融合。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村集体等多方力量的协作。应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共赢的融合格局。同时,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提升产业链科技含量,助力乡村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供应链优化。
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协同发力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政策,国家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投入力度。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乡村振兴,强调完善乡村振兴支持政策体系。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高达1 770亿元,有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关键领域,为新质生产力落地生根提供了坚实的财政支持。
从宏观层面到地方实践,制度创新不断突破传统体制束缚。地方政府积极出台数字农业发展规划、智慧乡村建设指导意见等,强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战略引领。例如,《浙江省发布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提升,县城及重点乡镇5G信号实现全覆盖,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基本建成,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库不断完善,初步建成天空地全域地理信息图。
从政策激励到社会协同,形成多元共治的政策环境。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运用,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户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要完善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政策,提升社会资本投资乡村的信心和活力。同时,探索差异化、精准化政策供给,因地制宜制定激励机制,鼓励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推动产业和治理深度融合。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彦臻
编校:李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