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奏响共富乐章
无论是从社会主义本质来看,还是从中国式现代化角度而言,实现共同富裕尤为重要。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应积极探寻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本文聚焦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如何通过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本文首先简单概述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其次着眼于增加经营性收入、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角度,提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建收益分配公平机制、主体生成机制、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机制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以供参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所属资源日益减少,“空壳化”倾向日趋严重,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要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上下功夫。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
基本内涵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农民为主体,依托现代科技与管理理念对传统集体经济进行创新的经济形态。
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其发展壮大和规范管理。例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关于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通知》《关于开展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提质增效行动的通知》等。这表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本质特征
所谓本质,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稳定的属性,决定了事物的功能、效用、价值等。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此为抓手推动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明确其本质特征。通过分析大量文献资料与现有研究成果,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本质特征可归纳总结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等。具体内容为:其一,产权关系明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通过集体资产确权登记、股份合作制改革等,明确农民对集体资产的占有权、收益权等。这一特征体现在“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其二,治理架构科学。在过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村基层治理工作“相互纠缠”,出现了明显的“政经不分”现象,增加了财务管理不规范、债权债务管控不严格等风险,容易造成集体资产和利益流失。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等,与村“两委”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其三,经营方式丰富。拓宽创收渠道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值集体资产、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打破了单一且滞后的经营方式,形成了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体系化、规模化经营方式,稳定且持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其四,收益分配合理。平均主义且分配不透明是传统农村集体经济收益的主要分配方式,农民从集体经济获得的收益较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采取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方式,使收益分配实现了股份化、制度化、透明化,更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重要力量,面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力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要求,应站在党建引领和赋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角度,加强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着重在助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等方面下功夫。在实践中,首先基层党组织要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的完善,确保产权关系明晰,保障农民对集体资产的占有权、收益权。其次,人才、科技是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农村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支持,为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效支持。最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对此基层党组织可成立招商引资专班,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引进优秀企业入驻,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让各项工作能够及时落地和推进。
坚持因地制宜,引领各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力实现共同富裕要找准路径。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对此,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特色农业。例如,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具有肥沃的土地、充足的光照、合理的降雨,适合种植柑橘,目前柑橘已成为石门县的特色产业并形成了品牌,广受市场欢迎。又如,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东保村拥有丰富的牛羊养殖经验和资源,建设了养殖场和种植场,大力推行种养模式,实现了由牛羊养殖场为种植场提供有机肥,种植场为养殖场提供饲料的良好循环。除立足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发展种植、养殖业外,部分村庄也着眼于有偿性服务。例如,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石泉村抓住乡村环境治理、构建美丽乡村这一机遇,成立了洛阳正泉建筑劳务分包有限公司;栾川县借助老君山、鸡冠洞、重渡沟等核心景区,开展“你游栾川我送油”“清凉栾川·免票畅游”“山谷音乐节”“中原之巅·三川论剑”等系列活动,202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 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5.8亿元。
创新丰富产业类型,拓宽创收渠道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不可局限于单一的产业类型导致创收渠道狭窄,而应集中力量创新丰富产业类型,让不同类型的村发展集体经济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发展多种产业,切实拓宽创收渠道。目前,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产业类型主要有兴办实业型、参股分红型、农文旅融合型等。其一,兴办实业型。实业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发力点,村集体经济组织立足实际,优化配置资源,大力发展实业经营,更好地为村集体创收。例如,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苇园村创办扶贫车间解决贫困户就业21人,实现年利润8万余元;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马岭镇着力构建“集中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种植-木瓜酶提取、木瓜丁加工-产品销售”完整产业链,带动农户务工超1 100人,促进了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其二,参股分红型。农村劳动元素较多且成本较低,因此大多企业选择在农村建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可以此为契机,探寻能够与企业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路径,如以资金或技术等形式入股,从企业获得分红收益。以洛阳天之艾艾草制品有限公司为例,其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故宜阳县乔庄村与姚村、洞子沟、赵坡、前村整合资源,以资金的形式入股该公司,分红资金60%归村集体所有。在此举措下,乔庄村、姚村、洞子沟、赵坡、前村取得显著的发展成果。其三,农文旅融合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 280.4亿元,比上年增加78.6亿元,同比增长6.5%;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90.8元,比上年增加5.7元,同比增长6.7%。可见,我国文旅产业发展前景尤为良好。在此形势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注重抓住文旅产业快速发展这一契机,利用农村的地理、自然等资源,以及政府的支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旅产业,如种植资源丰富的农村可发展农家庄园,森林资源丰富的农村可发展康养旅游,切实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提高农技转化率,赋能集体经济
农作物种植始终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着眼点。面对过去农业种植活动时间和精力投入大、收入不够理想这一问题,要注重农业科技创新,通过科技赋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更好地为村集体创收,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在实体化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与农业公司、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推广、普及先进的农业种植理念和技术,打破传统种植模式的桎梏,为农业生产注入新的生命力。例如,无土栽培技术(水培、雾培、基质栽培等)、立体种植技术(立柱式栽培、墙体栽培、立体旋转种植等)、生态农业技术(鱼菜共生等);由计算机系统对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因素进行精确控制,同时通过遮阳系统、保温系统、喷灌系统、通风系统等多个系统协同的智慧大棚;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非实体化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聚焦农村电商,将农产品销售从线下延伸至线上,拓宽农作物销售渠道,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增长。
此外,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居同等地位。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还能通过优化种植、养殖技术,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发展规模化生产,为村集体创收
通过规模化生产,村集体能实现更可观的创收。因此,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要点也可放在加快推进规模化生产上。在具体的实践中,首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应凭借自身在政府和农民群体中的信任基础,整合农村集体资源,提升农村的市场准入能力。其次,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将零碎分散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大型且智能化的机械设备,高效化开展整地、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在此基础上,为保产保值、增产增值奠定良好基础。最后,找寻产业之间的交叉点,以此为抓手推动产业交叉融合,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经营。实践表明,推动规模化生产,能够让有限的农村集体资源创造出最大的经济价值,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
收益分配公平机制,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在过去,农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强调“平均制”,这就导致村民无论付出多少,获得收益均相等,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村民积极参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对此,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要点可放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公平机制上,解决原有收益分配机制的弊端。具体而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与村民共同商议制定收益分配公平机制,探寻适合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收益分配机制,使收益按照一定比例留存后,剩余的收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让收益分配实现制度化、透明化、公平化。与此同时,均衡利益联结机制也是构建收益分配公平机制、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点。部分村民仅关注个人获得收益,未意识到村集体经济收益增加,自身的收益也会随之提升。对此,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建立均衡利益联结机制,将集体成员的个体行为和集体的整体行为联结,实现利益共享,进而共同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主体生成机制,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主体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主体也是村民。对此,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主体,让村民劲往一处使尤为重要,可保障各项工作的及时落地以及高效推进。在实践中,针对传统农民,要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使之成长为新型农民,具备先进的理念、知识和技能;针对农民过度的自由性,要制定农民能理解、能接受的行动规则,使之行为受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针对仅从事农业种植但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优质农民,要通过资源、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其带领村民共同创业。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机制,防止集体资产和利益流失
截至2024年底,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约98万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工作基本完成,共计确认成员9.3亿人。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总额9.61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元。2023年,农民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的分红资金为898亿元,较上年增长6.4%,人均分红约97元。可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能够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在此背景下,共同富裕视角下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还要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机制的完善,让庞大的农村集体资产有效使用并产生效益,防止集体资产和利益流失。对此,2020年、2022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陆续指出,要“严厉打击非法侵占农村集体资产”“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为贯彻落实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要求,发布了一系列通知,为防止集体资产和利益流失工作进一步夯实保障。目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站在既守好集体“家底”,又筑牢监管“防火墙”角度,对经济合同不规范、财务管理不规范、债权债务管控不严格、承接工程项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加强监管,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整治方案。
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坚持因地制宜,引领各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创新丰富产业类型,拓宽创收渠道;提高农技转化率,赋能集体经济;发展规模化生产,为村集体创收等路径能够有效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构建收益分配公平机制、主体生成机制、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机制,能够更好地助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罗学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