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筑牢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网
乡村振兴和农村社会养老紧密相关,农村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实现,而乡村振兴的推进有助于解决农村社会养老问题。文章首先梳理了中国农村社会养老的问题所在,其次剖析了中国农村社会养老问题的生成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农村社会养老的困境破解之道,希望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中得到有效解决,并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如何加快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提升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已成为农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的关键。近年来,农村社会养老问题仍然凸显,农村社会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体系,国家需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以促进社会公平稳定。
现实之困:中国农村社会养老的问题所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年龄结构向着老龄化发展,养老问题成了我国农村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在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中,农村社会养老的发展力量也得到显著增强,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与城镇社会养老差距悬殊
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城市和农村社会养老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养老服务存在供给不充分、差距较大的情况,暴露了现有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近些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虽然已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体系,但与城镇相比仍存在资金保障少、覆盖面狭窄、保障水平较低、社会化程度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远高于农村,城镇依托社区、养老机构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城镇资金充足,建立有福利院、老年公寓、敬老院等各种类型的养老机构,不论是类型还是数量都多于农村。而农村由于资金、政策、地域等因素,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场所及养老机构都是较为匮乏的,涉及精神慰藉的更是少之又少。相较于城市的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等多种多样的养老途径来说,部分农村老年人受限于现实情况,只能通过体力劳动换取生活物资,年老后依靠土地养老、家庭养老和邻里照料。对于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与城镇也存在较大差异,低收入限制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支出,农村居民在购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时由于养老意识不足、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收入低下等原因而选择较低的档次,这也就意味着在六十岁之后领取的养老金较低,甚至并不足以支撑他们的老年生活。
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各个地区也存在较大差异,然而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细致划分、因地制宜。我国社会养老制度自建立起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依旧不成熟。缴费档次和财政补贴不成比例,影响了“多缴多得”激励效果。并且农村居民多选择低缴费档次,养老金难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近年来,在我国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推动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系发展。北上广深等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不仅有政策支持还有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但偏远地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还是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而且对相关政策执行力度有待提高。例如,没有营业执照的养老机构并没有严格处理,一些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且监管力度小,从而导致许多养老机构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等问题,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
农村养老资金投入不足
首先,从农村养老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都得到提高,加上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相对而言,国家对农村社会养老服务投入的资金比重略小,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政府在农村投资建设的养老院、敬老院大多数量有限且规模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老年人的文化教育需求,仅能满足老年人的生存需求。
其次,从农村养老保障金投入方面来说,虽然发放农村养老保障金的相关政策已经推行十多年,但随着我国经济和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物价水平的上升和生活成本的增加,所以从农民生活实际出发,农民六十岁之后领取的养老金仅勉强维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如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迫使政府应当要承担更大的养老金压力。
最后,缺乏社会资金支持。相对于城市养老,农村养老的政府投入相对较少。这导致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养老成本高风险大,难以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养老资金的筹措渠道单一,目前,农村养老服务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少量的社会捐赠,缺乏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使得农村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不稳定,难以保证服务的可持续性。
成因分析:中国农村社会养老的问题生成
任何问题的背后都有其生成的原因。针对中国农村社会养老的问题所在,进行农村社会养老出现问题的几点原因分析。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滞缓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受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相较于城镇而言,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少数农民生活条件较差,各地方政府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额拨付补贴款较低,并且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因此购买养老保险的经济能力较低,也就造成了低收入的农民选择较低档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同时,农村收入不高,可支配收入较低,并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老年人会选择把自己的劳动收入用以支持子女买房、买车、创业等,自身留下的钱所剩无几,面临的会是来自生活的巨大压力。由于收入水平低下、生活拮据,并且有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多数农村老年人从内心上排斥进养老院生活,宁愿独居也不愿住在养老院。正因如此,农村社会养老机构市场较小,即使建设养老院也容易存在规模小、床位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养老政策宣传推广不到位
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国家没有强制农民缴纳保险金,而是让农民自愿选择是否投保。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多半是道听途说,并没有对该制度进行详细的了解,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知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也不了解投保的具体好处。村民对社保制度认识不够深入,了解不够全面,同时村民收入来源单一,因此投保积极性不高。
要想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养老政策得以有效实施,宣传推广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部分农村地区采用较单一的宣传方式,比如发放宣传手册,让农民自己去看,但由于少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于许多养老保险政策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识字导致对该政策一点不了解。同时有的村干部会要求村民一定要缴纳养老金,这也导致农民随便选择最低档敷衍了事,没有正确理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中的“多缴多得”。
养老服务监督管理不规范
政府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协调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财政部等多个部门,耗费大量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目前,政府监管部门监管职责不明确,监管没有明确的标准,在管理上存在诸多漏洞。
实践指向:中国农村社会养老的困境破解
现阶段,针对农村社会养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利用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从政府、社会等多方面发力,共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首先,应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养老金水平。政府可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适当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在我国政府财政盈余或财政收支平衡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支持力度,以提升保障水平,调整财政政策,加大对于贫困地区的精准补贴,借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较好的地区的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施。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其次,要拓宽农村社会养老资金筹集渠道,形成多元协调的财政金融供给体系。统筹使用一般预算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各类财政资金,放低市场准入标准,允许信誉高的民间资本投资养老行业,以拓宽农村社会养老资金筹集渠道,支持发展面向大众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产业,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同时,应拓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资金筹集和增值渠道,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社会养老保险的有益补充作用。
最后,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所在。要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应当为农民创收,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当地情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给予适当优惠政策吸引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而增加农民参保力度,缴纳更高档次的养老保险金。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要提高农民投保的意识和积极性、转变对养老机构的认知,还需要对农民进行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细致宣传,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多渠道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推动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一是可以通过定点宣传的方式,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进行定点式宣传,利用宣传栏和黑板报对农村社会养老机构及社会养老保险开办专栏进行系统宣传,在政府部门放置免费的宣传手册以供农民阅读,增加农民对养老机构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了解。
二是可以通过面对面宣传的方式。组织政府工作人员或者志愿者进行政策宣传和答疑解惑,让相关人员对养老机构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讲,让那些不认识字的农民也可以清楚地了解养老机构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扭转对养老机构的错误认知。
三是可以通过典例宣传的方式通过宣传身边人在养老机构的幸福安逸的生活、以及投保事迹来引导农民转变认知,让农民更直观地感受到养老机构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带来的便利。
四是要与时俱进,利用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村里可以建立村务群,通过微信群进行宣传,让青壮年及时了解政策,父母不愿意参保的子女可以代为参保,这样更方便外出打工人员了解家乡的养老制度。
完善监督管理体制
针对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薄弱和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必须加强和改进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工作,逐步将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险的投资管理,聘请专业人才,利用专业管理技术进行管理。政府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根据专家的建议,充分考虑农民生活水平、实际可支配收入,从而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首先,要构建明确的目标框架,并且公开透明地进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的设立和完善。其次,要建立各级政府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的权责统一机制,便于各级政府之间的监管,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执行力。最后,要建立基层政府考察机制,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纳入考察范围,实施严格监管,杜绝为了完成任务强迫农民投保。
农村的社会养老目前虽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但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现状。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不完善、政府管理监督不规范、资金投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有效运行。鉴于此,进一步加大农村社会养老的保障和宣传力度,因地制宜完善农村社会养老的管理监督体制显得尤为重要。
编校:董亚泥
网络:柳绣华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