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的责任及实施路径
摘要:乡村教育振兴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涵。充分发挥地方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夯实地方基础教育基点,是地方高校的应尽义务。同时,积极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地方文化资源作为乡村语文教育的辅助资源,通过适宜的形式将地方文化资源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依托地方,服务地方,不断丰富乡村教育振兴的资源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教育强国建设正在稳步全面深入推进,无论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是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具体落实上都要多方参与。高等教育作为龙头理应积极发挥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方高校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的责任落实
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地方高等院校的社会责任。乡村教育振兴是一项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困难重重的工程,仅仅依靠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乡村学校自身,进程推进缓慢。地方高校应该主动承担责任,认领任务,积极投身乡村教育振兴事业。乡村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难点、痛点。乡村教育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检测指标和必要条件。“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战略支撑的内在逻辑,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必要手段”,乡村教育振兴的压力来自多方面。
首先,教育资源不足。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地区差异,资源配备情况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区域位置紧密相关。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与城市相比、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这种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不是简单地靠政策就能在短期内做到消除地区差异、实现优质资源均衡配备。因此,乡村教育资源不足仍然是制约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障碍。202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为解决基础教育不均衡、优质资源总体不足、人民群众期望“上好学”的矛盾,提出通过加快优质学校扩张、均衡发展,城乡共建等措施,推动省市间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协调发展。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教育资源不足问题。
其次,外部帮扶不足。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要内容之一,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外部帮扶不足既体现在乡村振兴上也体现在乡村教育振兴上。从根本上说,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资本、信息等各方面资源都具有自然的、强大的导向引流作用,乡村对各类资源的吸引力不足,这是客观事实。这与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对乡村教育振兴进行帮扶也是必要之举。
优质学校扩张、集团化办学、城乡共建等措施,实质上就是一种校校合作帮扶,要深入推进这种模式需要对帮扶学校进行深入改革。现有的优质学校扩张,主要是从头部学校中选择几位优质的教师帮助其他学校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从量上来说,总体的优质师资资源并没有增加,把原有的优质师资抽调一部分,对原学校来说也是一种资源稀释,难以确保原学校的教学不受影响。另外,这些帮扶学校教育质量跟不上的原因不是某一方面造成的,仅外调几位优质教师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在集团化办学、优质学校扩张等举措推行下,也出现了部分学校只是挂了优质学校的分校牌子,实际上本校的办学质量并没有实际提升。虽然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难免有“表里不一”“虚张声势”之嫌,这也违背了国家推进教育均衡政策的初衷。为了让外调教师更好发挥作用,需要以其为榜样示范,推动帮扶学校的教师自我提升,真正从学校管理、教师素养、教学水平等各方面进行改革,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帮扶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而实现优质资源扩张的目的。
考虑到各个学校,无论是头部的优质学校还是偏远的普通学校,在现有的资源分配现状下,完成自身办学任务就有些捉襟见肘,至于富余的精力和资源则难以保证。与此相对,高校在资源与精力等方面都相对充足,尤其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与地方其他层次的学校更应该加强合作,以推进地方教育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乡村语文教育振兴存在的困难
乡村教育发展存在多种困难,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城镇化进程与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双重作用,导致乡村学校生源减少的形势不可逆转,“少生”校、“空心”校等现象日益凸显。学校连基本的学生规模都不能保证,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信心,也不利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常态化的教学氛围。除去这种客观大环境的因素,乡村教育还存在其他困难。
一是任课教师课时任务重,精力不足。乡村的生源分布并不均衡,生源向更优资源集聚的现象与城镇类似,在造成部分“少生”校、“空心”校的同时,也形成少数生源饱和校,无论是怎样的乡村学校,教师数量与学生比例都很难达到教学标准要求,任课教师的课时量普遍过重,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下,教师很难有多余的精力投入研究教学,年轻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现象更为突出。针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技巧、教学态度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教学情感状态更为重要。因为语文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感染教育,教师要用爱和智慧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当前,乡村语文教师一般兼任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任务繁重,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情绪和状态。
二是乡村教师老龄化、流动大等问题突出。相对于城镇,乡村教师的净流入在数量、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流入乡村的年轻教师一有机会都选择离开乡村,大多乡村教师属于年龄偏大、外出“无门”的“留守教师”。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统计数据,“乡村教师老龄化问题依然突出,55岁以上教师占比,乡村为8.8%,镇区为4.5%,城区为3.3%,乡村高出城区5.5个百分点”。
三是教学资源有限。乡村教学资源与城镇教学资源的差距越来越大。城镇化进程下,优质师资、教职生源等各类优质资源向城镇集聚,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给予乡村较多政策倾斜,由于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差距问题不是一时形成,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数字教育的发展与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是综合比较,现实差距依然存在。
四是教学形式单一。乡村教育在教学形式上的单一属于普遍现象,这与教师的教学技巧有关,也与整个乡村的教育环境有关。乡村生活压力远远低于城镇,乡村教育质量的考核要求与考核体制也没有城镇健全,乡村教师的教学改革激励不够、压力不足。同时,对乡村教师的教学指导既缺乏切实的举措,也缺乏有效的指导。新形势下的语文教育发展要求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在实际调研中,乡村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课堂吸引力不足,语文课程的时代性与典范性在具体课堂中未能有效落实。
地方文化资源在乡村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相对发达地区来说,乡村学生拥有的可利用的资源明显不足,尽管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是仍然无法从本质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需要多方挖掘、拓展、丰富乡村教育资源。“语文教育资源既包括日常生活资源,也包括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是语文教育中的地方资源之一,在乡村语文教育中,更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从学生身边的、熟知的资源入手,层层推进学生对乡土的了解、认知、热爱,更好地助力乡村语文教育发展。
地方高校在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首先,地方高校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从事教科研工作,文化研究、地方文化研究是文科类教师的重要研究方向,研究地方文化既是工作需要也是专业特长,在推进乡村教育振兴进程中,理应利用好这种优势和特长。其次,当前兴起的文化旅游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文化研究的发展,在经济的角度,地方文化是一种丰富的地方旅游资源;在教育的角度,地方文化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高等教育作为“龙头”,需要与教育的基点多结合、多融合,真正结合自身职责、利用自身优势,为基础教育做一些力所能及、切实可行的工作。
地方高校助力乡村语文教育的现实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提到四点。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内容;建立合作开发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共建;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优化教与学活动。同时,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要求,建立开放多元的教育资源体系,建立中小学、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资源共同体,建立地区、学校之间资源互补、共建、共享机制,整合区域和地方特色资源,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些具体的要求无疑为地方高校助力乡村语文教育提供了思路和路径。
一是加强地方文化研究推广。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属于语文课程资源,而且相较其他地域资源具有地缘便利。地方高校在文化研究方面独具优势,从振兴乡村语文教育的角度,地方高校有责任有能力助力。以皖北地区为例,皖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全省,但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老子文化、管仲文化、欧苏文化极具研究价值和教育价值。皖北高校立足皖北,服务地方发展是其应有职责,应该组织力量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服务地方教育。
二是加强乡村教育支教。地方高校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可以在加强支教方面多付出。地方高校与地方乡村地缘便利,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在政策上鼓励支持地方高校教师到乡村支教,可以将到乡村支教的成绩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统筹调配高校资源,有组织地开展乡村支教。
三是加强乡村语文教育指导。“乡村教育的振兴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效益和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一直以来,乡村教育振兴成效有限,并非国家不支持,而是各方投入有限。地方高校从职能上有服务地方发展的义务,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明确具体的政策要求,地方高校与地方基础教育的联系微乎其微,基本处于各自发展、互不干涉的状态,单单依靠乡村学校自身,应对基本的教学工作已属不易,优质、高质量发展更显得有心无力。“教育既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战略,又是众多高校可以直接帮扶的领域”,地方高校与乡村教育之间的联合可以通过体制机制的形式,建立一对一帮扶,真正聚焦乡村教育的薄弱环节和紧要问题,着力突破,真正将地方大、中、小学校连成一体,形成地方教育资源共享的良好格局。
四是利用地缘优势,多样化帮扶。乡村教育振兴,地方力量要发挥更大作用。地方高校在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上具有地缘优势,可以解决因距离原因造成的不便。为了更好地推进帮扶,可以选择多样化的形式,多向发力。首先,校校层面。地方高校的数量是有限的,以皖北为例,一个城市的高校平均3所左右,如果一所高校对应一所乡村学校,则合作范围极为有限。因此,一所高校就要与邻近区域的乡村学校开展合作。高校的数量有限,但是高校里的教师数量较多,退休教师也是重要的资源,可以从众多的高校教师中分批选择适宜的教师开展校校合作。其次,组织层面。高校组织的学会、研究中心、协会等组织较多,并且这些组织与社会相关组织联系较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组织的力量开展合作。最后,网络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解决距离较远、面对面帮扶的不便,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网络会议、网课等形式,最大化地发挥高校资源的作用。
乡村是中华文化最原始的家园,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故乡情结寄托。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的趋势下,乡村教育依然面临很多难事、大事要处理,我们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国,乡村教育不应回避也无法回避。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地方政府、地方高校,在乡村教育振兴的征程上都应主动认领责任和任务,共同努力办好这项大事、好事。
本文系校级重点项目:“皖北师范院校助力乡村基础教育振兴路径研究——以国学经典教育为例(编号SK20220009)”阶段成果。
编校:苏子君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