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康养双桥 森林山庄——记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老顶山街道双桥庄村

时间:2025-08-07 16:15:11来源:本刊编辑部 文字:王嘉美 □李佳睿

  在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老顶山街道,双桥庄村宛如一颗山环水绕的生态明珠,群山环抱,绿意盎然,悄然绽放出乡村振兴的璀璨光芒。这里,背倚葱郁老顶山,前拥便利交通网,正乘着“千万工程”的强劲东风,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资源优势,锚定“康养双桥·森林山庄”的发展目标,深挖生态与文化富矿,全力构建集森林康养、休闲旅居、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新生态,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画卷在此徐徐展开。


双桥庄村打造的乡村驿站

生态基底孕育发展新范式

  双桥庄村坐落于长治市老顶山东北部,群山环抱、风光秀丽。近年来,潞州区深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依托老顶山景区的地理优势,凭借便利的交通条件与清幽的自然环境,连片规划并建设老顶山康养旅游度假区,为周边乡村文旅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作为长治东部重要的“绿色屏障”,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拥有3.3万亩(22平方千米)广袤林海,森林覆盖率超过80%,1 200米的海拔形成了独特的清凉气候。这片生态沃土不仅孕育了始祖百草堂、滴谷寺等历史文化古迹,更因毗邻高铁长治东站的交通优势,成为都市人“出则繁华、入则宁静”的理想康养之所。

  每逢旅游旺季,在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游客沿蜿蜒步道拾级而上,在炎帝铜像前驻足瞻仰,欣赏林间连翘、芍药次第绽放,聆听鸟鸣啁啾,沐浴山风拂面,尽享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惬意时光。而老顶山得天独厚的生态基础,正是推动双桥庄村焕发新生的核心动力。

  双桥庄村依托老顶山丰富的文旅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乘借“千万工程”强劲东风,成功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村“两委”在潞州区委、区政府和老顶山街道党工委的坚强领导下,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市委文旅康养融合发展“151995”行动计划,锚定“康养双桥 森林山庄”目标定位,通过连片开发与激活闲置资源,深度挖掘并高效整合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脉及浓郁的民俗风情,精准地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富民强村的发展动力,构建起集森林康养、文化体验、休闲旅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域旅游生态体系,成功打造出令人向往的康养旅居胜地。


双桥庄村“一田一墅”民宿院落

  在政策红利与生态优势的双重加持下,双桥庄村精准锚定“民宿+康养”的特色发展定位。如今的村落,目之所及尽是绿海,步之所至皆为风景,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这里既保留着“采菊东篱下”的诗意栖居意境,又洋溢着文旅融合的蓬勃生机。双桥庄村正依托“天然氧吧”的优越生态环境,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章。

文旅融合打造康养经济

  双桥庄村始终坚持以森林康养为核心主题,漫步村中,“康养双桥 森林山庄”的宣传牌随处可见。为推进康养村庄建设,村里从系统梳理闲置农房入手,活化资源,通过“租赁改造+股份合作”模式,将传统窑洞、夯土房升级为徽派庭院、地坑民宿等多元化形态,让老旧农房在时光淬炼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康养福地”的政策指引下,为让游客感受宾至如归的田园氛围,村庄内民宿以“一田一墅”“六度庭院”为设计理念,通过差异化布局,精心打造出风格迥异的民宿矩阵,成为村庄的一大亮点。放眼望去,白墙黛瓦点缀其间,翠林环绕流水潺潺,悠然静谧的环境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卷之中。这种“一户一景”的民宿矩阵不仅成为村庄的点睛之笔,更让游客在推窗见景的诗意中,沉浸式体验田园康养的生活美学。

  如今的双桥庄村不仅是民宿集群的热门打卡地,更在“建设民宿康养新地标”的目标引领下,拓展出多样化的业态。双桥驿站的茶香、乡村舞台的乡韵、中华蜂示范园的甜蜜、文化街与步行街相互交织,成功打造了“宿在村中、玩在村中”的全链条旅行体验。当游客漫步其间,既能在森林氧吧中疗愈身心,又能在农创市集选购山野好物,购在森林、养在森林、憩在森林、玩在森林的新自然主义生活方式在此真正实现。


双桥庄村倾力打造生态康养福地

  “现在推开窗户就是美景,游客来了都不想走。”村民的笑容正是村庄蜕变的最好见证。随着乡村文旅的深度融合,村民们的身份也在悄然发生转变,有的成为民宿管家,有的变身绿化园丁,大家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与增收。这座被森林环抱的村庄,正以“千万工程”为指引,让康养产业的红利惠及每一位村民,在绿水青山间绘就宜居宜业宜游的时代画卷。

基建提质,重塑乡村肌理

  为了推动双桥庄村文旅升级,双桥庄村在环境提升上狠下功夫。累计投入1 400余万元实施了集中供热、燃气管网等民生工程,与“飞线”入地(架空线缆入地改造)、“厕所革命”同步推进,让基础设施实现质的飞跃。漫步村中,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标准篮球场与铺设多元绿植的休闲步道相映成趣,这些日益完善的公共场所,正以具象化的场景诉说着村庄的悄然蜕变,村民的生活品质节节攀升,文明乡风的培育亦在持续推进。

  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村庄环境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村民生活品质的显著提高更离不开治理层面的深度赋能。乡村治理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唯有夯实内在根基,方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在村“两委”的引领下,潞州区老顶山街道双桥庄村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与时俱进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养,持续深化“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工作,构建起全民参与、全域联动、全面提升的治理格局,在全村营造出以“星”为荣的浓厚氛围。如今,步入双桥庄村的农家院落,窗明几净的居室中,家具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庭院里,绿植和盆栽生机盎然,处处彰显着新农村的雅致风貌与文明气象。这里勾勒出一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鲜活图景,为基层治理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双桥庄村古韵十足的特色庭院

  在双桥庄村,内在治理与外在环境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对景观美学的探索更显匠心独运,创新性实施了“降围透绿”工程。拆除村内1 320米自建围墙,取而代之的是通透式栏杆与木质花雕门牌楼,使得家家户户的庭院美景与村落整体景观融为一体。漫步村中,雕花门楼掩映在绿植之间,青砖黛瓦流露出岁月温情。不仅特色康养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连家家户户的民居庭院也似田园诗画般雅致,处处洋溢着诗意栖居的美丽氛围,吸引着游人的目光。

  在硬件提质与景观焕新的基础上,村庄进一步精心打磨文旅服务。经村“两委”统筹规划,南主街、中心街等核心干道都配备了专属标识牌。这些清晰的“导航坐标”不仅为游客勾勒出明确的游览路线,更通过细化文旅发展脉络,为后续招商引资搭建起规范有序的发展平台,让乡村旅游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稳健。


双桥庄村干净整洁的街道

农业升级激活产业潜能

  近年来,双桥庄村立足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政策红利,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作为双桥庄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山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形成了种养结合的立体化经营模式。合作社目前种植的经济林木,包括苹果、杏树等优质品种,同时在林间散养土鸡,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在种植方面,合作社科学规划苹果、杏树的种植区域,为全年丰产增收提供了双重保障。在品种选择上,苹果引入了晋霞、丹霞、红富士等优质苹果品种,杏树则主栽“金太阳”新品杏。在经过松土、除草、压枝、剪枝等一系列细致的田间管理后,果树上结出的果实颗颗饱满圆润,色泽鲜亮。随着时间的更迭,双桥庄村的果园是演绎着丰收的韵律。六月中下旬,杏果率先缀满枝头;随后苹果在八月至十月间陆续成熟,整个丰收期长达半年之久。

  每到丰收时节,双桥庄村的果园便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金灿灿的杏果挂满枝头,红润饱满的苹果犹如灯笼点缀林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包装车间内,工人们将新鲜采摘的果实进行分级筛选,一部分直供村内农家乐成为果品佳肴,另一部分则通过物流销往周边城市,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这种产销对接模式,既保障了产品的新鲜度,又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双桥庄村街道旁园林

  在养殖方面,凭借毗邻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理优势,双桥庄村采用让土鸡在自然环境中生态散养的养殖模式,产出的高品质鸡蛋深受市场青睐。尤为关键的是,鸡粪经无害化处理后转化为果树有机肥,不仅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还改良了土壤结构,成功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种种养结合的绿色发展模式,使双桥庄村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达到了完美平衡。

  双桥庄村依托其得天独厚的日照资源和肥沃的土壤条件,开创出一条融合种植与养殖的乡村振兴新途径,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针对农业技术方面的不足,村内种养殖合作社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掌握现代种植养殖技术。目前,双桥庄村已经构建起多元化的收入保障体系,村民们不仅可以通过参与旅游服务获得经济收益,还能通过果树管护、生态养殖等技能拓宽收入来源。这种以产业发展促进就业、以技术进步赋能发展的模式,有效地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


双桥庄村果园

  从生态资源到发展动能,从传统农庄到康养胜地,双桥庄村已成为全力推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基础设施的完善重塑了乡村的肌理,“民宿+康养”的特色定位激活了沉睡的资源,种养结合的绿色农业拓宽了富民的路径,而文明乡风的浸润则为发展注入了持久的灵魂。

  如今,村民的灿烂的笑容与游客们的由衷赞叹,共同见证着这片“森林氧吧”的华丽蜕变。双桥庄村,正凭借其独特的生态魅力与蓬勃的发展实践,在潞州大地上书写着“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壮丽篇章,成为探索乡村振兴、发展康养产业的璀璨名片。

  终审:魏文源

  监审:赵彩瑞

  编校:冯莉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