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生态农业持续贡献农业经济发展

时间:2025-04-01 09:37:06来源:中共嘉峪关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 文字:马维昌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绿色转型成为必然趋势。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推动农业经济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嘉峪关市地处西北内陆,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等诸多挑战。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还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深入研究嘉峪关市生态农业发展对农业经济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对于指导当地农业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嘉峪关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种植发展情况

  紧跟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嘉峪关市持续推动农业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尤其在蔬菜产业方面成果丰硕。2021—2023年,嘉峪关市连续3年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抓点示范项目,建设了5个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面积达1 800多亩(1.2平方千米),引进示范优良蔬菜品种26个。通过持续发展绿色、高效、特色的反季节设施蔬菜产业,年均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16.67平方千米)以上。面对水资源匮乏的严峻挑战,嘉峪关市在生态种植领域积极作为,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葡萄种植为例,众多葡萄园采用滴灌系统,依据葡萄生长需求精准供水,相较于传统漫灌方式,滴灌系统的节水率可达30%—50%,极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节水效果显著。此外,部分种植户积极转变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转而采用有机肥料与生物防治手段。在蔬菜种植中,他们利用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料,不仅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化学肥料对土壤的污染,还通过释放害虫天敌或使用生物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切实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生态养殖发展情况

  嘉峪关市根据当地干旱少雨、天然草场广布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养殖。骆驼养殖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骆驼能很好地适应干旱环境,以当地天然草场的植被为食,养殖过程无需过多人工干预。同时,其肉、奶等产品因独特的风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为当地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在规模化养殖方面,目前,嘉峪关市已建成国家级、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3个,祁牧奶牛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以及恒翔养殖园区、黄草营养殖园区、海沣养殖小区3个畜牧产业园。这些规模化养殖基地的建立,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率,也为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目前,牛、羊、猪、鸡已全部实现定点屠宰,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2%,初步形成了养殖、加工、流通、销售链条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挖掘了“畜头肉尾”的增值潜力,使产业发展的成色更足。特色生态养殖与传统养殖的规模化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嘉峪关市生态养殖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此外,嘉峪关市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猪—沼—果(菜)”循环养殖模式被广泛应用,养殖场将猪粪便进行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作为生活能源供农户使用,或用于养殖场的内部生产,实现了能源的循环利用。而沼渣、沼液则作为优质有机肥料用于果园或蔬菜种植,既减少了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又为种植业提供了绿色、环保的肥料,实现了养殖与种植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农业产业链的构建

  近年来,嘉峪关市充分发挥城郊型农业优势,聚焦“精细蔬菜、畜牧养殖、经济林果、休闲农业”四大产业,大力加强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农业特色化与规模化水平节节攀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嘉峪关市的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尤为注重生态化生产。它们积极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致力于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以葡萄酒加工企业为例,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实现了葡萄皮渣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将提取的有效成分用于生产保健品、化妆品等,成功延伸了产业链,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还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嘉峪关市部分生态农业园区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游客在此不仅能够参与农事体验,还可采摘新鲜农产品。这种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既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又提升了生态农业的附加值,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生态农业发展对嘉峪关市农业经济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嘉峪关市地处西北内陆,水资源极度匮乏,缺水问题一直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生态种植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更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以单位面积产出计算,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后,农作物产量有所提高,同时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在生态养殖和种植过程中,通过循环利用模式,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种植业,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还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嘉峪关市生态脆弱,生态农业发展注重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一方面,生态农业实践中有机肥料与生物防治手段的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当地部分蔬菜种植户利用沼渣、沼液等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避免了长期使用化肥导致的土壤板结与化学污染,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了土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化学物质使用量的减少,降低了对水体和空气的污染,保护了嘉峪关市本就脆弱的周边生态环境。此外,通过在农田周边种植本土花卉和树木来营造生态栖息地,吸引了众多有益昆虫和鸟类。葡萄园周边生态环境改善后,吸引了食虫鸟类栖息,这些鸟类捕食害虫,减少了葡萄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不仅有助于生态系统稳定,还减少了农药使用,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契合嘉峪关市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双重需求。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嘉峪关市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中,严格遵循绿色、环保的理念,致力于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在生态种植与养殖环节,当地积极推广有机肥料与生物防治手段。生态养殖的畜禽以天然饲料为主,生长环境绿色健康,因此,肉类产品品质上乘。农产品凭借绿色、健康的特性,高度契合当下消费者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在市场上具备显著的优势。据市场调研,嘉峪关市的有机蔬菜、生态养殖的肉类产品,相较于普通农产品,其市场价格高出20%—50%,有力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嘉峪关市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充分发挥了生态农业的作用。游客不仅能够体验农事活动,亲手采摘新鲜的有机果蔬,还能参与畜牧养殖的互动体验,深入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这种融合模式成功拓展了农业的功能,使其从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向休闲、体验、观光等多功能的农业产业转变,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为当地农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增长动力。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一方面,嘉峪关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特色种植、养殖产业的兴起,如葡萄种植、骆驼养殖等。这些特色产业的涌现,极大地丰富了原本相对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了过去仅依赖传统农作物种植的局面,使农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另一方面,生态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促进了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与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了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更具效益的方向优化。

嘉峪关市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经济绿色转型面临的挑战

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与科技研发。然而,嘉峪关市部分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政府对生态农业的专项资金投入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生态农业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不足,贷款门槛较高,从而导致部分有发展潜力的生态农业项目难以实施。

技术人才短缺

  生态农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如生态学、农业工程学、环境科学等。目前,嘉峪关市从事生态农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现有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难以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受嘉峪关市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限制,吸引和留住高端技术人才存在一定困难。

市场认知度与开拓能力不足

  尽管生态农产品具有品质优势,但在市场上的认知度并不高。部分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概念和优势了解不足,导致市场需求增长缓慢。此外,嘉峪关市生态农业企业在市场开拓方面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策略,难以将优质的生态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促进嘉峪关市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经济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

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强化政府财政支持。设立生态农业发展专项基金,该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滴灌、喷灌等节水设施的建设,以适应嘉峪关市水资源匮乏的现状;支持生态农业技术研发项目,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研发适合本地的生态种植、养殖技术;支持采用生态农业模式的企业和农户,给予其直接补贴,并对使用有机肥料、生物防治手段的企业和农户给予资金奖励,以降低其生产成本。

  二是拓展多元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嘉峪关市生态农业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通过开发基于农产品预期收益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为从事生态农业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缓解其资金周转压力。同时,降低生态农业项目的贷款门槛,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农业发展,通过举办生态农业项目招商会、推介会等活动,吸引本地及外地企业投资。此外,还可以探索设立生态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由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共同出资,为生态农业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三是建立资金使用监管机制。为确保投入生态农业的资金得到合理、有效地使用,需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监管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要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定期审核资金流向,防止资金挪用、浪费等现象发生。对于社会资本投资的生态农业项目,要明确其资金使用范围和绩效目标,要求项目实施主体定期汇报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进展,确保资金切实用于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经济绿色转型。

加强技术人才培养与引进

  一是加强本土人才培养。依托嘉峪关市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针对生态农业发展需求,开设系统且实用的培训课程。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实地操作、案例分析等方式,确保学员能够掌握实际应用技能。定期举办生态农业技术交流研讨会,邀请本地经验丰富的农民及技术能手分享实践经验,鼓励农业从业人员互相交流学习。组织农业技术培训班,邀请省内外专家进行现场授课,内容涵盖生态农业最新技术、发展趋势等,以拓宽本地人才的视野和知识面。

  二是多渠道引进人才。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嘉峪关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优势及人才引进政策。利用农业行业展会、学术会议、网络平台等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和优惠政策,吸引全国各地优秀人才关注。针对生态农业领域的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解决其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后顾之忧。此外,鼓励本地农业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引进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提高市场认知度与开拓能力

  一是加强市场宣传,强化品牌建设。嘉峪关市应充分挖掘本地生态农产品的特色与优势,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元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产品品牌。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嘉峪关市生态农产品的绿色、健康、安全等特色。制作精美的宣传海报、视频,展示生态农业的生产过程、农产品的品质和特色,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邀请知名媒体人、网红依托嘉峪关的长城文化,为葡萄、有机蔬菜等农产品打造蕴含长城文化元素的品牌形象,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拓展销售渠道,开拓前沿市场。在巩固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电商平台、冷链物流等现代销售渠道。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与大型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产品能够顺利进入主流市场。同时,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商业务,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利用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兴电商模式,扩大产品销售范围。

  嘉峪关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推动农业经济绿色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严峻挑战。通过完善资金、人才、市场认知度、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措施,能够进一步促进嘉峪关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加速农业经济绿色转型的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莹珠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