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护航 守护幸福晚年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仍时有发生。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受多种因素影响,他们在遇到难题时,往往缺乏诉诸法律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全社会的尊老爱老护老意识,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积极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确保老年人能够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普法宣传栏
案例一:以机动灵活的方式,妥善处理农村老年人的邻里纠纷
在处理农村老年人之间发生的纠纷时,格外需要智慧。大多数情况下,不仅要处理问题本身,还必须充分考虑农村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与身体状况,尽可能使矛盾得到圆满解决。
王奶奶是某村的村民,随着年纪的增长,偶尔会有些小糊涂。某天,她发现自己家院子里养的鸡少了一只,平时,这些鸡都会按时回笼,但那天直到天黑,那只鸡也没有回来,让王奶奶内心十分焦急。又过了几天,丢失的鸡依旧不见踪影,于是王奶奶便暗自展开了“调查”,想找出偷鸡的人。
当时恰逢周末,邻居刘奶奶的孙子回家探亲,刘奶奶特意给孙子做了一道鲜炖土鸡。当天午后,王奶奶去刘奶奶家串门,看到桌上吃剩的鸡骨头,心中顿时警铃大作,她暗自思忖:刘奶奶家并没有养鸡,怎么自己家养的鸡丢了,她家就吃上鸡呢?这其中必有蹊跷。
王奶奶按捺住情绪,当场并未发作,但在离开后,心里越想越气,开始和邻居们抱怨这件事,说刘奶奶连只鸡都舍不得买,给孙子吃的鸡都得靠偷她家的。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没过多久,这话就传到了刘奶奶耳朵里。
听到村里那些流言蜚语,刘奶奶心里满是委屈,她给孙子吃的鸡是自己专门买的,和王奶奶丢的鸡毫无关系。刘奶奶气不过,立刻去找王奶奶当面对峙,想自证清白。可见面后,两人情绪激动,最后竟直接吵了起来。王奶奶的心脏刚做完支架手术,不能受刺激,在场的村民赶忙劝阻二人别动怒,另有人去请村里的调解员。
调解员赶到后,先安抚了两位老人的情绪。待双方情绪缓和,调解员迅速梳理事情经过,不仅帮刘奶奶找到了购买土鸡的支付记录,还联系上卖土鸡的商家帮忙做证。王奶奶自知理亏,诚恳地向刘奶奶道了歉,二人最终化干戈为玉帛。
王奶奶失踪的那只鸡到底去哪里了呢?此事过去一段时间后,王奶奶的儿子回村来看望她,王奶奶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儿子意识到母亲可能误会了,赶忙解释:那只鸡是他拿走的,当时还跟王奶奶说过。经儿子一提醒,王奶奶这才想起来前几天确有此事发生,心里对刘奶奶更加愧疚,之后,她还特意送了刘奶奶一只鸡当作赔礼。
乡村纠纷矛盾错综复杂,有些问题看似无足轻重,但对村民而言却是关乎自身利益。因此,在解决邻里纠纷之类的问题时,必须充分尊重村民,帮助村民厘清矛盾,让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尤其在面对年长村民之间的矛盾时,更需谨慎行事,既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要尽快化解矛盾。
案例二:孝老敬长,关注老年人赡养问题
当父母步入晚年,他们的劳动能力逐渐减退,身体也可能饱受疾病的困扰,因此,格外需要悉心照料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某村,有一对年迈的老夫妻——李大爷和李大娘。这对夫妻年轻时以勤劳朴实著称,是村里出了名的模范夫妻。他们含辛茹苦,将几个孩子抚养成人,然而,长年累月的辛劳使他们的身体逐渐衰弱,疾病缠身。尤其是李大爷,身体状况尤为不佳,不仅无法再从事农田劳作,连日常起居也变得困难重重,需依赖李大娘的悉心照料。他们原本期待子女成家立业后,能够得到孩子们的照顾,安享含饴弄孙的晚年时光,却不料事与愿违,这份无奈令他们心中满是苦楚。
他们的大儿子在镇上经营一家小超市,生意红火,却总推脱店里离不开人,没法时常照顾父母,鲜少回家探望,半年才能见上一面;二女儿嫁到邻村,每次提到赡养老人的事,就推说自己家也有老人要照顾,而且丈夫不同意;小儿子虽然跟父母住在一个村里,但自从结婚后,也很少回来看望父母,逢年过节对他们老两口更是避而不见。一提到父母的养老问题,他们总是找各种理由搪塞,说自己的经济条件有限、无力承担,甚至提议应该让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哥照顾父母。
就这样,李大爷和李大娘成了村里的“孤寡老人”,他们省吃俭用,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直到有一天,李大娘外出办事,留李大爷一人在家。不想意外突然发生,李大爷不慎在家中摔倒,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差点丢了性命。幸好邻居周大爷串门时及时发现,将他紧急送往医院,这才保住一条命。此事引发了村民的广泛讨论,大家纷纷指责李大爷的子女做得太过分。
最后,村民委员会出面帮助两位老人联系了镇上的法律援助中心。在说明情况后,工作人员迅速介入,他们先是耐心地向李大爷、李大娘的子女宣讲法律知识,明确告知他们: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并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同时,也严肃指出,若拒绝履行赡养义务,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李大爷的子女们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坐下来商量如何妥善解决父母的养老问题。经过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大儿子负责提供经济支持,每月固定给父母支付生活费和医药费;二女儿则负责父母的衣物清洗和节日探望;小儿子因为住在村里,每天为老人提供一日三餐,并不时回家照料。此外,他们还约定,每半年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共同讨论并调整赡养方案,确保老人的生活质量。在法律的帮助下,李大爷、李大娘的晚年生活终于有了依靠。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短短八字,承载着社会对老年群体最温暖的期许。当父母年迈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生活上也面临着诸多不便,需要子女提供必要的支持。因此,无论从法律层面还是道德层面,子女都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照顾年迈父母的责任。
案例三:打击电信诈骗,保护老年人权益
电信诈骗分子的“黑手”不仅伸向青壮年群体,对老年人群体同样觊觎已久。更为令人痛心和愤慨的是,部分老年人因缺乏防范意识不仅轻信他人,甚至还成为诈骗分子的帮凶。
张某长期生活在农村,文化水平较低。某天,他突然收到一个快递信件,信中称有一笔专项资金会发给老年人,张某不禁喜出望外。于是,他按照信件指示,扫描信件上的二维码下载了软件。打开软件后,客服热情接待了他,向他表明将有一笔专项资金会发给他,但需要张某提供银行卡等相关个人信息。
张某未有疑虑,在输入银行卡等一系列信息后,软件显示他已成功申请到了88万元专项资金。没过多久,他的银行卡果然收到了2万元转账,客服告知张某,需要他到银行将这笔钱取出,再转到另一个账户中,还说此举是为了增加他的银行卡流水,以便他日后提取那88万元专项资金。
接着,客服特意提醒张某,要他在银行取款时,尽可能表现得自然,并传授了张某一套应对话术。张某意识到这笔款项来路不明,甚至有可能是诈骗资金,但是面对自己银行卡里的2万元,他心动不已。
随后,张某到银行取款,起先他故作淡定,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取款,但是额头上不断渗出细密的汗珠,言辞间也吞吞吐吐,种种异常行为引起了工作人员的警觉。
当工作人员询问张某所取款项的账户归属,并试图查看他与对方的聊天记录时,张某一会含糊其词地说这个人是自己儿子,一会又说是爱心人士,最后直接表示自己不想取钱了,只想马上离开。
银行工作人员立刻阻止了张某的离开,并迅速报警。很快,当地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经调查发现,此前给张某邮寄的信件、推荐的软件均来自一个电信网络诈骗团伙。该团伙以诈骗为目的,诱导目标对象下载相关应用程序进行非法活动,并对下载该应用程序的老年人进行“培训”,告诉他们有一笔扶贫资金可以领取,并要求他们提供银行账号。
此外,该团伙还教老年人如何使用特定的“话术”欺骗银行工作人员,以便顺利取出上游犯罪所得的款项,并指示老年人将款项转到指定账户。
此案中,给张某所汇款项,正是该诈骗团伙的非法所得。可张某明知钱款来路不明,仍去往银行取款,并按照对方教给自己的话术欺骗银行柜员,已然成为诈骗行为的帮凶。最终,张某得到了法律的应有制裁。
诈骗团伙的作案手段层出不穷,老年人必须加强警惕,“天上不会掉馅饼”,莫要因贪小便宜而陷入诈骗分子的圈套。
案例四:提高警惕,老年人应慎买保健品
近年来,许多不法分子频繁出没于农村地区,假借向村民推销保健品之名,实则图谋不轨。老年人由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防范意识相对薄弱,成为不法分子重点侵害的对象,这一问题亟须引起社会重视。
李爷爷今年七十多岁,子女都在城里工作,平日里独自耕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难免出现一些小疾。
某日,村里来了几个年轻人,他们在村头的空地上搭起台子,拉起横幅,上面写着“健康养生讲座,免费送礼品”几个大字。一开始,李爷爷并没有在意,可禁不住那些年轻人热情地邀请,手中还被塞满了各种小礼品。李爷爷想着反正也没什么事,就去听听。
讲座开始后,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站在台上,开始进行“健康宣讲”,尤其针对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由于和自己的症状极为相似,李爷爷听得十分认真。然而,宣讲不久,年轻人突然话锋一转,开始推销起一种号称能“包治百病”的保健品。
“大爷大妈们,我们这款产品采用了国际最先进的配方,里面含有多种珍稀类中药材,能够调节身体各项机能,增强免疫力,什么病都能治。而且,我们公司正在做活动,今天购买还有超级大的优惠,买一送一,还送精美礼品……”听着年轻人极具诱惑力的话语,台下的老人们纷纷交头接耳。
李爷爷一开始还有些犹豫,可看着大家纷纷掏钱购买,他的心也开始动摇了。最终,李爷爷下定决心,拿出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三千块钱,买了一个疗程的保健品。
把保健品买回家后,李爷爷满心欢喜地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每天按时服用。可是,吃了几天后,他不仅没有感觉到身体有任何好转,反而觉得胃里有些不舒服。他开始怀疑这保健品是不是真的有效,可又舍不得浪费那三千块钱,于是仍坚持服用。
直到有一天,李爷爷的儿子给他打来电话,说有很多不法分子推销假冒伪劣保健品,专门骗取老年人的钱财,让李爷爷注意防范诈骗。
听完儿子的提醒,李爷爷心头一震,赶紧拿出自己买的保健品,仔细看了看包装,发现上面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都不完整,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真的被骗了,内心非常懊悔。
后来,李爷爷的子女知道了这件事,赶紧回家看望父亲,看着父亲懊悔的样子,他们赶忙安慰他:“爸,钱没了可以再赚,只要您没事就好。以后遇到这种事情,您一定要先和我们商量商量,别再轻易相信别人了。”这一事件警示我们,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老年人要时刻保持警惕,守护好自己的养老钱。
法护“夕阳红”,老人有港湾。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能丢,法律的底线更不容触碰。同时,我们还需不断提升老年人的防骗意识,确保他们能够安享幸福晚年。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