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养老设施适老化设计巧思
在老龄化社会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乡村养老问题愈发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现以四川省阆中市为例,通过对地理空间、产业经济、交通网络及文化基因四个方面的解析,提出包括空间分级网络建构、存量设施优化激活、医养康护一体化、智慧适老赋能以及乡土基因传承等五大适老化设计策略,并从弹性规划管控、多元主体协同、标准体系创新、实施监测评估及人才培育计划五个方面构建实施保障机制,旨在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参考。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多规合一”改革,就国土空间规划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要“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管控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支持成渝地区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在此背景下,2020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夯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底部基础,2021年,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省县域内片区划分的指导意见》《关于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意见》,全面实现县域内经济人文地理重塑。然而,随着乡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乡村养老问题变得愈发明显,其中,养老设施布局不合理、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尤为突出。以四川省东北部的阆中市为例,该地区乡村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显著,当地的乡村养老设施在布局规划和适老化设计方面仍有待提升。因此,深入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适老化设计策略,对于提升当地乡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乡村养老服务水平以及推动乡村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乡村养老设施布局规划的基底逻辑
地理空间解析:山水格局与适老性适配度评估
在乡村养老设施布局规划中,地理空间特性是关键考量因素。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独特的山水格局,这些因素对养老设施选址与空间形态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地形地貌对交通布局产生显著影响。山地地区通常采用环形或枝状道路系统,水系周边则设置步行道或自行车道,便于老年人出行。
以阆中市为例,在进行养老设施布局规划时,充分考虑各功能片区的地理条件差异,以提升适老性。例如,思依特色农业片区,以肉牛养殖和青花椒种植为支柱产业,地势相对平坦,适合规划养老社区或养老小镇,结合农业观光与体验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
产业经济图谱:“农业+文旅”双轮驱动的养老经济带
乡村养老设施的布局规划应当基于当地的产业经济基础。乡村产业经济涵盖农业、服务业、工业等多个领域,其中,农业和文旅产业至关重要。农业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文旅产业则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游客,促进消费,二者融合能为养老设施注入强劲的经济活力。在乡村养老设施规划中,可将养老服务设施与农业观光园相结合,组织老年人参与农业体验活动;同时,可依托历史文化古镇建设养老公寓或养老度假村,使老年人既能深入体会文化底蕴,又能享受优质养老服务。
交通网络拓扑:半小时养老服务圈的时空可达性
交通网络是乡村养老设施布局规划中的关键制约要素,它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其密度与质量直接影响养老设施布局与可达性。作为乡村养老设施与外部连接的关键途径,高密度的公路交通网络能保障老年人迅速就医与采购等需求,而便捷的公共交通对于老年人的出行至关重要,一个完善的交通系统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以阆中市为例,该市已经构建了一个“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其机场已于2024年初正式通航。在城市片区,这里是交通枢纽,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纵横交错,密集分布。至于其他片区,则以中心镇作为节点,确保了建制村公路的全覆盖。在规划养老设施布局时,基于交通网络构建半小时养老服务圈,如在交通枢纽处布局大型养老社区或康复护理中心,利于紧急医疗救援与物资运输;在交通末梢的村庄设小型服务站或日间照料中心,借连接主干道或开通村村通巴士等,保障老年人半小时内抵达镇级或县级医疗机构,优化养老服务时空可达性。
文化基因识别:川东北传统聚落的空间适老智慧
川东北传统聚落为乡村养老设施布局规划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借鉴,其文化基因蕴含着空间适老智慧。传统聚落文化强调空间布局与社会关系的合理性,街巷空间以步行尺度来设计,适宜老年人出行,两侧建筑围合形成安全空间。居住空间多代同堂,便于家庭成员互动照顾,这种模式同样适用于养老设施的户型设计,增强老年人家庭归属感。
在阆中市,不同功能片区有其独特的文化,如老观文旅片区拥有古镇文化、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模仿传统聚落街巷布局,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中,从而构建成为相互联系的小合院,每个合院单独设置活动空间和休息区,方便老人交流照顾。在建筑外观设计上,则采用川东北传统民居风格,如青瓦白墙、木门窗等,进而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养老环境。
乡村养老设施布局规划的适老化设计策略
空间分级网络建构:构建“村—镇—县”三级养老服务圈
在乡村养老设施布局规划的适老化设计中,构建“村—镇—县”三级养老服务圈是一种有效策略。村级层面,以建制村为单元配置互助型养老设施,覆盖日常照料、文化娱乐等基础需求,形成“15分钟生活圈”的服务触达能力;镇级层面,依托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整合医疗、康复资源,承担失能照护、日间托管等专业化服务,并依据交通节点布局实现半小时辐射半径;县级层面,搭建智慧管理平台,负责服务调度、质量监管与应急响应,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优化设施选址与服务覆盖盲区。整个体系要注重设施规模与服务人口的动态适配,参考“四维评价模型”测算空间可达性及需求匹配度,防止资源错配。
例如,阆中市在空间分级实践中,首先,选取10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街道作为核心节点,对县域内老年人口分布、现有养老设施状况等基础数据进行详尽调研与分析;其次,依据调研结果,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精准划定不同层级养老服务设施覆盖范围;最后,在养老设施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标准与规范,确保各类设施能够高效、精准地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存量设施优化激活:实施“评估—改造—共享”提升路径
在乡村养老设施布局规划中,存量设施优化激活的适老化设计策略尤为重要。针对存量设施优化激活,应当采取“三维评价—分类施策—共享共生”的技术路径。首先,需建立涵盖建筑安全性、交通可达性、功能复合度的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以便精准判定设施是保留、改造还是撤并。其次,在改造阶段重点进行空间功能置换。例如,将闲置校舍改为日间照料中心时,要依据《无障碍设计规范》增设坡道、扶手等适老化设施,且保留原建筑文化符号,以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最后,在共享机制方面,可以通过农户院落的功能分区,划分私人生活区与公共活动区,既能保障隐私,又能促进代际互动。此外,该路径要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确保改造项目与用地性质及建设指标保持一致。
例如,阆中市应优先对撤并镇卫生院、废弃校舍等存量设施开展系统性评估,建立包含结构安全、功能适配性、服务覆盖半径等指标的“三维评价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设施改造优先级。对于建筑质量达标的闲置校舍,应制定“一校一策”改造方案,强制预留5%的建筑面积用于康复训练空间,并通过社区议事会协商确定共享功能分区方案。同时,需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中预留专项用地指标,确保改造后的设施产权归属与运营权责明晰。
医养康护一体化:建立“卫健+民政”协同机制
在乡村养老设施布局规划中,医养康护一体化的适老化设计策略至关重要。需要建立“卫健+民政”协同机制,以此突破行政壁垒,进而构建涵盖“政策衔接—资源下沉—服务贯通”的协同框架。在政策层面,应联合制定设施共建标准与医保报销目录,明确卫健部门承担医疗资质审核的职责,民政部门负责养护服务的供给;在资源整合方面,推动乡镇卫生院增设护理型床位,配置远程心电监测、智能药柜等设备,确保慢性病管理数据能够实时与县级平台进行联通;在服务贯通方面,需建立双向转诊机制,针对术后康复期老人,由医疗机构制定照护方案后转至养老机构,形成“治疗—护理—康复”闭环。该机制需配套绩效考核制度,将医养服务纳入基层医疗机构年度评估指标中。
例如,阆中市应加快组建卫健与民政部门的联合工作组,共同编制《医养结合设施建设技术导则》,明确乡镇卫生院护理床位占比不低于30%的硬性指标,并在新建或改造项目中强制预留远程诊疗接口。同时,建议设立“医养服务联合体”管理平台,要求乡镇卫生院每月向养老机构提供慢性病用药清单,同步建立医护人员驻点服务考核制度,将医养联合服务纳入医保定点资质年审。针对山区服务半径大的特点,应在5个偏远乡镇试点“流动医疗车+智能药柜”模式,通过车载CT设备与县级医院影像系统直连,实现检查结果实时共享。
智慧适老赋能:构建“云平台+智能终端”服务体系
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应当遵循“数据驱动、精准响应”原则,其技术框架围绕基础设施层、数据交互层、应用服务层展开。其一,基础设施层需部署物联网感知设备,如在老年活动场所安装环境监测传感器,用于实时采集温湿度、空气质量等数据。其二,数据交互层需建立县域养老信息数据库,打通民政、卫健、公安等多部门数据壁垒,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隐私数据安全。其三,应用服务层应开发智能呼叫、健康预警、服务调度三大核心模块,引入FBM模型来分析老年人行为习惯与服务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在实施过程中,需着重解决乡村网络覆盖不全、老年人数字鸿沟等问题,可借助简化终端操作界面、设置语音交互功能等降低使用门槛。阆中市应率先在丘陵乡镇试点“低功耗物联感知网络”,优先在留守老人聚居区布设集成烟雾报警、心率监测功能的智能终端,同步建设边缘计算节点解决偏远地区网络延迟问题。建议开发方言语音交互系统,将智能终端操作界面简化为“一键呼叫+语音指令”双模式,并通过村民委员会培训“数字管家”,提供上门指导。针对数据安全需求,应建立县域养老数据沙箱,在市民政局部署区块链存证系统,实现卫健诊疗数据与民政服务记录的可信互通。同时,需制定《智慧养老终端适老化标准》,强制要求终端设备具备字体放大、紧急语音直连等功能,并在2025年前完成800户独居老人家庭环境监测设备全覆盖。
乡土基因传承:植入川东北院落空间适老智慧
在乡村养老设施布局规划的适老化设计策略中,传承乡土基因是关键要素之一,尤其是将川东北院落空间的适老智慧融入其中。传统聚落空间的适老化改造,应遵循“形式转译—功能植入—文化延续”的技术路径。在形式转译方面,需提取川东北林盘聚落“核心院坝—辐射檐廊—外围晒场”的空间肌理,将穿斗式建筑的进深方向扩展0.8米~1.2米,以此形成兼具遮阳避雨功能的檐下交往廊道。在功能植入层面,依据PSPL(Public Space & Public Life)法评估晒坝空间使用强度,于低利用率区域设置太极轮盘、上肢牵引器等适老健身设施;同时,地面采用透水混凝土与青石板混合铺装,以提高防滑性能。在文化延续方面,要保留建筑挑檐下的木雕纹样与夯土墙肌理,将传统农具转化为景观小品,结合二十四节气设置农耕文化展示墙,从而激发老年人的空间认同感。
乡村养老设施布局规划的实施保障机制
弹性规划管控:建立“底线约束+动态调节”机制
在乡村养老设施布局规划实施过程中,弹性规划管控对保障项目可持续性意义重大。一方面,需设置底线约束,精准划定养老设施用地面积下限、建筑密度与容积率上限,且保证设施契合无障碍设计等标准,从而框定土地利用、生态保护、设施安全等关键领域的刚性范畴,避免突破基础红线。另一方面,动态调节机制不可或缺。鉴于乡村发展、人口流动以及养老需求的动态变化,必须构建规划评估与反馈体系,持续监测设施使用效率、服务覆盖范围等关键指标,依据评估成果对规划实施微调或优化,使规划方案更具灵活性与适应性。
标准体系创新:制定差异化适老设施建设导则
为适配乡村养老设施的建设需求,标准体系创新迫在眉睫,关键在于制定差异化适老设施建设导则。受地域经济、文化、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地区对养老设施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导则制定应全面考虑设施选址、建筑设计、设备配置、服务标准等维度,既要筑牢安全、舒适的基本底线,又能深植地方特色,从而彰显适应性,为设施建设提供精准导航,保障设施与当地环境、人文和谐共生。
人才培育计划:实施“在地护工+专业团队”双轨制
人才培育是提升乡村养老设施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实施“在地护工+专业团队”双轨制正当其时。针对在地护工群体,开展系统培训以强化其基础护理技能与服务意识,使其熟练掌握日常照料技巧,能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与此同时,积极引入专业护理团队,承担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等重要职责,并肩负起定期培训在地护工的重任,促进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进而构建稳定、专业的人才梯队,为乡村养老服务的持续优化注入动力源泉。
乡村养老设施布局规划的适老化设计需综合考量地理、经济、交通、文化等多重因素。具体而言,应构建“村—镇—县”三级养老服务圈,优化整合存量设施,推进医养康护一体化建设,利用智能适老化技术,传承乡村文化。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弹性规划管控机制,推动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创新标准体系,实施双轨制人才培育计划,以应对乡村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促进乡村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李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