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路

时间:2025-11-10 11:28:20来源:大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任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资金、技术等物质层面的支持,还需要在思想层面加大教育力度。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同时也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融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不断激励指引广大农民群众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接续奋斗。

新时代乡村振兴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乡村振兴依然是需要长期艰苦努力奋斗才能啃下的“硬骨头”,乡村振兴的实现不单需要经济上的扶持,还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促进。

  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认识来源于实践,最终要指导实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带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属性,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等先进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人们明确乡村振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树立起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信念,进而对乡村振兴形成积极、正确的认识,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具体地讲,乡村振兴的积极意义包括但不限于激发农民主人翁意识,推动打造良好生态文明环境等。

塑造广大农民主人翁意识,激发农民参与活力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最终要实现的是全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2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约为5亿人,占14亿总人口的36%左右,可见此群体数量之多。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富裕,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发挥带头作用,奋斗于一线,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配合响应。农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一方面能够认识到乡村振兴最终发展成果是直接惠及到自身的,只有投身于乡村建设当中,才能真切地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农民能够意识到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切实的可行性,由此便坚定不移响应党的政策,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思想政治工作正是从这一角度发挥其积极意义的,农民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到乡村振兴是与自己切身相关、切实可行的宏伟蓝图,便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积极地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实践当中,从而加快乡村振兴计划的完成。

推进打造良好生态文明环境,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习总书记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环境受到的影响,最终只会受到更沉重的代价,生态环境不仅是所有人赖以维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绿色清洁产业的必要前提,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稳步落实发展。离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便会成为无稽之谈。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广大农民进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集中教育宣传,能够极大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塑造农民生态伦理观念,培养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进而让农民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性,鼓励他们自觉地融入环境治理的行动中,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中来,最终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推动构建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文明风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乡村振兴是多领域共同繁荣的兴盛状态,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的提高,还体现在社会风气的文明与和谐。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本身包含了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等振奋人心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以及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理论——科学社会主义。这些内容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属于先进的科学思想,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使广大农民的思想认识在受教育过程中得到提升。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不仅在政治层面上强化了农民的理想信念,还为农民传授了其他有关现代化领域的科学知识、文明观念。这有利于破除农民以往的陈旧观念,丰富农民的知识体系、认识架构,让农民认清法治、道德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形成更符合新时代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真正发自内心地拥护党的政策。

乡村振兴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前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困境。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国土辽阔,想让全国36%左右的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显著提高,是一项艰巨又宏伟的工程。当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水平还不是十分发达,受经济水平影响,在乡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一些困境,这些问题需要加以正面审视,从而提出解决方案。

农村教育人才队伍薄弱,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在广大农村地区,专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才数量少,质量不高,由此产生了广大农村迫切需要思政人才同当前农村人才队伍薄弱之间的矛盾。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第一,农村地区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生活条件与城市相差较大,这不仅导致村庄内部人才外流,也难以吸引和留住外来高素质思政人才。现有人才队伍面对的受教育群体规模较大,难以分配足够精力开展高质量教育,最终拉低了乡村整体教育质量。此外,部分人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亟待提升。

  第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留守在村庄中的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需要有便于理解的直观教育手段辅助教学,但一些已经在发达城市大规模使用的直观教具,在农村,大多因资金匮乏而无法投入使用,导致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往往以传统的宣讲、讲座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教育工作效率较低。

  第三,广大农民文化素养较低,难以形成全面的高层次认知体系。当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许多农民已更换智能手机,而网络上各种思想鱼龙混杂,认知水平较低的农民群体极易受不良思想影响,偏离思政教育的正确轨道,进而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

  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这些环境或直接或间接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造成影响:

  第一,文化环境方面,与城市相比,农村保留、传承了更多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既有优秀的、值得继承的部分,如体现尊师重道的民间手艺文化、强调实践过程的农耕文化等;也有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一面。其中消极的部分,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力图改善的部分,也是当前阻碍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实施的部分,它们与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冲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良影响,影响教学进度。

  第二,经济环境方面,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滞后于城市地区,收入来源以务农为主,受限于生活品质保障不足,乡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等价值取向盛行,这些与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悖,成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现实阻碍。

  第三,社会环境方面,乡村是中国步入封建社会以来便产生并延续至今的主要聚落形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乡村社会运转模式,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广大乡村已经发生了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积极变化,但在我国许多偏远地区的乡村,依然存在着较为封建保守的社会环境,人们的思想无疑会与现代文明理念产生一定距离。在这些地区要想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让他们适应时代的变迁。

  农村思想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共同决定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性,要想思政教育不断实现良性循环,必须处理好农村环境带来的复杂局面。

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乡村振兴的路径启示

  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必须为其顺利实施拓展路径:一是要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服务体系,完善思政教育人才生活保障,设立专职思政教育部门及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人才向专业化、实践化方向发展;二是依托新教育载体丰富思政教育形式;三是挖掘当地教育资源,丰富各地思政教育内涵。

以政策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资源如果单纯依靠市场宏观调控的作用,那么将很难满足农村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政治的手段正是为了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短板。国家通过制定政策,能够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稳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稳步前行。

  第一,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服务体系。结合农村在收入水平上的短板,加大对引进人才的社会保障力度,对乡村人才给予薪资补助、住房补贴等切实保障。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状况,提供相应的医疗保障、交通保障政策,用一系列的优待政策保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既能“走进来”,也能“留得住”。

  第二,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聚焦扎根农村意愿强烈的优秀人才,围绕农村实际需求开展集中培训,切实提升其基层工作能力。乡村思政教育实践性强,需紧密结合理论与实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因此,培养乡村思政教育人才,不能局限于理论教学,更要立足农民关切的现实问题,增强其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农业生产、乡村生活的实践能力。

  第三,设立乡村专职思政教育部门,由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提升乡村思政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清晰地传递到每家每户。

以新教育载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新的科技成果被运用于教育领域,这些成果往往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多种感官共同影响教育者,帮助教育者理解教育内容,特别是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体,在面对抽象、规范的文字材料时,往往难以全面理解,因此更加需要这种教学辅助手段。

  农民群体接受系统化、高层次教育的时间较少,难以理解单一的文字教育材料。新时代背景下,要想提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应该增加教学工具上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好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如VR、电子投屏等,为乡村营造多元化,现代化的教育环境。

  深入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因地制宜丰富各地

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结合党的历史、改革开放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理解教育内容的良好途径。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国后的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令人动容的红色故事与红色遗址,不同地区的红色文化有着独特的具体内涵。

  乡村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扎根基层,深入挖掘当地蕴藏的红色感人故事。这些生动的具体事例,能够给予受教育者情感上、理性上的双重共鸣,提升教育效果。此外,挖掘地方教育资源能让农民产生亲切感和熟悉感,拉近其与党的建设进程的距离,使农民更深入理解党的政策中蕴含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初心,进而丰富思政教育内涵。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当中,需要让教育资源扎根于乡村大地,用本地的乡土人情培育出新时代好公民。

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是党的全部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活动,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有义务发挥引领组织作用,特别是作为党的战斗堡垒的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最了解农村基层状况,在具体的乡村建设中,也理应走在前列,担当时代先锋。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基层党组织应强化政治素养,带头践行党章党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党员带动群众、群众追随党员的良好氛围,共同推进乡村振兴进程。

  各地应立足实际发展,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为群众利益开展工作。开展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做好领头人,带动农民思想与现代化接轨,提高农民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推动其全力投身乡村和谐发展。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如洁

  编校:董卫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79号18号楼5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