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电商助力传统村落焕新生

时间:2025-11-24 09:46:51来源: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文字:胡雨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其保护与开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为例,分析电子商务通过文化融合、经济反哺等路径激活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实践成效,同时揭示商业化冲击、文化异化等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构成的挑战,并提出分级保护与集体参与等应对策略,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电子商务助力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及独特的文化艺术结晶,是连接传统文化与当代时代精神的重要桥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随着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自然村落正在快速走向消失,从2012年到2022年的十年间,全国自然村落数从267万个减少到233万个,平均每年减少3.4万个,每天减少93个。这些村落有的就地城镇化,有的易地搬迁,有的合村并点,其原因也较为复杂。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同时有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既是一项需要慎重考虑、系统规划、长远权衡的重大课题,也是新时代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体现。

  在此背景下,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且发展迅猛的行业,正深刻影响和重塑着农村地区的产业经济结构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开辟了一条前景广阔、充满价值潜力的发展新路径。本文深入剖析电子商务在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的成功实践与启示,旨在为后续团队创业及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传统村落概况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传统村落的概况与分布

  中国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通常具备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以及经济价值的村落。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于2012年组织开展了全国首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首次挂牌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建立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让乡村发展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全国共有8155个传统村落得到了挂牌保护。

  已挂牌的传统村落在分布上呈现一定特点。从地域分布来看,大体呈现出“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其中贵州黔东南—湘西、皖南—浙西—闽西北、晋—冀—豫以及滇西北这四个区域聚集明显。从区域历史文化来看,历史文化相对悠久的地区如山西省、安徽省,以及民族多样的地区如贵州省、云南省等,传统村落丰富且具有鲜明特征。从经济发展程度来看,在发达地区,由于保护意识相对较强,加之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的有效实施,大量传统村落得以妥善保留;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有些地理位置偏远、交通相对不便的村落由于开发少也得以保存。

在发展中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性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传统村落,一方面,既要谋求经济发展,又要保护传统村落独特的历史风貌不被破坏,文化记忆得以延续,这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时代发展必须兼顾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传统村落的振兴将为农村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乡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以及农特产品等产业链蓬勃发展,不仅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回流,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有效促进传统村落更加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目的。

电子商务助力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实践案例

电子商务进农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政策支持,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其中,农村电商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要成果,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助力。近年来,已有众多电商巨头(如京东、阿里巴巴、苏宁、拼多多等)纷纷布局农村市场,将电商服务下沉至乡村,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购物难、销售难的问题,同时极大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然而,无论是着眼短期效益还是长远规划,传统村落发展均不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应高度重视对村落的保护工作,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唯有如此,方能确保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案例

  本文以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为例,分析电子商务助力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1.连城县及其农村电商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连城县,简称“莲”,位于福建省龙岩市北部,地处武夷山脉南段东侧,地理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拥有丰富的林业和矿产资源。连城县不仅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发源地之一,更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拥有培田村、芷溪村、中南村等共1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以及18个省级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连城县电商经济发展成绩显著,主导地瓜干、白鸭、红衣花生、宣和雪薯等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并带动文旅、文创等乡村产业链延伸。根据地方政府公开报告,2022年连城县电商网络零售额达到32.68亿元,同比增长267.3%,增幅居福建全省县域第二;2023年,全县网络零售额突破40亿元,网络零售额排名全市第二,增速排名全市第三;2024年维持40亿元以上规模,第一季度带动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111.43%。截至2024年,该县电商企业数量已达3500家,网店1.3万个,从业人员达2.8万人,约占全县常住人口十分之一。

  2.连城县传统村落电商企业助力村落保护和开发的特点及贡献

  得益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有力推动,连城县的标杆电商企业纷纷聚焦于挖掘传统村落中的历史记忆、生产智慧与艺术结晶等主题的潜在核心价值,进而形成了以下三种有效的经营策略。

  (1)传承历史记忆。例如,培田村一家文旅企业巧妙地活化利用建筑遗产,通过对“进士第”等古宅建筑进行3D扫描,生成高精度的数字模型,并将数字二维码嵌入地瓜干特产包装之中。消费者只需轻松扫码,即可观赏到长达5分钟的建筑历史短片,既弘扬了历史文化,又极大地丰富了产品的文化IP,有效促进了产品的复购率提升。芷溪村一个合作社深入采访村中老人,精心录制宗祠祭祀流程的口述史,并将其制作成引人入胜的纪录片。他们将纪录片的链接植入竹艺产品的详情页中,这一举措极大地赋能了产品,带动了客单价的提升,进而实现了销售额的稳步增长。

  (2)复刻生产智慧。比如,宣和乡电商企业要求地瓜干制作厂商坚持古法工艺,并采取直播方式全过程演示地瓜干“三蒸三烤”的古法熏蒸工艺,保护和传承古法工艺的同时为商品赋予深厚的人文价值;四堡乡务阁村电商推出“古籍复刻体验套装”这一非遗体验型商品,形成了“农特销售夯实基础→文化叙事激活溢价→收益反哺遗产保护”的电商赋能路径;新泉镇电商在新泉村古法作坊(省级文保单位),突出“温泉+古村”双IP,以短视频方式展示温泉豆腐手工制作的点卤技艺,带来了非常好的宣传和经济效益。

  (3)转译艺术结晶。例如,培田村电商企业撷取了独具魅力的“双凤朝阳”窗花图案,装点于文创礼盒之上;而芷溪村的电商企业,则将宗祠中的木雕图腾细腻地复刻于竹器之上,以此彰显村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并通过TikTok等新媒体平台,将中国传统村落的艺术瑰宝展现于世界舞台。

  (4)收益和保护的可持续循环。这些根植于乡土的农村电商,有的将部分经营收益投入村落保护基金,用于宗祠的细心维护与古宅的精心修缮;有的则慧眼独具,将古宅的韵味、图腾的神韵转化为数字资产,赋予其新的生命,实现了文化保护的创新探索。同时,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将本地村民训练、培养为带货主播、手工艺师,为防止村落“文化空壳化”作出积极贡献。

经验启示

  首先,电商助力传统村落发展的关键在于精准定位与特色挖掘。连城县农村电商精准识别了地方传统农特产品的市场潜力,针对地瓜干等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全国知名度的产品实施品牌化战略,塑造了独特的产品形象,有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显著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品牌化战略成了推动传统村落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的核心驱动力。

  第二,文化融合与价值共创是增强消费者认同感的关键。连城县农村电商将农特产品的营销推广与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古法技艺、艺术结晶等巧妙结合,通过网络直播、数字化转译、外观包装等手段向消费者进行全面展示,充分体现传统村落的独特地域文化韵味,为物质产品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增强了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还加深了他们的情感联络,让连城县传统村落的独特历史文化通过搭载商品实现了广泛传播。

  第三,多方协作与资源整合是电商助力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共赢的重要途径。农村电商与当地政府、文旅机构等建立开放合作的生态系统,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保障村落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可持续性,共同形成“价值识别—价值融合—经济反哺—可持续传承”的良性发展循环。

矛盾与挑战

  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及“互联网+”政策的推动下,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推动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它通过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提高销售效率与增强品牌推广等方式,显著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然而,在保护传统村落方面,尽管有连城县等地区的成功实践,但总体来说仍面临不少矛盾与挑战,如物流和支付方式的制约。

  一是商业化与文化保护的矛盾。电子商务在传统村落群的规模化发展,可能加速传统村落的城镇化改造,如推动人员集中居住、物流基础设施扩张等。然而,若缺乏保护意识、过度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可能导致原始布局改变、古建筑损毁、文化同质化及原真性流失,从而使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资源被边缘化。

  二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随着电商行业的迅速扩张,其对能源的大量消耗、包装废弃物的产生及物流排放的增加,不仅加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可能对传统村落区域的自然系统调节能力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同时,还可能会诱发资源透支性开发,比如特殊草药、植果的过度采摘,加速生态失衡与资源枯竭。

  三是分配失衡与关系异化的挑战。电商的兴起虽带动经济发展,却也导致技能、资金、流量等资源分配不均,进而造成村民参与分化现象,尤其是老年弱势群体因难以适应而被逐渐边缘化、底层化。同时,产业转型的显著效益会让原住村民放弃手工艺等传统生计手段,诱发文化断层与社会关系异化。

  四是外来文化侵蚀本土文化的挑战。电商发展会引来外来人员进入,其商业逻辑与生活方式冲击村落价值伦理(如祭祀简化),加速文化符号同质化,削弱村落的文化主体性。

应对策略

  为有效应对上述矛盾和挑战,需要政府、电商企业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一是注重分级保护和有机融合。由地方政府划定文化保护核心区与商业适度开发区,限制开发强度。促进电商平台与传统村落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媒介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焕发文化新活力。引导村民形成文化认同,激发保护内生动力。

  二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秉承“两山”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政企携手推广绿色包装、低碳物流等措施,减轻传统村落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在确保规划合理性的前提下,科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推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完善环境追责制度,依法严惩破坏行为。

  三是注重集体参与和能力建设。探索村集体主导的合作社或股权共享模式,保障收益公平分配。开展阶梯式电商技能培训,提升村民参与能力。鼓励村民利用电商平台创业就业,增加收入来源,提高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注重内外文化的和谐共生。确立本土文化主导性,防范文化符号盗用与过度同质化;鼓励跨文化创意实践,在保护当地村落特色文化核心价值的前提下,鼓励创新表达;建立文化适应性评估机制,促进文化良性融合。

结论与展望

  电子商务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有效激活了传统村落的经济与文化价值,实现了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现实需要。然而,商业化冲击、生态压力及文化异化等挑战亟待关注和解决。未来,需加强政企协作,强化分级保护、绿色发展,建立集体参与机制,推动电商真正成为赋能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

  终审:魏文源

  监审:焦慧玲

  编校:冯莉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79号18号楼5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