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融合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质态跃迁,正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重构乡村文旅产业的价值链与创新链。现基于多维实践案例,系统探讨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文旅融合的路径,提出“科技赋能、文化活化、要素协同、绿色转型”的四维框架,并结合政策导向与地方实践,为乡村文旅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理论逻辑: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旅融合的内在统一性
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
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今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崭新形态,正引领着经济社会迈向全新的发展阶段。它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依托于颠覆性技术的重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而形成。同时,新质生产力还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关键方面。
1.绿色化本质
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理念中,生态优先被摆在了突出位置。借助数字技术对生产流程进行全方位监控与精准调控,可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循环农业则通过构建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畜禽养殖排泄物等进行资源化处理,转化为可再次利用的生产资料,既降低了农业污染,又减少了对外部资源的依赖。这种绿色化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达成了双赢的局面。
2.创新驱动性
新质生产力高度依赖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这些技术正深刻地重构着传统生产方式。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区块链技术则通过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保障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的透明与安全,从源头到终端消费者,每一个环节都可追溯,增强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突破了传统农业在生产管理与市场信任方面的路径依赖。
3.全要素生产率跃升
新质生产力通过对土地、劳动力、数据等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农业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集约化发展。在土地利用方面,借助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劳动力要素上,通过加强农业从业者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可使其适应新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在数据生产要素方面,通过对农业生产、市场销售等环节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应用,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理论基础与价值意蕴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赓续传承,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再到城乡融合的创新实践,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与崭新思路。
1.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新质生产力深深扎根于马克思“人化自然”理论的肥沃土壤,同时又在新时代语境下实现了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人化自然”理论揭示了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使自然界不断打上人类意志烙印的过程。新质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强调以技术革命作为关键抓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性运用,彰显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与积极探索。
2.生态文明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
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在乡村地区,新质生产力促使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例如,一些地区依托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等绿色产业。这些产业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将绿水青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推动乡村产业生态化,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保护了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3.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能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新质生产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借助数字技术,新质生产力正逐步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在农村地区,电商平台的兴起让农产品能够突破地域限制,直接对接城市大市场,拓宽了销售渠道;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数字服务的普及,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和教育资源。与此同时,随着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关键要素得以更顺畅地流向农村,从而促进了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这一系列变化重构了乡村经济地理格局,缩小了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向新高度。
实践逻辑:新质生产力多维赋能乡村文旅融合的实践路径
科技赋能:数字化重塑乡村文旅体验与产业升级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深度融入乡村文旅领域,全方位地重塑乡村文旅体验并推动产业升级,为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开辟出全新的广阔天地。
一是沉浸式场景开发方面。借助先进的VR/AR技术,乡村文旅产业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为游客打造出极具震撼力与吸引力的沉浸式体验。以陕西省绥德县张家镇郝家桥村5D体验馆为例,馆内通过VR/AR技术生动地复刻了当地独特的历史场景。游客戴上设备,仿佛瞬间穿越回过去,亲眼看见郝家桥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迁,亲身感受先辈们奋斗的艰辛与辉煌,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游客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感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那坡县,“三月三”线上体验活动利用虚拟技术将传统民俗活动搬到线上,使得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客,也能通过手机或电脑参与其中,与当地民众一同欢庆节日,感受那坡县独特的民俗风情,极大地拓展了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
二是智慧化服务升级方面。大数据分析技术在乡村文旅产业中的应用,为提升游客服务质量与体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以百色市为例,当地基于AI技术对游客的浏览记录、消费行为、评价反馈等多维度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精准把握游客偏好,在此基础上,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线路定制服务。对于喜爱自然风光的游客,推荐以山水景观为主的旅游路线;对于对红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则精心规划包含百色起义纪念馆等红色景点的线路。这种个性化推荐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还大大提升了旅游服务的效率,让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满意的旅游体验。
三是低碳技术应用方面。随着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低碳技术在乡村文旅产业中的应用成为新趋势。在天津市蓟州区,清洁能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民宿采用太阳能板提供电力、地源热泵调节室温,既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又减少了碳排放。同时,当地还开发了生态研学路线,带领游客走进自然,了解生态系统的奥秘,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游客倡导“消费即环保”的理念。游客在享受乡村美景与宁静的同时,也能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实现乡村文旅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
文化活化:乡村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文化活化作为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正引领着乡村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生机。
一是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开辟了全新的维度。各地积极建立文化大数据平台,将剪纸、漆器、刺绣等众多珍贵的非遗技艺纳入其中,通过高清摄影、3D建模、视频记录等手段,对非遗的制作流程、艺术特色、历史渊源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数字化存档,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例如,山东省沂南县在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基础上,巧妙地将红色文化与温泉资源深度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研学康养产品。通过数字化宣传推广,沂南县年接待游客量超过200万人次,不仅让游客亲身体验到红色文化的魅力与温泉康养的舒适,还带动了当地农特产品销售额增长30%,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广西百色市依托51个A级旅游景区与丰富的非遗资源,全力打造“红城福地”品牌。利用无人机编队表演,生动展现当地壮乡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举办虚拟民俗活动,让游客跨越时空界限,深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韵味。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并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二是IP孵化与传播方面。通过IP孵化与传播,提炼乡村文化符号并进行IP孵化,已成为乡村文化活化与传播的重要手段。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的“村超”为例,它以乡村足球为核心,融入当地民族文化、美食文化等特色元素,迅速成为现象级IP,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赛、体验。比赛期间,现场热闹非凡,不仅有精彩激烈的足球赛事,还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琳琅满目的特色美食,充分展示了乡村的独特魅力。重庆市荆竹村则以“乡愁”为主题构建文旅综合体,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田园风光等文化元素,打造出集民宿、农事体验、民俗展示、特色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形成“旅游+N”的融合发展模式,既传承和弘扬了乡村文化,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要素协同:城乡资源整合与人才培育
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要素协同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创新人才引育模式以及激活资本与劳动力要素,为城乡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一是跨部门协作机制方面。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是释放城乡发展潜力的重要举措。以百色市为例,当地积极推动农业、文旅、科技等多部门紧密合作,精心打造“文旅研学”项目。文旅部门充分挖掘百色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百色起义纪念馆、粤东会馆等,这些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的场所成为研学的重要阵地;农业部门整合周边的生态农业资源,像田阳的芒果种植园、凌云的茶园等,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既能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又能深入了解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科技部门为整个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发线上研学课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和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了多部门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
二是人才引育创新方面。培育一支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队伍是推动城乡发展的核心动力。以河南省修武县大南坡村为例,大南坡村在人才引育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引入社区营造专家。这些专家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深入挖掘大南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规划设计出极具特色的乡村建筑和公共空间,为村庄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同时,大南坡村引入数字运营团队,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数字技术,对本村的文旅项目进行宣传推广,开发线上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此外,当地还注重培育本土“土专家”和“新乡贤”,他们熟悉本地情况,在农业生产、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与外来的科技人才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构成了一支强大的复合团队,为大南坡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是资本与劳动力激活方面。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为例,其通过“国企+强村公司+农户”的创新模式,成功激活了资本与劳动力要素。国有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资源优势,为乡村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和政策支持;强村公司作为连接市场与乡村的桥梁,负责项目的具体运营和管理,整合乡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农户以土地、劳动力入股的方式参与其中,不仅获得了土地流转收益和劳动报酬,还能分享项目的经营红利。在余杭区的某乡村旅游项目中,国企投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强村公司负责策划旅游活动、管理民宿等,农户则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或参与旅游服务工作,三方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
绿色转型: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而绿色转型作为乡村文旅融合的关键路径,旨在达成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是生态技术应用方面。生态技术在乡村文旅中的广泛应用是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以陕西郝家桥村为例,该村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太阳能路灯。太阳能路灯利用太阳能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白天储存能量,夜晚自动亮起,无需铺设复杂的电线,不仅节省了电力资源,还减少了因发电产生的碳排放。同时,郝家桥村引入生态厕所,采用微生物处理技术,将粪便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转化为有机肥料。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传统厕所的异味和污染问题,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些低碳设施的运用,不仅降低了文旅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为游客营造了更加绿色、舒适的旅游环境,吸引了更多注重环保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在推动乡村文旅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是可持续旅游模式方面。开发可持续旅游模式是乡村文旅融合绿色转型的核心内容。以广西龙胜县为例,其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稻田骑行、森林康养等低干扰旅游项目。游客在稻田骑行过程中,穿梭于金黄的稻田间,既能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又不会对稻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同时,当地还依托茂密的森林资源,开展森林康养项目,游客可以在森林中漫步、呼吸清新空气、享受森林浴,放松身心。这些低干扰项目的开发,巧妙地实现了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平衡,让游客在体验乡村文旅魅力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这种可持续旅游模式不仅为龙胜县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提升了当地的生态价值,促进了乡村文旅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赋能、文化活化、要素协同、绿色转型四大路径,推动乡村文旅从单一观光向“体验+产业+生态”多元价值体系转型。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如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深化技术应用(如生成式AI创意设计),并构建城乡协同的创新生态,以实现乡村文旅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李晓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