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文化礼堂筑梦乡村振兴路

时间:2025-09-12 15:37:08来源: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 文字:任宇辰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礼堂作为当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正经历着“文化容器”向“精神家园”的转变。例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积极建设当地的文化礼堂,以骆家舍村为代表,文化礼堂成为村民娱乐与生活的重要场所、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平台。但乡村文化礼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功能单一、村民文化生活参与度低等问题。现从功能拓展、村民参与及文化传承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拓展乡村文化礼堂功能,打造集多元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目前,我国乡村发展的模式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更加注重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和谐。在这一背景下,乡村文化礼堂作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其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效和村民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乡村文化礼堂不仅是当地传统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村民文化活动、精神交流的重要场所,对于增强当地乡村凝聚力、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少乡村文化礼堂在实际运营中暴露出功能单一、村民参与度低、缺少文化内涵和缺乏吸引力等问题,这不仅造成了乡村文化资源的浪费,也限制了乡村文化礼堂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如何将乡村文化礼堂从简单的“文化容器”转变为村民心灵的“精神家园”,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乡村文化礼堂:从“文化容器”到“精神家园”的理论阐释

“文化容器”的由来、内涵与局限

  “文化容器”理念可追溯至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哲学论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以器物与空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有形之体”与“无形之用”的共生逻辑,即器物的实用价值源于内部空间,建筑功能依赖于空间结构。现代建筑理论将其发展为“建筑是文化的容器”命题,强调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其空间形态、功能布局与象征意义深刻反映并塑造特定文化。

  在乡村文化礼堂领域,“文化容器”概念凸显了其功能定位的单一性。首先,此类礼堂被视为文化展示与活动举办的物理空间,核心功能局限于提供场地、设备等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村民多样化文化需求。一是从文化展示维度看,“文化容器”视角下的乡村文化礼堂侧重静态呈现,如展示乡村历史文物、传统手工艺品等。这些内容虽然具有文化价值,但因缺乏生动性与互动性,难以激发村民参与热情,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能力也较弱。二是乡村文化礼堂还承担着举办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等活动的任务。然而,这些活动多由村民委员会主导,村民自主策划程度低。并且活动存在内容单一、形式传统,难以契合不同年龄段、文化背景下村民的需求等问题。其次,“文化容器”视角下的乡村文化礼堂存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服务”的问题:“硬件建设”方面,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如建设舞台、配备音响设备、打造展览场馆等;“软件服务”方面,如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指导以及文化人才培养等,却相对滞后。这导致礼堂虽有良好硬件设施,却因缺乏专业人才,难以充分发挥文化功能。

“精神家园”的内涵与价值

  相较于“文化容器”,“精神家园”概念赋予乡村文化礼堂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它强调乡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文化传承、村民精神寄托、乡村凝聚力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是乡村文化振兴和村民精神生活丰富化的关键载体。

  一是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展览、讲座等形式,让村民深入了解乡村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传统技艺。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乡村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二是在精神寄托方面,城镇化快速发展使乡村面临诸多变化,乡村文化礼堂可以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精神生活。同时,乡村文化礼堂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咨询等服务,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其精神压力,提升其生活质量。

  三是就增强乡村凝聚力而言,乡村文化礼堂是乡村社会的重要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吸引村民广泛参与,增进村民间的互动与交流,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乡村文化礼堂从“文化容器”向“精神家园”的转变,是乡村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摆脱单一功能定位,注重文化传承、精神寄托与社会凝聚等多方面价值的实现,乡村文化礼堂才能真正成为村民精神生活的温馨港湾。

从“文化容器”到“精神家园”的转变路径

功能拓展

  功能拓展是乡村文化礼堂实现转变的关键。依据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乡村文化礼堂需突破“建筑—活动”二元模式,构建“服务—需求”动态匹配机制。一是要丰富文化活动类型,除传统节日庆典、文艺演出外,可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历史文化讲座,提升村民文化素养;组织手工艺制作、农业技术等技能培训,提升村民就业与创业能力。通过在乡村文化礼堂举办多样化的活动,满足村民不同的文化需求。二是拓展文化服务功能,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开发特色文化产品与文化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融合。例如,以乡村传统手工艺为依托,开发相关文创产品,结合乡村自然风光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既能传承文化,又能创造经济价值,让乡村文化礼堂成为乡村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纽带。

村民参与

  村民参与是乡村文化礼堂转变的重要保障。乡村文化礼堂以服务村民为初衷,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举办宣传活动、发放资料、开展文化培训等方式,向村民普及乡村文化礼堂功能与作用,让村民认识到这是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根据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应建立健全村民参与机制,保障其参与权利。成立村民文化理事会、文化志愿者队伍,让村民参与礼堂管理与运营。广泛收集村民意见和建议,依据其需求策划、组织文化活动,提高活动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鼓励村民自主策划和组织活动,发挥主体作用,邀请村民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自主举办小型文艺演出、民俗文化展示等活动,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礼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乡村文化礼堂转变的动力源泉。一是应深入挖掘并传承本地文化资源,同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将精华元素与现代文化融合,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与活动。例如,对传统民间舞蹈、戏曲进行改编创新,使其符合现代观众审美。二是积极整合多元资源,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让村民接触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与理念,从而拓宽文化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三是注重文化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举办文化培训、开展文化交流等方式,培育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文化人才,为乡村文化礼堂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骆家舍村文化礼堂建设现状

骆家舍村基本情况

  骆家舍村位于杭州市戴村镇,是杭州萧山区海拔最高的行政村,相传因唐代骆宾王隐居于此,并在此搭建草舍,与村民共同生活,村民们为了纪念他,将此地命名为骆家舍。骆家舍村漫山竹林、有山涧瀑布、火山石密布,景色宜人,其村落布局严谨,街道纵横交错,传统民居错落有致,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在民俗文化方面,骆家舍村的文化礼堂内设有宾王馆,展示了与唐代诗人骆宾王相关的历史文化,同时村内有文昌阁、岩将庙、紫云仙院等历史古迹。在经济发展方面,骆家舍村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良好的经济状况也为乡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化礼堂建设历程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骆家舍村积极响应号召,大力推进乡村文化礼堂建设。乡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精心规划和逐步实施。从项目立项、选址规划,到设计施工、设施配备,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村“两委”和村民们的辛勤付出与智慧结晶。

文化礼堂布局特色与历史展陈

  骆家舍村文化礼堂以白墙黛瓦的水乡建筑风貌屹立于青山环抱间,飞檐翘角与层峦叠嶂相映成趣,既保留了江南传统建筑的典雅韵味,又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成为一处极具辨识度的文化地标。礼堂内部空间的布局精巧而合理,前厅作为多功能活动区,可容纳百人开展民俗表演、节庆活动;中庭天井引入自然光,营造出通透敞亮的氛围;后厅则划分出多个主题区域,满足村民与游客多元文化需求。

  礼堂三楼的骆宾王纪念堂尤为引人注目,古色古香的展陈空间内,陈列着骆宾王生平事迹、通过现代科技复原后的诗文手稿及相关研究文献,生动展现这位“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成就与精神品格。此外,二楼的文化展陈区更是亮点纷呈,既有展示萧然大地农耕文明的犁耙、蓑衣等老物件,重现传统农事场景;也有陈列非遗手工艺品的专区,竹编、木雕等精美展品诉说着匠人的精湛技艺,也让乡村文化礼堂成为乡村文化传承、发扬与创新的活力平台。

骆家舍村文化礼堂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功能拓展:从单一文化活动到多元服务供给

  骆家舍村文化礼堂顺应时代与乡村发展需求,实现了从单一文化活动举办地到多元服务综合平台的转变。

  文化活动是乡村文化礼堂的“传统强项”。乡村文化礼堂内开展的文艺演出精彩纷呈,村民自发组织舞蹈队、戏曲班等在乡村文化礼堂的舞台上各展才艺,为村民和游客带来了精彩的视听盛宴。传统节日庆典更是热闹非凡,春节舞龙舞狮、元宵节灯谜晚会、中秋节赏月活动等,不仅增添了节日氛围,更传承了传统文化。在便民服务方面,乡村文化礼堂成为村民生活的“贴心助手”。礼堂内设便民服务点,提供水电费代缴、快递代收代发、证件办理咨询等服务,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解决生活琐事。同时,乡村文化礼堂与当地医疗机构合作,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为村民健康筑牢防线。此外,技能培训是乡村文化礼堂助力村民发展的“新引擎”。针对村民的不同需求,开设农业技术、手工艺制作、电商运营等课程。邀请专业技术专家授课,村民们学习实用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收入来源。例如,电商运营培训让部分村民掌握了线上销售技巧,将自家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多元服务的供给,使骆家舍村文化礼堂成为乡村生活的核心枢纽。村民生活丰富多彩,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乡村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为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村民参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共建

  骆家舍村文化礼堂建设发展过程中,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参与机制,充分激发村民的积极性,推动村民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共建的转变。成立村民理事会是推动村民主动参与的关键举措。村民理事会由村民代表组成,负责乡村文化礼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成员积极投身各项事务,广泛听取村民意见,让村民成为乡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决策者。在功能布局和活动安排上,村民理事会依据村民需求调整完善,确保乡村文化礼堂更贴合实际。例如,根据村民对农业技术的关注,增加了相关培训课程和讲座。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吸引村民深度参与。积极招募志愿者,鼓励村民发挥兴趣特长参与乡村文化礼堂活动和管理维护。村民将传统技艺、民间故事等带入乡村文化礼堂,通过展览、表演等形式展示传播。如刺绣、木雕等传统技艺在乡村文化礼堂得到展示,吸引众多村民和游客学习观赏。

文化传承:从静态展示到动态活化

  骆家舍村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文化礼堂通过深入挖掘和活化利用文化资源,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传统技艺传承上,乡村文化礼堂邀请民间艺人授课,开设刺绣、木雕、竹编等培训班,学员们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传统技艺。同时,通过展示和销售学员作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赋予传统技艺新的商业价值。例如,木雕作品在乡村文化礼堂展示后,受到游客青睐,为创作者带来收入,也激励更多人学习传承。此外,乡村文化礼堂组织人员收集、整理、创作民间故事,通过故事会、编写故事集等形式传播。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故事制作成动画、短视频在电子屏幕播放,吸引更多人关注。通过动态活化利用文化资源,骆家舍村保护了乡村文化独特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带动了餐饮、住宿以及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同时,乡村文化的传播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萧山区戴村镇骆家舍村的乡村文化礼堂通过功能拓展,从单一的文化活动场所转变为集文化展示、教育培训、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有效满足了村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同时,村民的广泛参与不仅激发了乡村文化礼堂的活力,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此外,通过深入挖掘和展示本地文化资源,乡村文化礼堂成为乡村文化的精神家园,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未来,应继续深化乡村文化礼堂建设,推动其功能不断完善,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文化支撑。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董卫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