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育才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2010年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到2019年实现精准扶贫,高校全程参与,高职院校定点帮扶目标从区域性扩展至全国性。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帮扶长效机制的构建,必须紧密围绕乡村振兴的实际要求,确保帮扶工作深入基层,避免浮于表面。高职院校基本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再到“献血”的转变,而在乡村振兴阶段,则进一步形成了针对帮扶长效机制的下沉要求,以“机制构建”为核心,即建立以乡村振兴为导向、多方共同参与“输血”、多维解决“造血”、协同推进“献血”的高职院校帮扶机制。
精准“输血”:资源下沉的三维实施路径与实践
消费帮扶是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和打通农(副)产品内循环的重要工作。在坚持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新发展格局下,高职院校通过消费帮扶针对性地对帮扶地区“持续输血”。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电商专业以实习推广直播带货平台,与本土农村市场精准对接,鼓励学校师生购买农产品,从而使高职院校消费帮扶“输血”不断“下沉”,即在生鲜产品生产端“最初一公里”带给帮扶地区思路、销路及模式,助力重塑生鲜产品价值供应链。
“种植—消费”双轮驱动平台
打造高职院校种植平台,能够有效应对帮扶地区常见的实际问题,如农副产品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种植户缺乏科学的指导、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全面、盲目跟风种植等。若市场上同类产品饱和,很容易导致生鲜产品滞销及“谷贱伤农”。针对单个高职院校消费帮扶线上技术不过关问题,搭建线上直播带货平台: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通过直播平台分析市场数据,指导帮扶地区调整枇杷种植品种,在新桥枇杷节中实现GMV(商品交易总额)35 440元、ROI(投资回报率)2.3,印证了“数据指导种植”的有效性。通过销售数据精准分析市场供需,如识别果蔬品种缺口,打通全国线上线下渠道;如建立区域农产品互通机制;建立种植技术指导体系:组织高职院校专家团队提供种植培训,制定标准化种植流程,避免盲目跟风。通过高职院校线上直播带货平台,对商品销售数据进行精准判别,并通过全国各地搭建的线上线下平台互通有无,可以分析了解市场对果蔬品种的供需信息,加速国内经济循环流动,解决帮扶地区实际经济增收问题。针对线下产销对接帮扶地区经济增收问题,学校师生凭借自己的消费能力,解决帮扶地区物质充裕的目标。高职院校帮扶机制的日渐成熟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党建引领的政策“输血”绿道
“输血”绿道,尤其是从政策层面大力支持高职院校与帮扶地区的对接。高职院校帮扶人员对政策的精准解读与有效把握,引导帮扶地区人民顺势而为,从“输血”层面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高职院校“输血”是新时代对“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特殊、创新、有效运用。党建引领要重视每个人的现实需求、幸福诉求,回应民声、安定民心、改善民生。眉山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党建结对共建凝聚帮扶合力,是“先富”带“后富”的一种特殊形式用运。高职院校凭借其教育和社会优势,精准对接全国各地人民对知识、文化、技术、科学、资源的具体需求,注重系统帮扶的实际效果。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展开帮扶工作,充分挖掘对口帮扶地区的资源优势,实现互补共赢,联合地方政府、企业成立党建联盟,统筹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下沉,实现帮扶政策与地方需求的精准对接。例如,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轮驻村帮扶工作队在大桥村开展帮扶工作。大桥村冷链物流中心二期建成投用,为村集体经济带来9.6万元仓储出租收入。
多方资源流动的消费帮扶生态
高职院校帮扶是一种双赢乃至多赢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形式,消费机制逐渐实现了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形式,以“输血”形式助力帮扶地区到以推动当地“造血”的形式支持鼓励帮扶地区实现发展,从高职院校结对帮扶到高职院校一对多互帮互助开创了帮扶地区大发展、大蜕变、大振兴的格局。消费机制的构建让高职院校占据了战略制高点,以助力乡村振兴为核心,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校友力量、师生力量汇入乡村振兴的“大格局”。高职院校通过签约订单、开设固定点菜品专区、开展农产品展销点等活动,积极探索高职院校食堂集中采购农产品的长效机制。推进组团式福利采购行动,各高职院校以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假日为契机,通过“助力乡村振兴卡”“爱心大礼包”“助农福袋”等活动,关心关爱教职员工、助力农产品推广销售,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福利采购机制。例如,2024年,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新葱全媒体直播电商产业学院的同学们组成的直播团队,从学校的直播实训间转场至田间和工厂“一线”,其中,新桥枇杷节的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造了GMV35 440元,ROI2.3 的佳绩,形成“直播销售+福利采购”双轮驱动,在提升学生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为兴农助农贡献了力量。同时,同学们讲述帮扶地区丰富多彩的帮扶故事,打造积极正能量的营销氛围,助力优质农产品直播带货,起到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吸引各方资源宣传及参与高职院校帮扶建设。
深度“造血”:产业升级与能力培育的三维实践
农业产业品牌化建设与深加工“造血”
为使帮扶农产业在项目层面上下贯通,确保帮扶工作一抓到底,需推进农产业建设的资源下沉、力量下沉、服务下沉、工作下沉。通过产业发展,促成政府、高职院校与帮扶地区三方的紧密合作,实现多维“造血”。具体体现在:助力帮扶地区走上品牌化和深加工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增加帮扶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同时,助力建立现代化工厂,力求在环保和深度开发方面做到极致,以便依托高职院校的科学研发力量延长产业链。推动“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建设:依托高职院校科研力量,帮助帮扶地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工厂,如枇杷制成罐头、果干,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统一包装设计、质量标准,通过“地理标志+电商平台”,推广注册“新桥枇杷”商标并上线京东、拼多多,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帮扶育人”的人才造血工程
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紧密融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标准,将定点帮扶与国情民情教育有机结合,针对教育帮扶供需错位较大的问题,打通各项培训渠道,使帮扶地区的基层干部和教师都能进入高职院校接受培训与教育,拓宽帮扶育人的各种渠道。实施“基层干部赋能计划”,每年邀请帮扶地村干部、教师到高职院校参加电商运营培训,开展“乡村振兴研学项目”。组织高职院校学生赴帮扶地调研,将专业实践与帮扶结合(如电商专业学生设计农产品网店,设计专业学生优化包装)。受训村干部返乡后可推动实施“村播”计划,以实现直播带货月销售额的增加。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升级
高职院校帮扶地区的资源禀赋普遍较差,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因此,高职院校帮扶发展高端产业并不现实,而应发挥其科技优势,助力帮扶地区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最重要的是,政府及高职院校需拨付专项科技助农经费,专注于帮扶地区的乡村振兴项目。同时,应结合各帮扶地区的实际需求,确保帮扶科研项目落地生根。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原则,高职院校在科技“造血”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坚持农产业增产增收与帮扶地区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设立科技助农专项基金,政府与高职院校共同拨款,支持帮扶地开展品种改良、种植技术升级。搭建“校企农”技术转化平台:引导企业将适合帮扶地的技术落地。通过培育抗病虫害的枇杷品种,提升枇杷亩产量,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直接体现科技“造血”效果。
协同“献血”:产业链辐射与长效模式的构建
整体协同推进“献血”工作,着力解决农产品同质化问题,注重第一产业链的拓展与衍生。通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双轮驱动,借助直播形式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展现全社会“产业兴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思路。着眼乡村振兴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同步打造生鲜冷链流体体系中长期发展格局,激发发展动力。前瞻性地做好乡村“产业—生态”协同振兴的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机制保障等顶层规划。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直播带货的优势,提出优化供需平衡和匹配的参考建议,融合平台与高职院校的真实助农故事,将直播带货打造成为一个有情怀、有温度、有活力的产业帮扶平台。“献血”阶段强调产业链辐射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如同血液流动滋养周边产业。总结高职院校帮扶经验,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乡村振兴模式,打出消费帮扶、教育帮扶、产业帮扶的“组合拳”,对帮扶地区的产业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打造产业示范园,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构建集农产品采摘、加工、仓储、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全链长效帮扶产业。
科技驱动的产业链衍生
抓好产业兴旺这个重要抓手,农民的幸福生活才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美丽乡村。因此,乡村振兴需要依靠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发展“农业+科技”融合产业:在帮扶地引入农业AI监测系统,延伸出“智慧农业服务”产业链。打造“冷链物流+电商”生态:建设生鲜冷链仓储中心,联合物流公司开通“田间—餐桌”直达专线,降低农业产品的物流损耗率。
可复制的长效帮扶机制
高职院校需深入分析帮扶地区的供需平衡需求,精准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要求,全面审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形势,全方位掌握乡村地区的建设需求。以帮扶地区的振兴需要求着眼点、发力点、落脚点,高职院校帮扶应通过对帮扶地区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量化目标,深入了解帮扶需求,从而精准匹配帮扶资源。同时,需对帮扶地区需求的实现情况进行实时反馈,密切关注帮扶地区的需求是否得到有效满足,以及民生状况是否得到显著改善。高职院校通过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进行产业化建设,不仅可助推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还能因地制宜培育出众多特色产业,使高职院校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生力军,增强高职院校“献血”的长效性。建立“需求—反馈”动态调整机制:每季度调研帮扶地需求,及时调整帮扶项目。形成“经验固化—模式输出”体系: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帮扶并非“一锤子买卖”,优秀的经验和做法应作为政策固化的常态性实践。为此,可总结帮扶经验,并编制《乡村振兴帮扶操作手册》,确保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高职院校的帮扶团队提供详细的工作指导,为构建可复制的长效帮扶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李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