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教学改革视域下农村小学公费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养成

时间:2024-11-26 13:27:33来源: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字:任 丹

  摘要: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农村小学公费定向师范生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人才来源,培养一批“心系乡村、扎根乡土、育才兴教”的师范生尤为重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定向师范生存在乡土情怀淡漠、深入农村地区从教工作意愿不强等问题。因此,提升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乡土情怀迫在眉睫,在思政课教学改革视域下,可从课程体系、师资培养、实践机会等多个维度入手,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提升公费定向师范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于2020年发布,对推动思政课进入高质量发展做了重要部署。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农村小学公费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培育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多种方式,以湖南某师范专科学校的农村小学公费定向师范生为蓝本。在问卷星上收回有效问卷共有160份。了解到乡土情怀对公费定向师范生扎根家乡的影响现状,160份有效问卷中反映出如下问题。

部分学生对乡土情怀的内涵了解欠缺

  针对乡土情怀的个人理解,选项A“对家乡人、文化、传统和历史的认同感和情感连接”获得了最高比例,达到了72.5%;其次是选项B“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占比为17.5%;最后是选项C“对乡村社区发展和进步的关心与回馈”占比为10%。可以看出,大多数受访者对乡土情怀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对家乡人、文化、传统和历史的认同和情感连接上。而乡土情怀则是一种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它包含了对故乡土地的热爱与眷恋、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对乡亲邻里的情感与责任等多个方面的内涵(见图1)。

图 1“您对乡土情怀的理解是什么?”数据

部分学生对乡土情怀的认同感淡漠

  提及“您认为自己是否具有乡土情怀”的问题,有8.13%的人表示自己有很强的乡土情怀;16.88%的人有一定程度的乡土情怀;49.38%的人不太有乡土情怀;25.63%的人完全没有乡土情怀。综合来看,多数受访者对乡土情怀的认同程度偏低,只有少部分受访者具有较强的乡土情怀。乡村情怀的认同程度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是否愿意在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乡土情怀的理解和认同(见图2)。

图 2“您认为自己是否具有乡土情怀?”数据

部分学生对深入农村地区从教工作意愿不强

  根据对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愿望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不太愿意在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占比为51.88%;其次是一般愿意的受访者,占比为25.63%;相对较少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愿意,占比为15.63%;非常愿意的占比仅为6.88%。这表明在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吸引力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善,同时加强学生乡土情怀的培育(见图3)。

图 3“您是否愿意将来在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数据

部分学生潜移默化拥有乡土情怀的途径单一

  根据数据表格显示,拥有乡土情怀的主要原因中,个人成长背景占比最高,达到71.25%;家庭和社区的影响占比为13.75%;对乡村文化和传统的热爱占比为11.25%;而学校思政课教育和培养的占比最低,仅为3.75%。由此可见,个人成长背景被认为是拥有乡土情怀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家庭和社区的影响,而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发挥的作用却微乎其微。因此,必须“三力合一”共同育人,助力定向师范生与委培地教育事业共生发展(见图4)。

图 4“您认为拥有乡土情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数据

学校在培育学生乡土情怀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

  根据“您所在的师范院校在培养乡土情怀方面做得如何”问题的数据分析显示,超过68%的受访者认为他们所在的院校在培养乡土情怀方面做得不太好,很少有相关课程和活动。相对而言,只有8.75%的受访者认为所在院校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有很多相关课程和活动。因此,大部分受访者对于所在的院校在培养乡土情怀方面的表现持负面评价(见图5)。

  图 5“您认为您所在的师范院校在培养乡土情怀方面做得如何?”数据

  根据“您在思政课程中接触到关于乡土情怀的内容频率如何”问题的数据分析显示,在思政课程中关于乡土情怀的内容接触频率较低,有75.63%的人表示很少接触到关于乡土情怀的内容;仅有8.13%的人经常接触到;15%的人有时接触到;从未接触到的人占比仅为1.25%。这表明在思政课程中,乡土情怀的内容还有待加强(见图6)。

  图 6“您在思政课程中接触到关于乡土情怀的内容频率如何?”数据

  从这两个问题的数据分析情况来看,第一方面是学校未设置乡土情怀的相关专业和实践课程;另一方面则是学习思政课程中也鲜少有融入乡土情怀的相关内容。足以见得,学校对于培育学生乡土情怀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

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在培育学生乡土情怀方面的

影响程度不同


图 7“您认为拥有乡土情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数据

  根据“您认为拥有乡土情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数据表格显示,拥有乡土情怀的主要原因中,个人成长背景占比最高,达到71.25%;家庭和社区的影响占比为13.75%;对乡村文化和传统的热爱占比为11.25%;而学校思政课教育和培养的占比最低,仅为3.75%。由此可见,个人成长背景是被认为是拥有乡土情怀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家庭和社区的影响,学校在乡土情怀培育中发挥的影响不足,说明学校在乡土情怀教育方面的投入和效果有限(见图7)。

农村小学公费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培育现状的原因剖析

学校方面

  关于乡土情怀的课程设置不足。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未能充分重视乡土情怀教育,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目标的侧重不同。在当前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学术成绩和标准化测试往往被置于优先位置,导致学校在课程设计时更倾向于满足这些显性指标,而忽视了乡土情怀等隐性素质的培养。第二,现有的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更侧重学业成绩和城市就业机会,而忽视了乡土情怀和农村教育的重要性。第三,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学校在资源分配时,可能更倾向于投资于科技、外语、技能等看似更具竞争力的领域,而对于乡土情怀这类“软实力”的培养则投入不足。第四,缺乏有效的课程设置模式建设。即使有意向开展乡土情怀教育,学校也可能因为缺乏成熟的课程模式和教学资源,而难以有效实施。

  乡土情怀的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可能源于以下原因:第一,实践资源的稀缺。学校可能因为地理位置、资金限制或社会合作网络的不完善,难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乡土文化实践机会。第二,外出实践安全顾虑。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学校可能较多限制学生参与一些户外或社区实践活动,这限制了学生亲身体验乡土情怀的机会。第三,教学评价体系的制约所导致。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可能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业表现和成绩,而对于实践教学的效果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家庭及社会方面

  家庭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第一个社会化场所,对乡土情怀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个体的价值观和认同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家庭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这可能导致家庭成员与乡土文化的联系减弱,从而影响乡土情怀的培养;加之,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家庭教育往往被忽视,家长可能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乡土情怀的培养;再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资源和机会更多地集中在城市,这可能导致社会对农村教育和乡土情怀的价值认识不足。

学生方面

  针对学生对乡土情怀的内涵了解欠缺、认同感淡漠以及深入农村地区从教工作意愿不强等方面的问题,从学生自身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方面导致。

  学生个人经历和体验有限。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能更多地接触到与城市生活和现代化相关的信息,而对于乡土文化和情怀的信息则相对较少,正是这种信息接收的偏差影响了他们对乡土情怀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就当前教育体系来说,乡土情怀教育也不是核心课程的一部分,再加上每个人兴趣和教育背景的局限性,未能使学生充分接触到关于乡土情怀的教育内容,以及每个人经历和体验的有限性,未能充分体验和感受到乡土情怀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体验感的缺失使得他们难以形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情感链接,导致学生缺乏对其重要性的认知。

思政课教学改革视域下农村小学公费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养成策略构建

深化课程建设,培育乡土情怀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应将乡土情怀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的核心位置。首先,学校应开发和完善乡土情怀相关课程,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深刻理解乡土情怀的内涵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其次,应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在乡土情怀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此外,学校应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与社区、文化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乡土的认同和情感。通过这些措施,学校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人才。

营造文化氛围,共筑乡土情怀

  家庭和社会是培养学生乡土情怀的重要力量。家庭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如讲述家乡故事、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等,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情感。社会则应通过媒体宣传、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农村教育和乡土情怀的社会认可度,营造尊重和珍视乡土文化的良好氛围。同时,政府和社会机构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吸引和留住愿意投身农村教育的人才。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乡土情怀养成的良好环境。

主动学习实践,树立职业理想

  学生自身是乡土情怀养成的主体。首先,学生应主动学习乡土文化,通过阅读、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增强对乡土的认同感。其次,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如志愿服务、社区参与等,通过实际行动服务家乡,体验乡土情怀的价值。此外,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认识到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将个人发展与家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自我教育和实践,学生可以逐步培养和深化乡土情怀,为将来投身乡村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3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课教学改革视域下农村小学公费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养成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NYZJG202304)。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

  监审:王文娟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