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意识 助力宁夏乡村振兴
摘要:文章通过聚焦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下文简称“宁夏”)当前落实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宁夏乡村扎根,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与各民族和谐共荣,为宁夏乡村民族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宁夏作为多民族地区,乡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宁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凝聚各族群众力量,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推动宁夏地区整体发展,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
国家层面
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团结与乡村发展,在政策制定与资源分配上给予大力支持。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面,积极鼓励宁夏乡村开展示范创建活动,通过树立典型,营造良好氛围,激发乡村地区各族群众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积极性。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从资金、项目到政策,多方面向宁夏乡村倾斜,致力于补齐乡村发展短板,促进共同富裕;加强宁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各民族共同发展铸牢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交流,保护和扶持宁夏乡村的非遗项目,增强各民族文化认同与自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滋养。
宁夏层面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宁夏积极推进五大行动,如通过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以文化振兴构筑乡村精神家园等制定相关条例,为乡村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于乡村工作的各个方面;实施“五个强化”,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将意识教育融入乡村社会的各个领域;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借助完善的机制促进志愿服务融入乡村振兴,凝聚各方力量助力乡村发展,增进民族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举措从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推动宁夏乡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路上不断前进。
宁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情况
生态与高质量发展方面
宁夏肩负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光荣使命,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构建经济政策体系,规划落实主线要求,审核、评估、调整机制,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导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据宁夏乡村的资源禀赋和民族特色,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各族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确保各民族在经济发展中共同受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促进各族群众互学互鉴,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的有机统一。
宣传教育方面
宁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持续实施党员干部培元固本、青少年夯基育苗、各族群众凝心聚魂、社科理论正本清源“四项工程”。尤其注重加强乡村偏远地区的宣传教育,如中宁县鸣沙镇长鸣村,坚持党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实施“4355工作法”。打造德孝广场、彰孝亭、石榴子公园和民俗文化团结墙等宣传阵地,开展“感恩奋进跟党走 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文艺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感化和引领群众,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些举措,打造宣传教育阵地,推动宣传教育常态化,促进各族群众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让“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深扎根于各族群众心中。
经济发展方面
宁夏乡村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一些乡村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与加工产业,各族村民共同参与生产经营,在产业发展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例如,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在用工旺季,每天约有3 000名村民在基地务工;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约2 000家农户、20 000亩(约133.33平方千米)枸杞的销售。这种经济合作模式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进一步强化了民族间的团结与信任。部分乡村地区积极探索旅游业发展,如吴忠市利通区牛家坊村,通过“党支部+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吸引众多企业入驻。在第四届吴忠市早茶美食文化节活动期间,累计吸引游客52.8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达1.18亿元。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乡村振兴方面
宁夏制定出台《关于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方案》,明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方向。实施“抓牢工作主线强共同体建设,抓实主线工作强共同体意识”工程,围绕主线实施“凝心铸魂”“共同富裕”“互嵌发展”“文化赋能”“乡村治理”五大行动。加强部门协同,打破部门壁垒,统筹各类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强化资金保障,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制定出台乡村振兴各项政策举措时,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首要考虑,推动乡村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宁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
宣传层面
当前宁夏乡村的宣传教育方式仍较为传统,主要以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张贴标语等形式为主。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这些方式对群众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宣传资料可能被村民随手放置,讲座参与度不高,难以真正激发群众兴趣,导致宣传效果不佳。虽然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但宁夏乡村在宣传教育中对新媒体的运用不够充分。一些乡村的官方宣传账号更新不及时,内容缺乏创意,无法吸引群众关注和互动。部分乡村干部对新媒体的使用和管理能力不足,限制了新媒体在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发挥,使得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受限。
群体层面
对于乡村中的外出务工人员、流动人口等群体,宣传教育存在未能覆盖的问题。这些人群长期不在乡村本地,难以参与乡村组织的宣传教育活动,且缺乏专门针对他们的线上宣传教育渠道和方式,导致他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容易肤浅甚至有偏差。在乡村学校中,虽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已纳入教学内容,但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教材的针对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方面仍有待提高。部分学校缺乏专业的思政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学员对这一重要理念的深入理解和接受。乡村地区社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机制。村民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持续学习和深入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会和平台,使得他们的认识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乡村群众思想建设的要求。
活动落实层面
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中,涉及多个部门协同合作,但部分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文化部门、旅游部门等都有相关职责,但在具体工作中可能出现职责不清、工作重复或遗漏的问题,影响工作效率和效果。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不完善,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影响工作协同效果。在乡村产业发展项目的申报和审批过程中,由于相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可能出现项目重复申报或审批不及时的情况,阻碍乡村发展进程。企业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宁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中参与度不高。一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只关注自身经济效益,对乡村发展和民族团结事业缺乏关注和支持。在乡村产业发展中,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模式还不够成熟,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未能充分发挥企业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社会组织在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在宁夏乡村地区,社会组织发展还不够成熟,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作用发挥有限。一些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建设和民族团结工作时,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难以开展有效的活动,无法满足乡村发展对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的需求。
对于目前宁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问题的建议
宣传方面
加大对偏远乡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网络覆盖率和网速,确保村民能够便捷地获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信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宣传教育活动,如直播讲座、在线课程等,方便外出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参与学习,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根据不同乡村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案。对于青少年群体,加强学校教育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对于中老年群体,采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如文艺演出、乡村广播等,以他们易于接受的形式传递信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宣传内容,吸引群众关注和参与。制作系列短视频,讲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故事;开展线上知识竞赛、话题讨论等活动,增强宣传教育的互动性,提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中心或教育基地,通过实物展示、场景模拟、互动体验等方式,让群众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体验项目,在旅游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使游客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教育,强化意识。
群体方面
为解决乡村外出务工人员、流动人口宣传教育覆盖缺失的问题,搭建专门面向这些群体的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网络平台,定期推送图文与短视频内容,以通俗易懂且富有趣味性的形式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知识。借助手机短信群发功能,定期发送精炼宣传标语、知识要点与活动通知。积极与他们集中地的社区、企业携手合作,在当地社区宣传栏张贴宣传海报、发放手册,借助企业培训、团建活动开展专题讲座与交流分享会,鼓励他们讲述家乡民族融合故事,突破地域限制,提升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与理解水平。加强乡村学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编写具有地方特色和针对性的教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与乡村实际相结合,使村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增强教育效果。建立乡村社区教育中心,定期组织村民参加培训和学习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民族团结模范等进行讲座和经验分享,提高村民的思想认识。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主题活动,促进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进民族团结。
协同合作层面
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避免职责交叉和推诿扯皮。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加强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工作策略,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引导,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企业参与到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中;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在乡村地区投资兴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建立企业与乡村的合作机制,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民族团结;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社会组织。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文化交流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其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使其在乡村建设和民族团结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宁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乡村全面振兴和各民族和谐共荣,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尽管当前在政策推动下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宣传教育、群体覆盖、活动落实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强化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完善针对不同群体的教育体系,加强部门协同合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一系列措施,有望有效解决现存问题,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宁夏乡村深深扎根,凝聚起各族群众的力量,共同推动宁夏乡村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宁夏乡村力量。
本文系银川科技学院2024年校级科研项目“宁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JKY2024024)。
终审:魏文源
监审:赵彩瑞
编校:罗学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