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共振 培育云财务新力量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乡村企业则是实现产业振兴的核心载体。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财务管理的转型升级,乡村企业对既懂财务管理知识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文章通过深入剖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财务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结合当前产教融合的现状,提出高职院校需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财务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培养的协同性,旨在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有益的人才培养思路与方案,推动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乡村建设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乡村企业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动能。积极推动农村财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为乡村企业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进而全方位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对乡村发展意义深远。农业类高校需敏锐把握时机,大幅增加在云财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投入,精准对接乡村转型进程中的人才需求,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产教融合模式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在传统教育中,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不匹配,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践中。产教融合模式搭建起教育与产业沟通的桥梁,产业界深度参与其中。在教学进程中,真实案例、业务流程被巧妙融入,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直面实际问题。在解题破难的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理论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得以紧密相连,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高效转化,为培养实战型管理人才开辟了新路径。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随着产教融合模式理念的深入,高职院校注重实践,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能够直接学习到现实生活中财务工作相应的实操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极大提升了课程的实用性,帮助学生搭建起一套与实际业务紧密贴合、高度适配的技能体系与知识架构。产教融合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为他们未来顺利步入职业生涯筑牢了根基。
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产教融合模式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展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学校与企业的壁垒,让学生在校园学习阶段便能深度融入真实的职场环境。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学生能亲身体验职场的工作节奏与规范,了解行业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从而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等一系列职业素养,为未来顺利步入职场并获得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院校云财务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现状
产教融合不足
1.农业院校与企业、高校间的合作存在深度与广度不足的问题
部分农业院校虽与合作方建立了联系,但合作仅停留在浅层,尚未实现深度融合。当下,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大多聚焦在实习实训基地的搭建以及学生实习机会的提供上,但在日常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对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发展有关键影响的核心领域上却没能真正落地执行。这样的模式难以促进深层次交流学习,无法充分挖掘高校与企业的独特优势,限制了合作潜能的充分释放。
2.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不足
很多农业院校沿用陈旧的教学方式,严重缺乏创新,导致财务人员的培养与市场实际应用严重脱节。
3.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为推动产教融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然而,农业院校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面临诸多棘手问题。一方面,政策执行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作用;另一方面,资金短缺问题突出,限制了各项产教融合举措的推进。这极大地抑制了农业院校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与创新活力,致使产教融合的实际成效大打折扣。
产教融合师资薄弱
1.缺乏具有产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
在农业院校中,部分教师的职业轨迹较为单一,从高校毕业便直接走上讲台,缺少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企业运营也缺乏深入了解,这使得他们在云财务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如此一来,他们所培育的人才,在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上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偏差,难以满足企业对云财务专业人才的期望。深入探究这一困境,院校对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支持不足是主要症结所在。虽然院校已察觉到师资队伍存在的薄弱环节,但由于资金以及时间等现实因素的限制,无法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培训。长此以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举步维艰,教学水平也难以实现质的飞跃,最终对云财务人才的培养质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愈发明显。
2.师资流动机制不健全
农业院校与企业间的师资流动面临诸多制约。在云财务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进程中,师资流动面临着双向阻碍。企业一方,出于对正常运营秩序的维护以及商业机密安全的考量,对教师入驻企业存在顾虑,担忧教师的介入会干扰企业日常运作,甚至造成商业秘密泄露。而教师群体则顾虑入驻企业会分散自身精力,进而对学术研究产生不利影响,危及学术生涯发展与职称晋升。这种双向的担忧致使师资难以在院校与企业间顺畅流动,也使得产教融合模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不符
1.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和分析
农业院校在云财务人才培育工作中,时常难以精准锚定企业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这使得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搭建、技能水平塑造等方面,与企业的期望存在明显落差,无法充分契合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极大地削弱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效。
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存在不足
目前来看,很多农业院校的财务相关体系教学方式陈旧,创新元素与实用价值严重缺失。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过度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不足。这导致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在实践操作与创新思维方面,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的鸿沟。
3.农业院校缺乏智能财务课程群建设
当下,数字化技术正以破竹之势迅猛前行,在各个领域掀起变革浪潮。企业财务管理领域也不例外。然而,众多农业院校在智能财务这一新兴领域的建设进程中,暴露出诸多短板。例如,课程体系陈旧,未能及时融入前沿的智能财务技术与理念;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缺乏接触真实智能财务场景的机会。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的农业院校云财务人才培养对策
政校协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会计行业发展渴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高职会计学生常面临理论强、技能弱的困境。因此,强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毕业生实践技能,对于增强高职学生就业适应力至关重要,是推动会计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现有教师任用的标准上,要更加看重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在评估会计教师时,我们应综合考虑其教学能力、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尤其重视教师在项目参与、专业奖项及实际贡献等方面的表现。灵活调整招聘要求,对具有实践经验者适度放宽入职门槛。院校可构建一套完善的职位评估体系,激励教师主动投身企业实践,以此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院校与政府部门需协同合作,完善教师福利保障机制。合理提高薪酬待遇,增强教师的满意度与归属感,使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持续开展针对教师教学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培养高质量会计人才筑牢师资根基,促进其全面发展,以缓解高职会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间的失衡矛盾。政府可增加教育投入,有效培养并稳定优秀教师,避免人才流失。同时,积极吸纳企业会计人才入校任教,为高职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不断丰富其专业力量,共同推动会计教育的蓬勃发展。
多方合作,积极引进双元育人项目
随着职业教育的持续深化改革,产教融合教育模式已逐渐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重要途径。这一模式不仅需要企业、学校、行业三方紧密合作,更呼唤企业、政府及研究机构的全面融入。当前,众多高职院校正积极探索,为深化产教融合,可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与企业合作打造专兼结合教师团队两方面着手。会计专业教师要深入钻研浙江省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密切追踪行业前沿动态,据此设计开发极具针对性的会计核算课程,让学生全方位接触并熟练掌握现代化的财会知识与实践技能。校内实训基地的建成,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资源。在此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之余,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探索,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还能切实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与实践经验。由此可见,深化校企合作,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会计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政校协同,落实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设置
对浙江省高职院校关于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调查数据深入剖析后发现,当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存在明显偏差,普遍忽视了地方中小民营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这一状况直接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供需错位的局面。要扭转这一不利态势,必须紧密围绕浙江省中小企业的需求,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区域产业发展为依托,明确教学定位、凸显特色,全力构建“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为培养具备会计胜任力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为满足浙江省中小民营企业财会岗位的用人需求,我们需对现有教学目标进行系统梳理与优化。针对相似及社会需求度较低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或剔除,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精准与高效。同时,各高职院校应强调其教学定位的独特性,打造鲜明的教学特色。高职院校教研组需强化对课程设置的监督管理,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通过加深与企业的沟通交流,让课程内容精准对接浙江省中小民营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在教学资源方面,教材不应成为束缚,而应定位为辅助参考资料,课堂教学则需着重突出实践性与适用性,切实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与企业构建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时刻关注产业发展新动向。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持续拓展产业相关知识面,以此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为企业输送更贴合其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课程内容应紧跟行业前沿,确保学生所学与行业发展同步。
校企协同,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方法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学校教师需与各大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他们的用人标准和要求。通过与企业的亲密合作,教师们可以为学生设计更为贴合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在实践中,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参观大型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职场环境,采取更加情景化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应对挑战;注重问题导向和实践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教师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使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更具备竞争力;对学生定期监督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并根据学生表现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市场对财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将财务人才培养列为重点工作方向,以此为会计专业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契机。为达成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务必加大改革步伐,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深度推动产教融合,助力财务人才培养目标顺利达成,为乡村振兴输送高素质财务专业人才。
浙江省教育厅2023年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线下课程)“企业财务会计(I)”;浙江省“十三五”第二批教改“基于产教融合下高职会计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分析——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项目编号:jg20191051)。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罗学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