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激活非遗档案宝库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乡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档案资源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深入探讨乡村振兴与非遗档案资源开发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发挥非遗档案资源开发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以及促进乡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现实中,非遗档案资源开发面临诸多困境,如收集整理难度大、开发利用水平低、传承人培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如加强非遗档案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推动创新开发与利用、完善传承人的培养和激励机制以及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等,以期利用非遗档案资源价值,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全面提升乡村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水平,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承载丰富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资源。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非物质文化技艺和文化活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面临失传风险。非物质文化档案作为记录非遗活动、技艺、传承等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开发水平直接影响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文化振兴的推进。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档案资源开发的意义
传承与弘扬乡村文化
非遗档案是乡村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其记录乡村地区世代相传的技艺、习俗、信仰等文化元素。首先,开发非遗档案资源,可系统整理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人了解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展示非遗文化的独特价值,激发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促进对乡村文化的自我认同。其次,非遗档案资源的开发还能促进不同乡村文化之间的交流,通过展示和分享非遗文化,可增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推动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最后,系统整理非遗档案,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非遗档案的开发还可提高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促进非遗的广泛传播。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首先,通过展示非遗,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结合乡村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外界的关注,为乡村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其次,非遗与乡村旅游产品相结合,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通过挖掘非遗,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最后,结合非遗的经济价值,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手工艺品、民俗表演等,培训乡村居民掌握非遗技艺,为其提供新就业机会,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助推乡村治理创新发展
利用非遗资源,推动乡村治理创新发展,持续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一是宣传非遗,可以让乡村居民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历史渊源,提高其文化素养。二是鼓励引导乡村居民参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活动,可激发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增进乡村居民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促进其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发展。三是将非遗中强大感召力科学利用,有助于解决乡村治理难题,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治理模式。
非遗档案资源开发的挑战
政策与法规层面的挑战
当前,相关非遗档案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现有政策在执行中存在落实不到位、监管不力等问题;缺乏统一标准规范,非遗档案资源开发工作缺乏方向性;非遗档案的权属界定不明确,易导致侵权纠纷。
资金层面的挑战
非遗档案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数字化建设、研究整理、宣传推广等方面。由于非遗文化的特殊性,其资金来源相对有限。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渠道的资金难以满足非遗档案资源开发的全面需求,导致开发工作进展缓慢。即便有资金支持,非遗档案资源开发的资金利用效率也存在问题。例如,部分项目存在资金分配不合理、使用不透明等问题,导致资金浪费。由于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资金使用的合规性难以得到保障。
技术层面的挑战
非遗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重要一环,但这一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影响非遗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增加开发工作的难度成本。例如,部分非遗档案存在载体脆弱、信息模糊等问题,难以进行高质量数字化处理;部分地区数字化建设缺乏专业的技术设备支持;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
人才层面的挑战
非遗档案资源的开发需要档案管理、文化研究、信息技术等方面人才支持,当前非遗保护领域的人才储备相对不足,特别是既懂非遗文化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缺乏针对非遗保护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非遗档案资源开发的实际需求。
非遗档案资源开发的策略
明确非遗档案资源开发目标原则——即系统保存非遗文化,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原则包括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加强对非遗档案资源的鉴定工作,确保收集到的档案资源具有真实性,整理的非遗档案必须真实反映非遗文化的原貌;完整性要求尽可能全面地收集非遗文化的各个方面;系统性则要求按照一定的类别整理。
加强非遗档案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其一,依托乡村基层组织,如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中心等,建立多级联动的非遗档案收集网络;加强与其他领域和行业的跨界合作,如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开展非遗文化的研究工作,拓宽非遗档案资源的收集渠道,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其二,通过培训乡村文化工作者,增强其档案意识,确保非遗档案资源能及时收集;加强与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的沟通合作,鼓励其主动提供非遗档案资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其三,为确保非遗档案资源的规范性,需要制定科学的收集整理标准。标准包括非遗档案的类别、描述、编码、存储等方面,确保非遗档案资源的系统性。在非遗档案资源的收集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录音、录像、摄影、三维扫描等,对非遗活动、技艺、传承等全面记录,提高收集效率,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深入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全面了解非遗文化的生存环境、传承状况和发展趋势。其四,数字化可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新途径,加强非遗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建立完善的数字档案库。凭借数字化手段,将非遗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格式,实现长期保存。
构建多元主体协作模式
一是政府在非遗档案资源的收集与整理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明确非遗档案资源收集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非遗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展示平台建设等工作;加强对非遗档案人才的管理工作,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非遗档案资源的收集工作,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强非遗档案人才的培养建设工作,开设相关课程,提高非遗档案人才的专业素养;引进优秀人才,吸引更多人才投身非遗档案事业。三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公众对非遗档案资源的认知度。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形式,向公众展示非遗档案资源的价值;通过媒体宣传和网络传播等方式扩大非遗档案资源的影响力,鼓励公众参与非遗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非遗的良好氛围。
推动非遗档案资源的创新开发与利用
一方面,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成为非遗档案资源开发手段。其一,通过数字化技术,可将非遗档案转化为数字格式,实现非遗的线上传播。例如,建立非遗数字档案库,将非遗技艺、表演、民俗等以数字形式保存,方便公众随时查阅。其二,利用数字技术开发非遗App、在线课程等,让更多人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接触非遗。
另一方面,推动非遗档案资源的创新开发,需要加强跨界合作,加强市场引导,培育非遗文化消费市场,推动产业融合。其一,可与旅游、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深度合作,共同开发非遗文化产品。例如,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非遗旅游线路。与文化机构合作举办非遗展览,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活动,注重发挥各方的优势,形成互补共赢合作模式。其二,非遗档案资源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重要源泉,依托非遗档案中的图案、技艺、故事等元素,设计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其三,乡村旅游是非遗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将非遗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旅游线路,如组织非遗技艺展示、表演等活动,让游客在旅游中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
完善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激励机制
首先,完善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体系,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培养平台,包括政府主导的非遗传承人研修班、高校开设的非遗专业课程、社会机构组织的非遗技艺培训等。加大对非遗传承人培养支持力度,提供必要资金,鼓励高校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加强对非遗文化历史、技艺特点、传承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传承人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艺精髓,提升传承能力;将非遗融入乡村学校的教育体系中,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利用非遗档案资源开发教育教材,为乡村教育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
其次,经济支持是非遗传承人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确保传承人安心从事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新工作;定期举办非遗传承人表彰大会,对在非遗传承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表彰,提高其社会地位;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多发展机会,组织传承人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拓宽其视野思路;支持传承人开设工作室,为其提供展示和传承技艺的平台。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
一方面,政策导向为非遗档案资源的开发提供方向指引,增强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制定非遗保护与发展长期规划,明确非遗档案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地位,提出具体开发目标;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遗档案资源的权属关系,保障相关权益人的合法权益。例如,制定非遗档案资源管理办法,规范非遗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利用等行为;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非遗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例如,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运营;政府针对非遗文化创意产品、非遗旅游服务等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相关企业的运营成本,激励其积极创新、拓展市场。例如,对从事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开展非遗旅游服务的乡村旅游企业给予所得税减免或增值税即征即退等优惠政策。
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政策引导支持效果,政府可建立非遗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估机制。通过定期评估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优化政策措施,确保非遗档案资源的有效开发。评估机制包括非遗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进度、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情况、非遗旅游服务的市场反响等方面。
通过政策引导与支持,促进非遗文化与乡村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产业集群。例如,支持乡村地区开展非遗文化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鼓励乡村手工业者结合非遗技艺开发特色手工艺品,提升乡村手工业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为非遗档案资源的开发提供重要机遇。加强非遗档案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推动创新开发与利用、完善传承人的培养和激励机制以及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等措施的实施,充分挖掘非遗档案资源的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社会治理和人才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