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高职院校美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时间:2025-07-04 09:17:57来源: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文字:辛俊婕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文化振兴的推进需要美育的引领。高职院校将美育工作融入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中,与乡村优势互补,符合乡村需要和学校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当前,乡村文化振兴存在主体缺失、文化式微、千村一面等问题。为此,应将美育工作融入“班子建设、专业发展、课程设置、活动开展”之中,从“扩充队伍、打造空间、挖掘特色、丰富活动”四个维度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构建“四维四融”的美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旨在丰富高职院校美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文化振兴,文化振兴的推进离不开美育事业的滋养和引领。《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高职院校让学生在乡村沃野中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增强艺术修养和责任意识,通过美育工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既是提升美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手段和途径。

高职院校美育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耦合关系

高职院校美育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高职院校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通过美育进乡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新鲜血液。同时,高职院校的美育实践还可以与乡村文化相结合,挖掘乡村文创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链。此外,高职院校美育教育也能为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为乡村文化的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振兴的推进为高职院校美育提供教育平台

  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被赋予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推动地方文化繁荣的使命,推进乡村振兴,对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工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丰富的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和亟待提升的文化需求,为高职院校加快构建“艺术理论+实践”的美育课程体系提供了广阔的教育实践平台。另一方面,通过美育实践活动,高职院校能够将专业学科特色与乡村传统文化相融合,不仅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涵,还促进了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有助于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高职院校美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3年,《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贯穿始终,坚持高质量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乡村开展美育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践行美育的能力,而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中落地生根,把为人民办实事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有效促进了美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职院校美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

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缺失设施少,千村一面无特色

  为深入了解乡村文化发展现状,笔者通过查阅资料编制《乡村文化振兴问卷调查表》,并向江苏省常州市30个乡村的村民发放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0份,其中受访对象样本数量如表1所示。

表1《乡村文化振兴问卷调查表》样本数据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乡村文化振兴存在四种困境。一是乡村缺少文化主体,乡村人口逐年减少并呈现老龄化,有文化、能传承文化的中青年都选择在城市定居。二是乡村文化设施少,70%的村民表示了解并且经常使用的文化设施少于3个,以乡村文化广场、村民活动中心为主。三是乡村文化特色挖掘不深入,80%的村民表示对本村文化特色不了解,乡村未形成本村文化品牌,也没有相关的文化产业。四是文化活动不丰富,村民文娱活动集中在广场舞、棋牌类,文艺表演、手工类活动受到村民欢迎但开展次数较少。

高职院校美育工作:模式单一人才少,助农发展成效微

  为了解高职院校美育工作服务于乡村的现状,笔者编制《高职院校学生美育课程进乡村问卷调查表》,并向常州市7所高职院校在校老师和学生发放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5份,部分样本数据见表2。

表2《高职院校学生美育课程进乡村问卷调查表》样本数据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美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存在两种困境。一是美学教育模式单一。首先是美育课程形式单一,偏重于讲授式和讨论式,实践类课程较少;其次是课程和活动开展地点单一,乡村主题活动较少,这与学生课程形式多样化、活动地点乡村化的愿望相背离,导致美学教育存在“去乡村化”的现象。二是美育工作有“离农”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应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能够感受美、创造美的专业技能人才,然而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美育工作注重于培养“城市适用型”美育人才,培养出来的美育人才缺乏乡村情怀、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意愿不强,这也直接导致乡村“文化振兴”人才短缺。

高职院校美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位于常州市中西部,距离常州市区20千米,北临镇江市边界,南临无锡市边界,方圆5千米内有近40个乡村。学校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优势,将美育工作融入“班子建设、专业发展、课程设置、活动开展”四个维度,让师生带着美育成果进入乡村、服务乡村,从“扩充队伍、打造空间、挖掘特色、丰富活动”四个维度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打造“四维四融”的美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融班子,美育人才到乡村,扩充乡村文化队伍

  要通过美育工作破解乡村文化主体缺失的问题,学校采取“送出去”“请进来”两步走的策略,组建起“乡村美育班子”。“送出去”,就是学校一方面委派博士组建“博士助农团”,由助农团针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一对一的“定向指导”,让教师和学生走出去;另一方面,学校选派美育教师到村任职锻炼,促使教师深入了解、研究农村文化。“请进来”是将当地优秀的民间艺人、技艺传承人等请进学校,直接进课堂向学生传授乡村文化知识和技能,提高乡村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促使大学生发现乡村文化的美感和发展的巨大潜力,吸引艺术相关专业的青年在毕业后选择乡村、扎根乡村。

融课程,美育课堂在乡村,挖掘乡村文化特色

  学校积极探索美育课程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一是学校将美育思政课搬进乡村,引导学生感受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的新成果,通过交流,把自己的乡情种得更厚,积极为乡村之美添砖加瓦,把美育思政课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二是将美育课堂设立在乡村,把乡村“村史馆”“文化馆”等作为美育教育基地,通过定期组织师生参观、学习和体验,带领学生在乡村开辟校园农场,设计农耕创意长廊,让师生在亲身体验中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三是把艺术课程延伸至乡村,把美育技术传授给农民,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感。

融专业,美育项目建乡村,打造乡村文化空间

  学校充分发挥艺术专业特色,精准对接乡村需求,构建了一条富有创新性的美育路径。一方面,学校聚焦于乡村美育研究型项目,组织师生深入乡村腹地,建立详尽的乡村文化特色资源数据库,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学校进一步实施美育应用型研究,依托古建筑专业力量,对乡村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守护乡村历史之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致力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环境设施之美;装饰工程设计专业团队则通过创意墙绘、文化符号植入等方式,为乡村增添一抹亮丽的文化色彩,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生动展现乡村之美的图画,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空间的活化升级。

融活动,美育实践进乡村,丰富乡村文化活动

  学校与乡村签订“校地共建”协议,携手策划实施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既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又促进了文化传承创新,涵盖文娱演出、文创产品设计、红色文化主题演出等方面。学校构建了“学校-团支部-乡村”的紧密结对模式,鼓励团支部结合专业优势与生源特色,打造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团支部精品项目。在寒暑假期间,依托“三下乡”“返家乡”“艺术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美育实践得以持续深化。此外,学校还引导学生参加乡村文化产品推介活动,帮助乡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激发学生投身美育实践的热情和动力,让学生亲身体验美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乡村振兴。

  职业院校美育教育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既增强了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又激发了乡村居民的内生动力,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乡村的共建,推动美育资源向乡村流动,让美育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手,为乡村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要继续推动美育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度融合,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