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村庄空间布局与景观规划

时间:2025-07-21 16:05:41来源:贵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文字:赵磊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文旅融合成为激活村庄发展潜能的关键路径。传统村庄承载着丰富文化底蕴与自然生态资源,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布局空间、规划景观,实现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多赢,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过往研究多侧重于单一要素,缺乏系统性整合。基于文旅融合理念,需从多维度深入探究村庄空间布局与景观规划,剖析文化资源活化、复合功能组织等要点,破解原真性保护与商业开发平衡等难点,提出建立价值评估机制、创新全季运营模式等对策,填补理论空白,为乡村建设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基于文旅融合理念的村庄空间布局与景观规划的要点

文化资源活化与空间转化

  文化资源的活化需建立在对村落文化基因的深度解析之上。通过田野踏勘、口述史记录和文献考据,系统梳理村庄的物质遗存与非物质文化谱系,如传统建筑构件中的雕刻纹样、农耕器具的形态特征、民俗节庆的仪式流程等,形成可编码的文化符号库。这些符号通过空间转译策略被赋予新的功能载体:宗族祠堂在保留祭祀功能的基础上,增设文化展示与研学空间,通过展陈设计再现家族迁徙史;废弃窑址改造为陶艺体验工坊,保留原始窑炉作为核心展品,周边布置拉坯体验区与成品展销区;村口古树结合石碾、水井等元素,通过景观叙事手法构建村庄记忆锚点。在此过程中,需注重文化表达的完整性与连续性,避免符号的孤立堆砌,例如,将建筑装饰纹样延伸至铺装、标识系统等景观细节,形成完整的文化语境。

复合功能空间组织

  复合化空间组织需破解传统村庄功能分异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在功能叠合层面,通过空间模块化设计实现多元需求兼容。例如,村民住宅通过院落功能重组,前院设置茶歇接待区,后院保留家庭种植与生活区,形成居住与经营并置的复合单元;公共晒场白天用于谷物晾晒,夜间通过可移动设施转换为露天影院或市集空间。在空间网络构建中,依据游客行为规律分级配置服务设施。例如,村史馆、游客中心等核心节点沿主街布局,传统作坊、茶寮等次级节点散布于巷道交汇处,结合智能寄存柜、自助售卖机等微型服务点形成三级服务体系。时空维度优化则体现在弹性空间设计上,如利用装配式构件快速转换广场功能,通过升降舞台、折叠座椅实现文化展演与日常活动的无缝切换。

生态景观协同发展

  生态景观体系构建需遵循低干预、微更新的技术路径。对原生植被区实施分类管控:核心保护区禁止建设行为,通过架设观景平台实现生态展示;缓冲区允许设置自然教育径,采用碎石透水铺装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农业生产区的景观化改造强调功能性延续,如在水稻田埂加宽铺设草筋土步道,既满足农机通行又形成游览环线;茶园通过不同品种茶树拼植,营造色彩韵律变化的观赏界面。水系治理采用生态工法:河道整治保留自然弯曲形态,利用抛石护岸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沟渠系统结合植草沟、渗透塘等海绵设施,构建雨洪调蓄与景观游憩复合廊道。通过农业生产、生态保育与旅游体验的三重耦合,形成可持续的景观基底。

旅游体验场景营造

  文化体验场景需构建多层次感知系统。叙事空间结构上,以村庄发展史为脉络,选取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特色建筑群、传统生产遗址等节点,通过路径串联形成时空穿越式游线,配合地面镶嵌铜质年代标识、墙面故事浮雕等细节设计强化历史纵深感。沉浸式技术应用注重虚实融合,如在古宅中运用全息投影复原传统生活场景时,保留原有建筑构件的触觉体验;AR导览系统通过识别建筑构件触发虚拟讲解,实现实体空间与数字信息的叠加交互。参与式体验设计则突破观看模式,如设置农事体验区还原传统耕作流程,游客可通过角色扮演参与春播秋收全过程,在身体实践中深化文化认知。智慧化系统整合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各节点客流量并优化游览路线推荐,形成动态响应的体验服务体系。

基于文旅融合理念的村庄空间布局与景观规划的难点

文化原真性与商业开发的平衡

  村庄在文旅开发过程中,文化真实性的保持面临深层挑战。当传统祭祀场所被改造成收费表演场地时,仪式的神圣性往往让位于观赏性,村民代际传承的文化实践沦为舞台化展演,导致文化内核的消解。手工艺类非遗项目为适应游客体验需求,被迫将完整工艺流程切割为标准化体验环节,这种碎片化改造虽提升了参与便捷性,却破坏了技艺传承的系统性。建筑风貌协调问题更为直观,新建民宿采用仿古屋檐与钢化玻璃幕墙结合的设计,材质质感冲突形成视觉割裂;现代混凝土建筑直接嵌入传统村落肌理,其体量尺度打破原有天际线轮廓。这些矛盾本质上源于文化保护长期性需求与商业开发短期回报诉求的价值冲突,如何在空间载体上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成为规划实施的核心难题。

多元主体利益协调困境

  不同群体诉求差异导致空间资源配置矛盾突出。村民日常生活空间与旅游功能扩展产生直接冲突。例如,将公共洗衣池周边改造成网红打卡点后,既影响居民日常使用,又因游客聚集干扰社区原本的生活节奏。土地权属复杂性制约空间整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宅基地犬牙交错的分布状态,使得连片旅游服务区建设面临权属调整难题,往往被迫采用分散的点状开发模式,导致服务设施布局零散。运营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加剧空间矛盾,外来资本倾向于控制交通枢纽区的商业地块开发,而本地村民自发利用宅前屋后空间经营小吃摊点,这种无序竞争反映在空间上形成服务功能重叠与动线混乱的状况,降低整体旅游体验品质。

生态承载阈值把控

  旅游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难以精准调控。旺季游客超载引发连锁反应,露营基地过度踩踏导致表层土壤板结,湿地栈道人流密集干扰水生生物栖息,此类生态损伤具有不可逆特征。农业生产空间的多重使用产生功能冲突,游客采摘体验打乱经济作物种植周期,观光拖拉机频繁穿行压实农田土壤,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夜经济带来的新型生态压力尤为隐蔽,景观泛光照明改变昆虫趋光习性,导致传粉生态链受损;夜市摊点产生的油污渗入地下,缓慢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这些隐性影响往往在常规环境评估中被忽视,一旦生态阈值突破后治理成本极高。

季节性波动应对

  时间维度上的资源错配加剧空间利用矛盾。旺季临时搭建的餐饮摊位、移动厕所等设施,在淡季拆除造成资源浪费,保留则成为视觉污染源,这种两难选择暴露短期建设思维的局限性。节庆活动的空间占用产生持续影响,春节庙会所需的临时舞台占用村民广场三个月,导致日常健身、集市活动被迫转移。气候适应性维护成本超出预期,为营造冬季景观引进的耐寒植物需持续灌溉保温,与当地节水需求形成冲突;竹木结构的景观装置在雨季霉变损坏,年度维护费用占运营成本比重过大。这些时空矛盾考验着规划方案的弹性设计能力。

基于文旅融合理念的村庄空间布局与景观规划的对策

建立文化价值评估机制

  文化价值评估需贯穿村庄空间规划全周期,通过分级管控与创新转化实现活态保护。核心文化遗产区的空间划定应遵循“原真性优先”原则。例如,围绕古戏台、宗祠等核心建筑群,向外延伸50米作为绝对保护区,禁止新建商业设施,仅允许修复性干预。保护区内巷道采用传统工法修复,铺设本地石材并复原历史排水明沟,两侧墙面嵌入非遗技艺展示橱窗,形成连续的文化叙事界面。一般保护区内的传统民居改造采用“表皮存续-功能再生”策略,保留夯土墙、木雕花窗等外部特征,内部植入轻钢框架划分功能分区,如将堂屋改造为茶文化体验馆,厢房转为非遗工坊,通过可逆性隔断设计实现空间灵活切换。数字体验项目需与实体空间深度耦合,如在古窑遗址区设置透明地坪,下方展示考古层理,上方安装AR交互屏,游客扫描残片即可触发虚拟烧窑场景;废弃谷仓改造为沉浸式剧场,利用全息投影再现传统节庆仪式,游客可通过手势交互参与虚拟祭祀活动。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需重构“生产-展示-消费”空间链,竹编工坊与景观廊道一体化设计,沿廊道设置制作工序展示窗,末端开辟定制体验区,游客可参与设计并带走作品,形成文化价值的空间闭环传递。

构建协同治理平台

  多主体协同治理需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实现利益平衡。规划决策采用“三维沙盘共商”模式,将村民生活动线、生态敏感区与企业运营需求叠加至实体模型,通过模拟游客流线与村民日常活动的空间交叠,优化功能布局。例如,滨水区原计划的集中商业街调整为架空木栈道,下方保留滩涂供村民捕捞,栈道节点设置可移动售卖亭,既满足旅游服务需求,又保障生产空间完整。土地复合利用实施“垂直分层”策略,如宅基地院落允许地面层经营茶室、手作体验等小微业态,二层保留居住功能,屋顶平台架设光伏板与藤蔓遮阳系统,形成“居住-经营-生态”复合空间单元。股份制模式的空间落地需明确资源权属,将古树群周边200米划定为共治区,村民以养护劳务折股,企业投资建设悬浮式观景平台,收益按7:3比例分配。平台采用螺旋桩基础与预制钢结构,拆除后场地可恢复原貌,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动态平衡。空间利益分配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透明化管理,每处文旅设施的收益数据实时上链,村民通过终端查询分红明细,确保空间资源开发的公平性。

实施生态智慧管控

  生态管控需融合智能监测与传统生态智慧,构建“感知-响应”的空间调控系统。环境监测网络采用“点线面”立体布局,如在古树根系区埋设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游客踩踏导致的生态压力;湿地栈道安装红外计数器,结合AI算法动态调控游客分流路径;无人机定期航拍生成植被覆盖指数图谱,自动识别退化区域并标注修复优先级。可逆式景观装置遵循“零损伤”建造原则,如观鸟塔采用螺旋桩基础,通过旋入式钢柱固定于湿地,避免混凝土浇筑对土层的破坏;临时展陈设施使用竹材模块化拼装,节点采用传统榫卯工艺,实现零胶水连接与快速拆解。“农业-旅游”循环链的空间实现需重构生产界面,如稻田边缘建设生态沟渠,表层种植睡莲、菖蒲等观赏性水生植物,底层设置生物滤床净化面源污染,净化后的水体引入荷塘开发采藕体验项目;养殖棚舍顶部架设光伏板,既为游客中心供电,又形成“光牧共生”的科普展示界面。通过物质流与空间流的双重循环,实现生产、生态与旅游功能的深度嵌套。

创新全季运营模式

  全季运营需通过空间弹性设计与技术赋能破解季节约束。室内体验场馆采用“空间魔方”概念,将废弃粮仓改造为可变式文化综合体,内部设置滑轨隔断系统,雨季收缩为非遗戏剧展演核心区,旱季扩展为手作市集;顶部安装可开合天窗,结合物联网系统自动调节自然采光强度。节气主题动线设计强化时空关联性,春夏季主推滨水林荫道,设置节气知识互动装置,游客扫描树叶形标识即可获取物候信息;秋冬季转向阳光充足的南向坡地,利用草垛堆叠形成暖色系艺术装置,配合地热系统融化积雪,维持景观吸引力。弹性基础设施采用“主脉+微循环”布局,主干道按双向通行标准建设,串联核心文旅节点;巷道系统保留原始肌理,铺设透水砖并预埋综合管廊,旺季时加装移动服务舱体提供补给,淡季撤回恢复村民生活空间。建筑立面设计整合可调节遮阳系统,夏季展开形成连续灰空间供游客休憩,冬季收纳增加室内采光,屋面设置雨水收集装置,经净化后用于景观灌溉,形成气候适应性技术集成体系。通过空间功能的多重预设与设施容量的弹性调节,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动态优化,保障村庄文旅系统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可持续运营。

  文旅融合理念下的村庄空间布局与景观规划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系统工程。通过对要点、难点的剖析及提出针对性对策,为村庄发展指明方向。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还需因地制宜、持续优化。未来应进一步强化跨学科研究,结合新科技手段,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生态保护水平,协调各方利益,探索更多创新模式,助力村庄在文旅融合道路上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真正让村庄成为诗意栖居与旅游休闲的理想之地。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王文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