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攻坚克难,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记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蟠龙镇老凹村第一书记杨维英

时间:2025-02-25 10:27:15来源:村委主任杂志 文字:李霞

  “村民的事就是我的事,群众的难题就是我的难题,我要用真情和实干,书写老凹村的振兴故事,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这是杨维英的心声,也是她履职以来一以贯之的准则。

  2023年5月,经杨维英的积极申请,她被省残联派驻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蟠龙镇老凹村,担任该村的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怀揣着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向往,这位“70后”书记扎根乡村振兴一线,带领驻村工作队以实际行动和满腔热忱,协助村“两委”建强村党组织,做大做强村集体特色产业。

  老凹村位于武乡县蟠龙镇西北部,地处一个弧形大凹中,由沿家庄、火石角、老凹、范管坪和东岭5个自然村组成。杨维英所驻的老凹村以山地为主,全村共有191户574口人,耕地面积1200亩(约0.8平方千米),村民以从事种植业为主,玉米、谷子、高粱是主要农作物,属于典型的农业村,受地形限制,村庄的灌溉条件有限,村集体总体收入水平有待提高。立足于村庄的现状,驻村工作队积极发挥村庄产业优势,协助村“两委”科学谋划产业振兴,推进强村富民,取得了一系列有益成效。

  在杨维英的带领下,驻村工作队与老凹村村“两委”成员并肩作战,他们不畏艰难、不惧挑战,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从改善基础设施到发展特色产业,从加强政策学习到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每一项工作,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付出。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不懈努力下,老凹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老凹村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经常自发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也增强了村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杨维英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她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老凹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加强政策学习,建强党支部

  自2023年5月开展驻村工作以来,为了全面深入地理解驻村工作的各项职责,并迅速熟悉工作内容,杨维英采取了多项举措。

  她主动与前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成员进行探讨、交流,获取第一手工作信息,还仔细查阅了以往工作队留下的档案资料,力求从资料中汲取治村经验。同时,杨维英特别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提升。每晚临睡前,她都会组织驻村工作队队员开展学习研讨会,研读省、市、县党委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和要求。这一举措不仅帮助驻村工作队迅速适应了驻村工作的节奏,也为他们后续高效、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杨维英与村民亲切交谈

  杨维英深知,加强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是做好巩固衔接工作的“战斗堡垒”。为了持续建强党支部,提升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杨维英与驻村工作队队员以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协助村党支部书记以严格落实党支部各项制度为抓手,确保了制度的规范化、常态化运行。2024年初,老凹村党支部被评为先进、红旗党支部。

  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杨维英同样不遗余力。2023年7月,她与村“两委”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次意义深远的主题党日活动,与村中全体党员共赴“革命圣地”延安,实地感受党的光辉历程。2024年7月,主题党日活动的目的地选在了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台儿庄。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老凹村全体党员的精神世界,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杨维英还与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韩五峰一道,积极组织驻村工作队和村中全体党员参与各类义务活动,从枯木清理到苗木栽种,从环境整治到乡村美化……在他们的带领下,全村党员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落实到了实处、细处。

深入群众,做群众的知心人

  杨维英所带领的驻村工作队初到老凹村时,由于对村情民情还不了解,他们的工作常常遭遇瓶颈,难以深入细致地开展。为了对村里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杨维英与队员们吃在村里、住在村里,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这片热土。

  工作之余,杨维英总是带领驻村队员们徒步穿梭于5个自然村之间。他们走家串户,与村民们促膝长谈,同饮一壶茶,共吃一锅饭,认真倾听每一位村民的心声。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掌握了老凹村的基本情况,对村民的所需所感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在入户走访、聊天拉呱中发现问题,着力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是杨维英的工作心得。

  在一次入户走访过程中,杨维英与村“两委”成员排查出东岭自然村的一户村民家庭突发困难。他们迅速响应,前往村民家中详细了解具体情况,并立即启动了监测户的识别与确认流程,确保该家庭能够及时纳入帮扶范围。在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基础上,杨维英与村“两委”还积极与民政、医疗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为监测户提供切实的支持与帮助。

  此外,杨维英在走访中发现多位村民有辅具需求。为了减轻他们的不便,杨维英主动与武乡县残疾人联合会取得联系,并积极申请,最终成功为这些村民免费配备了助行器和坐便椅。村民们感念这位亲切的杨书记,家里有新鲜的蔬菜水果总是拿给她尝一尝。“有时我们外出走访,回来就看到村委会的院里有一袋新鲜的西红柿,或者一些翠绿的黄瓜。”杨维英回忆道。

  为了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让村民们过上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杨维英利用业余时间,在抖音上自学了广场舞,并动员、组织热爱舞蹈的村民同跳“广场舞”。每当夜幕降临,村中的小广场上便灯火通明,杨维英与一群热情洋溢的村民,随着欢快的音乐旋律翩翩起舞。她们的舞姿优美大方,充满了感染力。

  在杨维英的坚持和努力下,老凹村的广场舞逐渐成了一项日常性的文娱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更在无形中增进了村民之间的信任与了解,让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了显著提升。广场上时常洋溢着欢快的音乐旋律和大伙开心的笑声,成为老凹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立足村情,发展特色产业

  手工挂面和芝麻饧是老凹村的传统特色产业项目,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良,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因此,这些传统美食广受消费者的青睐与喜爱。

  自开展驻村工作以来,杨维英便将目光聚焦在如何进一步发扬、壮大老凹村的特色产业上。她与村“两委”致力于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增收,从而切实提高村民们的收益水平。在杨维英的心中,这些传统美食不仅是老凹村的骄傲,更是村民们走向富裕的“金钥匙”。

  村中的圣康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其在手工挂面、炒指等食品的制作、加工与销售领域不断深耕细作,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且成熟的产业体系。合作社生产的“老凹挂面”,以柔滑劲道的口感和卓越的品质,达到了国家一级手工挂面的标准。近年来,除了传统的原色挂面外,合作社还创新推出了以荞麦、蔬果等为原料制作的彩色挂面,极大地丰富了产品的种类与口味,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为进一步扩大老凹村传统特色产业的传播力、影响力,2024年4月,杨维英与村“两委”成员共同策划、开展了农产品线上直播活动。他们通过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吸引了2000余名观众在线观看,点赞数突破8000次,有效推动了农产品成交量的增长。

  这场直播活动不仅让老凹村的传统特色产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更让村民们看到了通过电商平台发展特色产业的巨大潜力。杨维英表示,她将与村民共同努力,致力于提升芝麻饧、手工挂面等产品的品质,让老凹村的传统美食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为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贡献更大的力量。

  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杨维英注意到村中尚有荒山荒坡,有待开垦利用。她与村“两委”经过商讨规划,在原有的200亩(约0.133平方千米)大豆和100亩(约0.067平方千米)连翘种植基础上,继续扩大后者的种植面积,打造连翘种植基地。这也是老凹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深入贯彻落实“清化收”政策,践行“先行先试”,将荒地“变废为宝”的重要举措。

  谈及选择连翘作为土地利用主要作物的理由,杨维英说:“由于村子地处山区,连翘耐寒耐旱,很适宜在这里种植。它的药用价值极高,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2024年4月初,杨维英经多方联系,邀请到山西农业大学相关研究所、研究中心的专家与研究员,来到老凹村实地指导连翘的种植工作。此外,伴随山西农业大学社会推广项目在老凹村的落地,1万棵从产地直采、再经修枝、消毒的连翘苗经村民的悉心栽培,正茁壮地生长在这片沃土之上。

  “独行快,众行远。”作为武乡县“第一书记产业联盟”发起人之一,杨维英与60余名武乡县第一书记始终扎根乡村,以敢作敢为的精神,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武乡”画卷。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