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扎根乡土 润物无声——记山西省娄烦县天池店乡韩家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朱双峰

时间:2025-05-07 09:28:12来源:村委主任杂志 文字:赵鑫

  韩家沟村的蜕变,离不开一个人——驻村第一书记朱双峰。朱双峰原任职于太原供水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3月,他主动请缨,来到娄烦县天池店乡韩家沟村,成为村民们的“主心骨”。从陌生到熟悉,从信任到依赖,他用行动赢得了村民的心。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和点点滴滴的改变,他的脚步遍及村里的沟沟壑壑,他的汗水洒遍田间地头,他的行为温暖了每一位村民。如今,他不只是驻村第一书记,更是村民们的“自家人”。

初入韩家沟:从陌生到信任

  驻村第一天,朱双峰背着简易的行囊,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韩家沟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房屋和宽阔的村道,院落里炊烟袅袅,老人们在家门口晒着太阳。面对他的到来,村民们的目光中带着些许审视和好奇,也夹杂着一丝不安——又来了一个驻村干部,这个人会待多久?他能给村里带来什么?村民们经历过太多驻村干部的更替,他们既期待改变,又害怕希望再次落空。


韩家沟村党群服务中心

  来到这里,朱双峰没有急于大刀阔斧谈改革,而是走家串户,坐在农家炕头,与村民拉家常,问生计、聊困难,听老人们回忆村子的过去,听年轻人讲述他们的梦想。他知道,唯有走进村民的生活,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让自己的帮扶工作不流于表面,真正落到实处。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体会到乡村生活的不易,也更加理解村民。每一次走访,都让他对韩家沟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村民们也渐渐习惯了这个新来的“朱书记”。

  朱双峰耐心、真诚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从起初的客套寒暄,到后来有人主动邀他进屋喝杯热水,他用真心慢慢消除了村民们的戒备心。他不仅在村民家中听故事,也用实际行动给村民送温暖。他发现村里有几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每次上街买东西都很困难,便自掏腰包,为他们采购生活必需品,并亲自送上门。他用自己的真心,换来了村民的信赖和认可。


帮助村民办理医疗救助

党建引领:让组织成为村庄发展的“灯塔”

  韩家沟村的党组织曾一度缺乏活力,党员老龄化严重,村民对村“两委”的信任度不高。朱双峰深知,一个村庄的发展,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党组织。他以党建为引领,开展党课学习,组织村干部、党员代表定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政治素养和服务能力。他鼓励党员干部主动学习,增强履职能力,使党支部真正成为村庄发展的“主心骨”,让村民看到党的力量,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朱双峰推动建立了“党建+管理+治理+服务”的全科网格化工作模式,将村里的党员干部、志愿者、村民代表纳入网格队伍,确保每家每户都有责任人。他还鼓励年轻人加入党组织,发展了两名年轻党员,储备了村党组织后备力量,为村庄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他的努力下,党支部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党员们的积极性也被逐步激发,基层治理更加有序,村民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日益提升,村“两委”在群众中的威信显著增强。


山西省娄烦县天池店乡韩家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朱双峰

  他还定期组织党员学习会,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每周一次的党课让老党员们重温初心,也为新加入的年轻党员指明了方向。他说:“党建不只是一块牌子,它应该是一座灯塔,照亮村子的未来。”

产业发展:让农田生“金”,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韩家沟村主要种植土豆、玉米、高粱等传统农作物,但受限于市场和销售渠道,村民收入有限。朱双峰决心打破这一困局,经过调研和考察,他制定了“特”“优”战略,依托天池店乡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推动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如今,村里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1000余亩(约0.67平方千米),年产350万斤(1 750吨),并通过消费帮扶模式成功销售,实现了10.98万元的收益。

  除此之外,朱双峰积极推进光伏扶贫项目,该项目为村民提供了54个公益性岗位,每人年均增收2 000元以上。他还积极对接外部市场,计划发展有机秋豆角种植,并探索“养—种—销”生态循环模式,让韩家沟村的农业产业链更加完善,为村民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他希望村民“靠土地吃饭”的梦想真正实现。

就业帮扶:托起每一个家庭的希望

  对于一个村庄来说,就业是最直接的脱贫手段。朱双峰走访村民,逐一摸排脱贫人口的就业需求,并协调政策资源,为111人办理了交通补贴,为164人申请了稳岗补助。他还帮助村民刘艳梅在山西研行研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研学助教的工作,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受益的目标。

  朱双峰积极响应“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政策,动员村内年轻人参加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有37人成功参加培训,并取得了职业技能证书,为他们未来的就业之路提供了更多选择。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不仅帮助村民增加了收入来源,还让他们拥有了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朱双峰明白,光提供就业机会还不够,关键是要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因此,他积极联系技能培训机构,组织开展木工、电焊、家政等技能培训班,鼓励村民特别是年轻人学技能、考证书。在他的推动下,村里的年轻人对未来不再迷茫,许多过去依赖务农或打零工的村民,如今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乡风文明:让乡村更美、更宜居

  在朱双峰的推动下,韩家沟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迈上了新台阶。他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鼓励村民争做文明家庭。如今,村里已有3户“十星级文明户”、4户“九星级文明户”、95户“八星级文明户”,大家纷纷以获得“星级”荣誉为自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全科网格化工作模式

  他还积极推进“爱心超市”扶志项目,村民可以通过参与公益劳动、维护家庭卫生、参加志愿服务等方式获得积分,凭积分在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这种做法不仅让村民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了参与村庄建设的价值,也让乡村治理更具温度和人情味。在他的推动下,韩家沟村的村民正逐步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形成了良好的乡风文明氛围。

  朱双峰深知,乡村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场所,更是村民生活的家园。因此,他积极推进村容整治、修缮公共设施、种植绿化树木,让村庄的环境更加宜居。同时,他还大力提倡移风易俗,遏制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陋习,引导村民树立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理念。如今,韩家沟村不只是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村民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也大大提升。


星级文明户

为民服务:让温暖渗入村庄的每个角落

  朱双峰始终认为,驻村工作不仅仅是要发展经济,更要关心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村民。他深知,乡村振兴不仅仅是让村庄富裕,更要让村民们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尊严。

  他发现,村里不少老人因行动不便,无法定期去医院体检,于是他联系爱尔眼科医院,组织医疗团队为村内40余名老人开展义诊,为符合条件的村民争取救助资源。对于生活困难的老人,他主动送上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让他们的厨房里始终有一口热饭。

  村里的孩子们上学路远,学习环境艰苦。朱双峰积极联系帮扶单位,筹措资金,为学校添置了新的教学设备,并捐赠图书、文具和玩具,让孩子们的学习环境焕然一新。他还组织志愿者团队定期到村里开展科普讲座、艺术课程和阅读分享,让村里的孩子们拥有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看着孩子们捧着新书爱不释手的模样,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


在村民家中包饺子

  此外,他还帮助4名村民办理了残疾证,为25人申请了临时救助,为5人申请了医疗救助,让困境中的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他用行动诠释了“驻村也驻心,服务不停步”的承诺,温暖了韩家沟村的每一个角落。

驻村感悟: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道路

  驻村的两年时间,朱双峰已经习惯了清晨被村头的鸡鸣唤醒,习惯了夜晚伏案整理一天的工作记录,也习惯了在村民家中听他们诉说家长里短。这片土地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而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了这片土地。

  他说:“刚来的时候,村民们对我并不熟悉,甚至有些戒备。但当他们看到我是真的为村子办实事,真的关心他们的生活,他们慢慢就接受了我。”从最初的孤身一人,到如今走在村里,总有人热情地招呼他进屋喝茶、拉家常,他知道,这份信任来之不易。

  在驻村的日子里,朱双峰有过迷茫,也有过困惑。但每当看到村民的笑脸,听到他们说“朱书记,我们村现在变好了”,他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他深知,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点一滴去积累,去改变。他也深刻体会到,乡村工作不仅仅是“帮扶”,更是一种陪伴和引导。村民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支持,还需要精神上的鼓励,更需要有人带领他们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展望未来:让韩家沟村走得更远、更稳

  未来,朱双峰仍然会扎根韩家沟村,继续为村民谋划更好的发展道路。他计划在现有农业的基础上,引进更高效的农作物种植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推进“养—种—销”一体化发展模式,让村民不仅能种好作物,还能卖出好价钱;持续开展光伏扶贫项目,为更多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让村庄的集体经济更加稳固。

  此外,他还希望在乡风文明建设上继续发力,让“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更加深入人心,鼓励更多村民参与村庄治理。他相信,只有村民真正参与进来,乡村的未来才能更加长远。

  他始终坚信,乡村振兴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只要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就一定能迎来更加光明的明天。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民情怀,也让这片土地因他的到来而变得更加温暖。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乔星琦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