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美育教育,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现状
随着国家对美育教育的日益重视,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小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然而,受地域、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现状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尽管在国家政策层面明确倡导美育,但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操作中,美育融入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校能够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情趣、创新思维及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积极将美育融入音乐教学之中;然而,仍有不少学校受限于传统应试教育思维,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美育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是制约美育融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表现为:音乐教学设施简陋,如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室、音响设备、乐器等;音乐教材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音乐图书、音像资料等辅助教学资源匮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农村小学音乐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许多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往往缺乏专业的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难以胜任音乐教学工作,更遑论将美育融入其中。此外,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有限,缺乏有效的培训和支持,导致其教学水平难以提升。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相对传统、单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许多学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授歌唱技巧为主,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鉴赏力及创造力的培养。同时,教学内容与当地乡土文化结合不够紧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受上述因素影响,农村小学学生的美育素养普遍较低。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感悟;音乐欣赏能力有限,难以领略音乐的内在美;音乐创造能力薄弱,难以通过音乐表达自我情感和思想。由此可见,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美育素养的提升。
音乐教学中美育的核心价值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着资源有限、师资力量不足等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融入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机遇。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还能陶冶情操、增强文化自信。因此,将美育融入农村小学音乐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传承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艺术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更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激发创新思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学中美育的核心价值,具体涵盖审美能力提升、情操与心灵熏陶、创新思维激发、德育渗透、知识与技能结合等五个方面。
审美能力的提升是音乐教学中美育的首要任务。通过系统的音乐学习,学生能够逐渐掌握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进而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音乐美,提高审美趣味,培养高雅的艺术情操。音乐具有强大的情感表达能力,能够深入人心,触动灵魂。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欣赏和表演音乐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受到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的熏陶。这种熏陶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精神追求。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情感真挚的音乐作品,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鼓励学生通过歌唱、演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增进情感的交流与理解。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人文知识,如音乐家的生平、时代背景等,加深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音乐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其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训练。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来理解和创造音乐,这个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同时,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作、改编等活动更是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音乐教育不仅是艺术教育,更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品中蕴含丰富的道德情感和伦理思想,通过音乐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种渗透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更加生动、有效,能够深入人心。例如,爱国歌曲、励志歌曲等,通过欣赏和演唱这些作品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励志精神。在音乐比赛、演出等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公平竞争等良好品质。引导学生将音乐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如通过音乐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等。音乐教育既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熏陶,也要关注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应掌握音乐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表演能力等方面的知识,为未来的艺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美育途径
强化专业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素养及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提升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美育教育的深入发展,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强化教师的理论基础,提升教学技能,激发创新思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可采用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模拟课堂、教学观摩、实践操作、网络研修等,确保培训效果最大化。音乐理论基础的培训,可以巩固和深化音乐教师的音乐理论知识,包括乐理、和声、曲式分析等,确保教师能够准确传授音乐基础知识。教学方法与技巧的培训,旨在让农村音乐教师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包括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管理、教学评估等技巧,可通过模拟课堂、教学观摩等方式进行实践演练。教材培训,旨在指导音乐教师合理有效利用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适切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音乐素养培训,目标是提升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内容包括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创作能力、音乐表演能力等,通过欣赏音乐会、参与音乐创作、进行音乐表演等方式进行实践。乐器演奏培训,是为了提高音乐教师的乐器演奏水平,增强指导学生学习乐器的能力,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个人特长,选择几种常见乐器进行培训和指导,包括乐器基础技巧、演奏方法、曲目练习等方面的学习。还可以进行音乐教育创新实践,鼓励音乐教师勇于创新,探索适合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教学活动。
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农村小学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由于接触外界信息的机会有限,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亟待开发。音乐作为情感与艺术并重的学科,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触动学生的心灵。在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受限于资源与环境,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为了打破这一局限,引入音乐故事剧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曲目,创作或改编成简短的音乐故事剧,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剧本编写、角色扮演和配乐选择,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教学中结合农村生活实际与节日庆典,选定“乡村的春节”作为音乐故事剧的主题,旨在通过音乐与戏剧的形式,展现农村春节的热闹景象与浓厚的人情味。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编剧组、演员组、道具组与音乐创作组,明确各组职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编剧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收集农村春节的民俗故事、传统歌曲与舞蹈等元素,创作出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故事剧剧本。演员组根据剧本进行角色分配与排练,道具组则利用废旧物品与自然资源制作道具,音乐创作组则负责编配背景音乐与音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与支持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确保排练顺利进行,在音乐编排中选取或创作与剧情相符的音乐片段,如欢快的迎新春歌曲、深情的拜年歌等,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在表演过程中将音乐与戏剧紧密结合,通过歌唱、舞蹈、对话等形式,生动再现农村春节的欢乐场景与温馨情感。音乐故事剧作为新颖的课堂活动形式,为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通过音乐故事剧的实施,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能找到适合农村学生特点的音乐教学方法,让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注重学科融合,增强美育效果
在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音乐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陶冶情操、锤炼意志、培养个性等功能。当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时,不仅可以增加美育功能,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可以尝试将音乐与语文教学相融合,把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引入音乐课堂。首先,在课堂上播放《阳关三叠》,让学生先聆听这首古典音乐,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通过音乐的感染力,初步引发学生对古诗的情感共鸣。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对比讲解古诗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如指出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厚情谊如何在音乐中得以体现,以及音乐如何通过反复叠唱、节奏变化等手法,加强对离别情境的渲染和表达。其次,让学生模仿吟唱诗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中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阳关三叠》与《送元二使安西》的融合之美,可以设计一些互动体验环节。例如,让学生尝试跟着音乐的节奏,模拟诗中的送别场景,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并配以适当的音乐吟唱古诗。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综合审美素养。
利用本地资源,传承文化特色
启东地处江海交汇处,具有独特的江海文化,拥有启东民歌、启东评弹、吕四渔号等丰富的音乐资源。这些资源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乡土音乐资源融入小学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丰富音乐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与自豪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农村小学应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音乐资源,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音乐课程,实现更好的美育。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吕四渔民号子的演唱和表演,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家乡音乐的独特魅力,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民俗节庆活动、观看传统音乐表演等,让学生在了解、学习和传承本地文化的过程中,培养自豪感和审美情趣。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团队,结合当地乡土文化,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校本教材。教材可以包含启东民歌、民间器乐曲目、舞蹈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掌握音乐技能,还能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乡土音乐文化,教师可以开展互动体验活动,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进校园表演,让学生近距离观赏和学习,或者组织学生到乡村田野间采风,收集当地的民歌和民间故事,为音乐学习提供灵感。在启东市的一些农村小学,乡土音乐已成为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们通过教授启东民歌、吕四渔号等乡土音乐曲目,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乡土音乐的创作和表演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学校可以利用乡土音乐资源,设计音乐故事剧教学案例,选取启东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或历史事件,结合启东民歌的旋律与歌词,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乡土音乐的魅力。结合乡土文化的小学音乐美育在启东地区农村学校的广泛实践,不仅丰富了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还激发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这种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美育途径,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美育的融入极大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它不仅仅关注学生对音乐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引导学生感知、欣赏和创造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结合戏剧、诗歌等艺术形式,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理解和体验音乐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总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美育是必要且可行的,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还能为乡村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继续探索和创新,不断完善和优化融入美育的音乐教学策略,为乡村教育的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校:茹志威
网络:吴飞飞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