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PRED模型下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师如何服务乡村振兴

时间:2025-05-22 14:39:25来源:阿坝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文字:张亚平 崔娜娜* 唐 兰 石余鹏

  摘要:文章基于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常用的PRED模型,即从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环境(Environment)和发展(Development)四个维度,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中学地理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师在乡村振兴中所能发挥的作用。通过分析地理教师在提升民族地区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各种乡村资源配置、推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乡村现有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实践,结合具体案例,提出相应的可行性解决策略,旨在为地理教师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些许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决策部署。它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旨在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努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服务产业等多方面的使命。正如2016年地理教育宪章的主张: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研究。地理学使得从地方到全球尺度研究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描述地理学科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地理教师尤其是偏远民族地区的中学地理教师是教育系统中与地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紧密相连的重要力量,具备将地理学科知识、能力、素养与乡村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学科优势,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

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

提升本土人力资本,激活内生动力

  首先,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师服务乡村振兴最主要的路径就是通过自己所学所知,利用地理课堂主阵地,通过优化地理课程内容、创新地理教育教学方法、赋能地理教育,培养乡村振兴所需本土人才。地理教师应将乡村振兴相关内容融入新的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如讲解本村、本乡、本镇、本县、本州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等与乡村发展紧密相关的地理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乡村、了解乡村,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和动力。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乡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乡村的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等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问题,为今后参与乡村振兴积累经验。地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与乡村的调研项目、规划制定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例如,汶川车厘子作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汶川县的特色农产品,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可以将其融入高中地理关于产业的区位选择及其变化的教学内容之中。汶川县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海拔差异大,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汶川县绵虒镇三官庙村等低海拔地区,气候温暖,车厘子成熟较早;而雁门乡芤山村、萝卜寨等高海拔地区,气候较为凉爽,车厘子成熟较晚。通过带领学生分析不同海拔地区的气候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车厘子的生长和成熟时间,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深刻影响。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汶川车厘子通过网络销售走向了全国市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汶川车厘子的市场销售情况,探讨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网络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汶川县的车厘子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和采摘体验。在考察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车厘子的生长环境、种植技术等,了解车厘子从种植到采摘的全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其次,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色,开展与乡村振兴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做好人才回流宣传工作。中学地理教师应结合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民族地区,教授村民遥感、GIS基础技能,帮助村民掌握乡村旅游路线规划、农产品物流地图制作等技术,提升其在现代产业中的参与能力。同时,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如特色农业种植养殖技术、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等,也可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计算机操作、外语学习、沟通技巧等技能,提高当地居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民族地理教师也要积极宣传乡村振兴相关人才政策,如人才补贴、创业扶持、住房保障等,吸引更多人才到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挖掘本土资源与优化本土资源配置

  1.深入挖掘本土自然、人文地理资源

  阿坝州地理环境多样,有高原、山地、河流等丰富地貌。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观察岷江的水文特征、分析不同海拔植被的分布等,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特点,为后续的资源优化利用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以协助设计“地理+旅游”产品,如地质研学路线、生态观测项目等,促进自然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阿坝州教师通过分析九寨沟地貌特征,协助规划地质研学基地,将九寨沟的自然景观与地理知识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特色的研学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阿坝州是多民族聚居地,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如藏族的游牧文化、羌族的建筑文化等。地理教师可以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如讲解羌族碉楼的建筑特点及其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文化与地理的紧密联系,增强文化认同感,也可以基于当地的民族风情、传统技艺等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例如,可以开设“阿坝州民族手工艺”课程,邀请当地手工艺人进校指导,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传承意识,同时也为乡村文化振兴储备人才。

  2.优化资源配置策略

  地理教师应推动当地产业的融合与协同发展。例如,在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将阿坝州的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地理教师也可参与当地的资源管理与规划工作。例如,在发展旅游业时,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规划旅游设施的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地理教师还可以与其他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交流活动,分享在本土资源配置方面的经验和成果。例如,阿坝州的学校可以与内地发达地区的学校结对子,学习先进的资源管理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1.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实践

  在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在学校开设专门的针对生态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向学生传授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和理念。例如,通过讲解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同时,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与各种生态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2.参与生态项目研究与治理

  阿坝州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师可通过参与生态项目研究与治理服务乡村振兴。例如,地理教师可以参与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与修复项目,与科研人员合作,开展湿地生态监测、动植物调查等工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湿地公园内设置观测点,定期记录湿地水位变化、植被生长情况以及鸟类的种类和数量等信息,为湿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在阿坝州若尔盖、红原等地区,土地沙化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地理教师可以参与当地的沙化土地治理项目,与专家团队合作,研究沙化的成因、发展规律以及治理措施。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沙化地区,观察沙化土地的特征,了解沙化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地理教师也可以参与草原生态系统的监测项目,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草原植被覆盖度、牧草产量、物种多样性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为草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推动产业升级与协同发展

  1.助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除了为民族地区地理教育事业发展赋能外,阿坝州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发展观光农业、采摘园等农旅融合项目。例如,在理县卡子村,师生可以参与百亩车厘子采摘园的规划和管理,通过举办采摘节、开发农家乐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地理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将这些阿坝州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当地民族节庆活动的策划和推广,通过文化旅游节、民俗体验活动等,吸引更多游客,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中学地理教师也可以利用地理数据分析工具,对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对人口迁移趋势、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数据支撑,为乡村产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校企合作,促进产业升级与协同发展

  民族地区学校可以与当地的农牧业企业、旅游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产业调研、技术研发等活动。地理教师可以作为学校的代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策划和实施,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地理专业技能,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地理教师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产业升级相关的协同创新项目。例如,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研究如何通过改进加工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区域电商的数字赋能行动;与旅游公司合作,探索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营销效果等。

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为民族地区教育和乡村发展带来诸多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推动阿坝州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升教师待遇、加强师资培训,为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地理学科兼具自然和人文属性,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领域紧密相关。阿坝州民族地区本身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如多样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民族文化等,为地理教师教学和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素材。阿坝州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师可凭借专业知识,在乡村产业规划(如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融合)、生态环境保护(如参与湿地与草原保护项目)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将专业知识与乡村发展实际相结合,实现自身价值,推动乡村进步。

挑战

  1.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阿坝州部分中学地理教师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对地理教师的高要求。教师需要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GIS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专业技能以及产业规划、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然而,目前许多中学地理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还存在不足,限制了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2.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度大

  将地理学理论知识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并非易事。阿坝州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有限,影响地理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效率和质量。一些学校缺乏地理实验室、教学软件等专业设备,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虚拟地理环境的构建等。同时,地理教师在参与乡村生态项目研究与治理时,可能会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例如,在沙化土地治理项目中,地理教师对治理技术的实际操作和应用缺乏深入了解。此外,组织学生参与乡村实践活动时,可能会受到交通、安全等因素的限制,影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理解。

  3.政策协同缺位

  乡村振兴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各方的协同合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部分人对地理学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对地理教师的工作支持不够。一些乡村地区可能更关注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地理教师在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长远贡献,使地理教师在推动相关项目时往往面临政策支持不足、资源调配困难等问题。

  基于PRED模型的分析,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是多维度的,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态保护和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努力,可以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实践中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需要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开发工具和政策支持等措施加以解决。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中学地理教师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有望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董卫娟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