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分配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研究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户进入市场的桥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为了研究利益分配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文章构建了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了绩效评价体系,并通过实证,分析了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对其绩效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合作社的分配方式和分红形式都会对绩效产生影响,合作社的分配比例对综合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承载着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利益分配机制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合作社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影响着合作社的稳定运行和绩效提升。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能够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合作社业务的不断拓展和效益的持续提升。因此,深入研究利益分配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的复杂性和规律性,而且对于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提升绩效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揭示利益分配机制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推动其健康发展,为农村经济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线上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回收问卷81份,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分析
为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必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绩效评价。在此过程中,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体系将用于量化评估合作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核心指标,为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合作社绩效评价概述
合作社绩效的相关研究在学术界已拥有丰硕成果。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与研究方法上均存在不同的观点。
由于学者所做研究的目的不同,因此会有针对性地选取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白慧和陈彤从财务、内部运营、社会、学习与成长、质量安全五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1]。林乐芬和顾庆康在研究对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价时,从盈利能力、运营风险、宣传普及和组织治理四个维度选取了十个三级指标,用层次分析法根据指标的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出合作社的综合绩效得分[2]。姚宗东、马雪峰等人从经济收益和组织发展两个维度构建合作社的绩效评价体系,在经济收益维度选取了合作社年经营收入三个指标,在组织发展层面选取了核心社员文化水平四个指标[3]。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学者在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水平时,不再局限于对合作社经济效益的考量,而是对合作社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进行全面综合的考量。因此,合作社的绩效评价体系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完善。基于“三重底线”理论,学者在构建合作社的绩效评价体系时,会更注重考虑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赵佳荣、万博文和郭翔宇经过对前人研究的整理、对比和筛选,从合作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维度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4-5]。董杰、陈锐等人结合了“三重盈余”绩效评估法,在前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将合作社绩效分为经济绩效、社员收入绩效、交易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五个部分,并分别进行了探讨[6]。
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文章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依据合作社绩效评价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选取九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在指标测度方面,采用了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评分,以尽量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表1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
为验证样本数据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文章采取了因子分析法。在信度评估环节,借助SPSS 29软件对各项观察变量进行了全面剖析,并运用了α信度系数法计算具体指标。经过严谨的计算,得到了显著的结果:问卷总量表的α信度系数高达0.883,大于0.7。这一结果有力证明了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样本数据在信度方面表现优异,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关于数据的效度,通过SPSS 29软件计算得出KMO值为0.827>0.7;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461.98,自由度为36,且P值为0.00,这一结果表明问卷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成功提取了3个公因子,这些公因子的特征根值均大于1,这3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2.151%,这意味着它们能够较好地涵盖全部指标的大部分信息。
文章采用最大方差法(Varimax)旋转得到因子载荷系数,使用因子分析法对所有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出合作社的综合绩效F。
利益分配机制对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对合作社绩效的影响,文章着重对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测量与分析,聚焦于分配方式、分红形式以及分配比例这三个核心维度进行深入探讨。由于分配方式和分红形式都是分类变量,因此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它们对绩效的影响机制。而对于分配比例这一连续变量,借助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的影响程度。
合作社分配方式与其绩效的方差分析
合作社分配方式主要有按股分配、按交易额分配以及两者结合等方式。运用SPSS 29数据处理软件,在与综合绩效进行方差分析后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分配方式与综合绩效方差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在综合绩效方面,F值为16.478,p值<0.05。说明不同分配方式样本对于综合绩效均呈现出显著性,意味着合作社采用不同的分配方式,会对其绩效产生影响。
合作社分红形式与其绩效的方差分析
合作社的分红形式有现金分红、实物分红等,利用SPSS 29数据处理软件,在与综合绩效进行方差分析后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分红形式与综合绩效方差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在综合绩效方面,F值为27.422,p值<0.05。说明不同分红形式样本对于综合绩效均呈现出显著性,意味着合作社采用不同的分红形式,会对其绩效产生影响。
合作社分配比例与其绩效的回归分析
为了探索合作社分配比例对其绩效的影响,本文利用SPSS 29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分配比例Z3为自变量,综合绩效F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分配比例与综合绩效回归系数
如表4所示,经过一元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分配比例与综合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具体来说,相关系数为1.971,而标准化系数为0.553,均指向了正向影响的方向。进一步检验的结果显示p值为0.000,低于设定的显著性水平,这表明回归系数是可靠的。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合理推断,合作社所采用的利益分配机制对其绩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研究结论与启示
研究结论
为了深入探究利益分配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具体影响,文章依据“三重底线”原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衡量。通过实证分析,系统地研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中的三大核心要素与合作社绩效之间的关联。经过深入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分配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合作社的综合绩效
通过对样本合作社的深入研究发现,采用按交易额与按股分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盈余分配的合作社,其平均绩效表现最为优异。因此,合作社在选择盈余分配方式时,应优先考虑采用按股和按交易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配,以有效提升自身的绩效水平。
2.分红形式的不同会影响合作社的综合绩效
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选择用现金进行分红是最佳的选择。用此种方式分红的合作社平均绩效最高,其次是实物分配,用其他分红形式的合作社普遍绩效得分偏低。分红形式对于合作社综合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合作社经济绩效实现。
3.合作社的分配比例对合作社的综合绩效会产生正向影响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合作社的综合绩效得分在大体上与分配比例成正比,样本中综合绩效得分高的合作社,大多都制定了60%及以上的分配比例。分配的比例越大,社员能得到的利益就越多,越能增强合作社社员的生产热情,带动产能的增长,提高合作社的经济效益。
启示
经过深入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其绩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为了进一步增强合作社的绩效表现,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核心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
1.完善分配机制,吸引社员加入
应进一步强调和完善合作社的分配制度,使其成为吸引和留住社员的关键因素。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体系,不仅能增强社员的归属感,还能为合作社的稳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完善分配制度时,应坚守核心原则,即主要依据交易额并辅以股份进行分配,尽量提高分配比例,使用现金进行分红,调动社员的生产热情,优化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效率,进而提升整体绩效,实现合作社的长远稳定发展。
2.改进分配制度,重视人才培养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以农民为主,合作社分配方式相对简化。因此,合作社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引进人才,优化管理。首先,合作社应主动与当地政府建立紧密联系,吸引具备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村官加入,为合作社提供智力支持。其次,为大学生提供暑假期间参与合作社的带薪实践活动,这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也为合作社注入了新鲜血液。最后,积极号召大学生返乡入社,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3.加强内部培训,实现民主管理
合作社需要不断提升内部成员的素质,定期组织社员开展培训活动,提升社员的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全面增强其综合素质。同时,合作社的核心负责人也应积极寻求外部学习机会,主动向行业内表现突出的示范合作社学习,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和高效的管理方法。这不仅有助于解决盈余分配难题,还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政策导向,为合作社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这些举措,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望实现快速、稳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慧,陈彤.基于因子分析联合熵值法的伊犁州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45(02):191-200.
[2]林乐芬,顾庆康.农户入股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决策和绩效评价分析——基于江苏1831份农户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7(11):49-60.
[3]姚宗东,马雪峰,王秀娟.基于不同法人治理结构的烤烟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1):61-70.
[4]赵佳荣.农民专业合作社“三重绩效”评价模式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02):119-127.
[5]万博文,郭翔宇.信贷约束对农民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黑龙江省353家农民合作社的调查[J].金融与经济,2022(02):31-38.
[6]董杰,陈锐,张社梅.聘用职业经理人改善了农民合作社绩效吗——基于“反事实”框架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20(03):117-127.
中国烟草总公司湖南省公司2024年度科技项目“数字化时代烟农合作社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HN2024KJ17)。
编校:侯欣怡
网络:柳绣华
监审:李霞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