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锚定方向 全面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时间:2024-11-15 15:33:22来源:广东白云学院 文字:李 珊

对“24意见”的观察与思考

  在202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24意见”)中包括六方面的内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乡村建设着眼于最基本的制度保障与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保障;产业发展着眼于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下简称“22意见”)对照,“24意见”在产业融合、建设实施机制、人居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从中可以发现政策的趋势:24意见与22意见大方向上保持一致,24意见比22意见更加强调坚持系统观念、进行全局性谋划与可持续发展,对问题的探讨更加贴近乡村人民的生活、更具体、更有可操作性。

建设实施机制更加系统

  “22意见”与“24意见”都强调乡村建设要为农民服务,乡村需要统筹规划再建设。相比而言,24意见对于乡村建设实施机制的描述更加系统、灵活,对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有很好的促进效果。

  24意见提出,要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强化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对城镇、村庄、产业园区等空间布局的统筹。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乡”5个层级,每个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都是在上个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下编制的。这样的实施机制,能够保障乡村与乡村之间、乡村与县城之间协调发展,从县级层面统筹全域资源,有利于各乡镇立足于比较优势发展,有利于土地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村镇风貌统筹。

  这样自上而下的建设实施机制,并没有否认农民的需求,而是加强政府的引领作用,将农民的需求统筹到整体的规划上去。

人居环境建设更加可持续

  22意见与24意见均强调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厕所改造、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相比而言,24意见对于人居环境建设的探索更加深入,不仅提出有哪些人居环境需要提升,还正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的探索方向,积极探索这些基础的人居环境提升落地的长效可行机制,具有现实意义。

  从意见中看出,广大农村的人居环境提升,聚焦于给水排水以及环境卫生系统。而这些隐蔽工程,在以视觉效果为导向的村庄环境提升中,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

基础设施建设更可操作

  22意见与24意见均着眼于农村供水工程、电网、公路和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24意见对这些基础设施的关注点,从22意见中的宏观、试点,向具体、系统转变。例如,对供水工程改造的要求,从优化水质,转变为分情况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对农村电网的要求,从发展清洁能源的大方向,转变为更符合农村实际、贴近时代脉搏的发展分布式新能源;对数字赋能乡村发展的要求,从局部试点转向普遍建设的要求。

  从22意见到24意见,基础设施建设走过了概念性、试点性的阶段,探索出来更加系统、具体的操作方法。这意味着,已经有一批优秀经验可供借鉴,以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实践应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迫切

  24意见新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针对由于农业、畜牧业等生产造成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从食品安全、耕地水土流失、水系生态保护修复、荒漠化治理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方向和约束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与修复。意见从生态修复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设方向,可见乡村生态文明宣传、生态与生产的关系平衡问题迫在眉睫。

一二三产业融合持续发力

  22意见与24意见均提出要融合一二三产业,构建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发展特色品牌与产业,发展乡村休闲游。24意见丰富了乡村休闲游的内涵,将乡村休闲旅游从民宿、农家乐、科普与学农劳动基地向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更成体系、更具吸引力的新业态发展。为乡村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联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综上,24意见对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出了系统而详尽的要求,内容涵盖建设机制、建设内容。建设机制为城镇、村庄、产业、园区的高效统筹建设铺平了道路;建设内容包括基础建设和品质建设,如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三个基础建设,提供的是干净整洁安全人居环境;乡村产业融合休闲旅游中的环境整治,属于品质建设,提供宜游的旅行环境。

对乡村建设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从理念到制度,探索系统化的建设机制

  我国的乡村建设模式经历了长时间的实践探索,检验了村民的本土力量和外界力量不同形式的参与下,乡村振兴的成效,建设机制理论不断推陈出新。

  2019年,李伯华等探讨了村落人居环境整治自组织和他组织两种发展模式,提出自组织模式人居环境转型更为灵活、持久、有实效,但规范性较弱,发展趋势不稳定,他组织模式人居环境转型更为规范、向好发展的趋势稳定,但最终将被自组织模式取代。

  2021年,邓力文等总结了四种主要的乡村人居环境设计模式,这几种设计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设计品质、个性、成本、有效性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邓力文等人提出农民参与式的设计模式,农民参与到建设的设计建议、设计决策、行动计划制定、施工建设管理中,设计模式从以政府、设计团队为主体,村民提出诉求,转变为以村民为主体,多方力量共同引导支撑。这种建设模式更多是自下而上的建设,政府与行业专家处于辅助的位置,虽然能够很好地调动村民的自主性,但村民作为主体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参与乡村环境整治,且村民的设计形成后,政府与行业专家较难统筹、优化设计。

  2022年,万成伟等基于实践比较,系统地提出我国的乡村振兴建设应由党政引领,引入外界力量的同时,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采用持续互动和动态调整的陪伴式规划的方式,形成可持续的乡村规划模式。陪伴式规划的方式,既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又能在变化中统筹乡村的空间、产业等要素,在外部力量撤走后,经过培训的村民有能力做出合适的决定,维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

  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党建引领下的陪伴式规划理念不仅与24意见中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的要求不谋而合,也符合24意见探索乡村建设长效机制的内核。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需要把理念转化为程序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磨合,通过成体系地培育、陪伴式规划将乡村振兴的人才和措施地方化,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共建共治共享。

因地制宜,保障长效美好人居环境

  建筑、规划、景观是人居环境的三驾马车,人居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里将24意见中提到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乡村新业态中的环境要素、生态要素组成的空间,统称为人居环境。

  乡村人居环境的整治,要注重自然与社会生态可持续。乡村人居环境,是经过长久的岁月形成的集自然生态、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地域文化于一体的综合生态系统。

  乡村人居环境的整治,需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好适宜性分析、环境评价,在乡村建设提质与生态风貌保护、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生态污染、乡村生态恢复与乡村财政之间取得平衡。

  乡村人居环境的整治,要坚持有利于农业生产原则。必须深入了解乡村的风土人情,切实做好前期调研,了解农民在生活、生产上对于环境的需求,切忌照搬城市或其他乡村环境整治的成功经验。同时要根据乡村的发展阶段,分类分期施策。对于经济十分困难的乡村,要以经济发展为主。乡村振兴初期,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在生态、水、电、交通、环卫等基础设施上,要保障这些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对于有一定经济能力,但尚没有能力建设需要持续较高成本维护的人居环境的地区,除了基础设施的整治之外,还可以附加景观环境的整治,景观效果以干净整洁为主,选择耐久的工艺与材料以及可持续的景观形式。对于有条件融合一二三产,发展新业态旅游的乡村,在基础设施和基本景观环境整治之外,还要集中力量打造好重点区域,吸引人才住下,吸引游客停留,进而提振经济,创造当地的就业岗位。

  乡村环境的整治需要审慎地融合现代技术与现代材料,在保留传统内核的基础上,接受专业化的建造方式。传统的内核,不仅包括直观可见的景观符号、技术、材料,也包括促成环境现状的环境、文化、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深层逻辑。在具体的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建设者们必须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探索地域特色;深入到乡村中去进行田野调查,提炼直观的场地特征;与居民交流,建立沟通渠道,坚持做在地的环境整治建设。

  乡村环境整治需要因地制宜。不仅要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农业有序生产、居民美好生活、文化传承创新等宏观目标层面的因地制宜,也要求环境整治工作方法、建设程度、运营管理方式的因地制宜,以促成长效的美好人居环境。

助力产业融合,促进乡村多元发展

  24意见提出要融合一二三产业,构建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发展特色品牌与产业,发展乡村休闲游。乡村的传统支柱产业是第一产业,周期长,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大,产品价值低。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指推动第一产业向附加值更高的二三产业延伸,从而形成三大产业交叉互通的新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造就业岗位,改善农民的生活品质。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农业生产正从以满足数量型需求为主向注重满足质量型需求转变。乡村能够生产更优质的农产品,满足更高端的需求。可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化的农、林、渔牧业等产业,将产业现代化、品牌化;延伸产业链,将农牧产品加工成地方特色产品;融入文化艺术元素,增加乡村产品的附加值;利用电商、乡村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将特色化、品牌化的乡村产品推销出去,从而达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提升农民收入,促进乡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广大乡村将农产品现代化、品牌化、艺术化,通过电商与乡村休闲旅游推销出去。目前不少村落已经规划建设了电商大楼,但消费者对乡村、对农产品的认知不足,付费意愿低,农产品的销售运营依然是产业链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积极探索农产品、乡村特色与乡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辐射带动乡村的产业融合。目前的乡村旅游多以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文特色出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休闲旅游环境,而忽视了农村特色产品与休闲旅游的相互融合。产业融合成功的客观规律,不仅要求能够挖掘乡村自然、文化、产品的特色,更要求能够从整体运营的角度,全生命周期地考虑乡村的品牌营造与价值创造,要求建设参与者们跳出专业框架,综合考虑以促进乡村发展为导向多方合作。

  本文从“24意见”出发,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的政策意见、实践理论与路径。通过“22意见”与“24意见”的比较分析,总结出建设机制系统化、建设方案长效化、建设目标多元化。通过国内乡村建设现状的观察与思考,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未来建设制度将会更加系统,倾向于采用以党建引领的陪伴式规划设计与建设制度,通过成体系地培育乡村人才、陪伴式规划将乡村振兴的人才和措施地方化,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共建共治共享;建设方案将更加本土化,倾向于因地制宜,结合生态、文化、经济条件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建设目标将更加多元化,通过融合一二三产业的乡村休闲旅游,将乡村产品特色化、品牌化,提高乡村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应当意识到这种变化,在实际工作中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希望本文的探索,能为乡村的高水平建设提供一些有效的切入点。

  编校:董卫娟

  网络:吴飞飞

  监审:李晓亚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