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的数字焕新之路
数字技术应用于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不仅有利于破除传统理念与模式下的文化保护传承局限,而且能够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展现和表达乡村文化,增进公众对乡村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助力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现从乡村文化概述出发,进一步探讨了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并提出了构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激活乡村文化活态利用机制、共建乡村文化传承生态的具体路径,旨在为我国各地农村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提供有益参考,助力我国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通过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成为一项重要议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深化电信普遍服务,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等关键举措。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出“通过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等渠道支持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建设”。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特别强调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彰显了推进乡村数字化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决心,同时也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方向。因此,各地政府应增强文化发展意识,积极探寻各种以数字技术为依托保护和传承手工艺、民间艺术、传统民俗等乡村文化的路径与方法,促进乡村文化在发展中得以保护传承并绽放出熠熠光彩,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概述
乡村文化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判断、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的总和,主要涵盖了物质文化(如传统建筑、水利设施等)、精神文化(如手工艺、民俗风情等)、制度文化(如乡规民约等)三个维度。乡村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对于焕发乡村文化活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本质是以现代技术为媒介或者为支撑,深入挖掘和整理各类乡村文化,利用图文、视频、虚拟场景等多元形式展示和表达乡村文化的丰富内容与深层内涵,旨在让更多人感受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人们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热情,由此构建起全民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生态格局。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具有深刻价值。其一,数字技术能够通过动态再现的方式赋予乡村文化新的生命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将古老的村庄、庙宇和遗址“搬”到线上,让参观者仿佛置身其中,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明晰不同地区乡村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而提炼出共通的主题元素,创作出既有地方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化作品,推动乡村文化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展。其二,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帮助乡村文化突破乡村文化的时空限制,使其进入千千万万的网络用户视野之中,人们可以通过观看短视频、观看直播、阅览文章等方式,了解和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弥合城乡文化鸿沟,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养。其三,数字技术能够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创意等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催生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业态,将乡村文化转化为产品和产业优势,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顺利实现。其四,乡村文化中蕴含的“敬畏自然”“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哲学”能够为产业现代化提供“生态智慧”,启示现代企业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要综合考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将环保责任纳入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技术创新减少污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是永葆乡村文化活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各地掀起了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热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受技术、人力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在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涉及乡村文化的数据采集不全面及数字记录不系统、乡村文化传播路径单一及传播范围狭窄、保护及传承力量薄弱等。这些问题使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效果大打折扣,亟待探寻有效策略进行应对和优化。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数字化采集建档,构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以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依托,对乡村文化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和测绘建档,是数字化记录及多维化呈现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坚实根基。我国各地乡村应加强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与全维度记录,为研究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文化夯实重要基础。
其一,深度挖掘并全面整理文化资源。各地应组织专业人员深入乡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与走访调研,对于古建筑、古村落、传统农具等乡村物质文化资源,工作人员可以应用3D激光扫描、高精度影像采集、无人机航拍等技术,精准全面地记录这类文化资源的轮廓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实际尺寸,从而构建翔实、精确、完整的资料库;对于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乡村非物质文化资源,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实地拜访非遗传承人、传统艺术表演家等方式,收集关于乡村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采用高清录像等技术手段,对民间戏曲、民歌、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表演过程、制作过程以及活动过程进行全面详尽地记录,丰富乡村文化资源的记录和呈现形式,为后续构建乡村文化数字化档案库提供丰富素材。
其二,搭建综合性乡村文化数据库平台。在完成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搜集与整理工作之后,综合梳理专著文献、图片影像等各类不同媒介形式的乡村文化资源,按照数据库平台要求的格式或者标准进行处理与上传,由此构建起集文字、图文、音频、高清视频、AI讲解等多元表达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文化数据库平台,有效满足不同人群对乡村文化资源的阅览、检索、研究等需求,助力乡村文化资源在新时代实现数字化记录与系统性保护,打破以往乡村文化资源分布零散、碎片化保护现状,为真正实现乡村文化数字保护、活态传承创造有利条件。
数字化传播创新,激活乡村文化活态传承机制
数字传播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是提高乡村文化知名度与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有效措施。在融媒体时代,各地应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创新乡村文化的表达形式与传播渠道,使其从“静态保护”向“活化传承”方向转变发展。
其一,内容创新驱动文化共鸣。乡村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及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在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文化内核表达不清晰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各地应加强乡村文化内容建设,通过现代技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强烈吸引力以及创新性内容的优质乡村文化作品,使乡村文化以丰富多样的内容作品为载体实现传播与发展。例如,可以借助AI生成技术对传统故事、民间传说进行现代化改编,制作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故事完整合理、主题思想积极且满足现代化审美需求的动漫影视作品或者“主题式”系列化短视频,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领悟到乡村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也可以利用VR或者AR技术打造虚拟场景,使人们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进入虚拟情境,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传统村落,增进对乡村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甚至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促进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群体日渐壮大。
其二,构建多元媒介传播矩阵。在数字化时代,抖音、微博、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各地在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同时结合传统媒体,构建多元媒介协同参与的全媒体传播矩阵,促进乡村文化实现保护传承。一方面,通过制作关于乡村文化的专题节目、开设乡村文化专栏等方式,促进乡村文化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为渠道进行展示和传播,加深公众对乡村文化的系统化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官方网站、抖音、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生动直观地展示乡村文化。例如,在“抖音”“快手”等主流短视频平台上,可以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展示民间技艺、民俗活动等,提升对乡村文化的认知;也可以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乡村文化云展播”,利用直播的形式让广大网民近距离体验乡村文化,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数字化培育传承,共建乡村文化传承生态
人才是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根本力量。因此,在推进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各地应打破传统育人标准和常规育人模式,采用在线课程、远程教育、开设AI课堂等多元方式,培育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数字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壮大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队伍规模,构建“技术赋权+主体自觉”的乡村文化参与式传承生态,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其一,提升当地村民的数字素养。村民作为保护、传播及传承乡村文化的主力军,对当地文化具有深刻理解,但是由于缺乏数字思维、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他们在数字赋能文化传播发展环境中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参与到乡村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因此,各地政府应加强对当地村民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互联网使用、平台操作等基本技能,为其后续参与乡村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打牢基础。具体而言,各村镇可依托村民委员会设立“互联网操作基础课堂”,定期举办培训活动,由具备智能手机操作能力的“讲师”向村民介绍和讲解智能手机的操作方法以及拍照、摄像等常规操作技巧。此外,各地还需在设立“互联网操作基础课堂”的基础上增加“乡村文化传播传承课程”,“讲师”亲自指导当地村民学习短视频拍摄(对焦、运镜)、网络平台登录(上传文化素材至村集体平台或者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直播初步操作(开启美颜、互动问答)等,帮助其上传乡村文化作品,以此充分激活村民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文化实现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其二,借助新媒体平台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人才队伍。在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村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培育更多的文化保护者与传承人。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平台因其用户门槛低、涉及人群多,成为挖掘和培育乡村文化保护者与传承人的理想之地。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用户生产内容(UGC)+专业机构创作(PGC)”模式,邀请知名博主、网红等通过直播或者发布短视频等形式,助力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借助他们的影响力,鼓励更多用户积极参与平台发起的“乡村文化知识竞赛”“乡村摄影比赛”“乡村文化短视频创作”大赛等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短视频活动、全民助力乡村文化传播传承的良好局面。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需求,也是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的有效路径,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在数字化时代,亟须提升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创新网络思维,深刻理解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传播传承文化方面的优势与作用,以促进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由此构建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格局,确保乡村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数字化语境中实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从而使乡村文化散发出璀璨光芒并实现持续化发展。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罗学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