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数字普惠金融 助农电商提质

时间:2025-09-09 10:04:06来源:山东科技大学财经学院 文字:孙淑怡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提高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突破空间限制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数字普惠金融还可以帮扶农民及电商创业者,为其提供低成本的交易担保和信贷支持,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提高农产品标准化,并助力农村电商实现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畅通无阻。但数字普惠金融还面临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体系不成熟、基础设施不完善、金融安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应加快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建设、健全数字金融监管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普及度,从而推动农村电商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强调“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具有广泛性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设施,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以此“着力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不断优化农村消费结构,提升农村消费层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支持电商与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结合,将数字普惠金融应用到农村电商的供销产业链中,推动乡村农业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激发农村及农业的新业态新活力,并不断优化农村的消费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近年来,姚利好(2022年)等人基于中国28个省份2014—2018年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电商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相互协同,共同助力县域经济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有效推动农村电商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且该共同效应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更为显著。此外,研究还发现,农村电商可以通过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增长。刘彤(2024年)深入研究分析了河南省南阳市农村电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电商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资金不足以及缺乏专业电商人员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增强农村数字金融知识、加强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等路径,助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褚霞(2023年)通过研究表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可以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及治理有效等多个维度助力乡村振兴。但研究同时发现,目前还存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薄弱、资源供给不足、农村金融监管与信用体系尚未健全等问题。王勇和曹伟俊(2024年)基于全国30个省份2011—2022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等检验方法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起到了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同时异质效应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各区域的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的影响程度大于中西部地区。陈惠(2022年)的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拓宽金融服务覆盖面、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强化金融服务风险控制等途径为农民、微小企业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服务,从而助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已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截至2024年,我国已实现100%的乡镇、90%以上的行政村通5G。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农业领域,通过利用自动化、物联网传感等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可以有效推动实现智慧农业。此外,农村电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新时代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支撑。农村电商推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在缩小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56万亿元,同比增长6.4%。农村电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倒逼着农村交通、通信、互联网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大幅度改善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促进消费升级和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但当下,在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电商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广泛应用,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但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理区域和地理位置存在差异性,存在着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数字乡村”“数商兴农”等建设工作,有效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66.5%,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为16.8%,这表明部分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而且,由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仍存在差距,这就导致了数字基础设施在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发展差距显著。例如,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等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远超青海省、甘肃省等西部省份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省份的民族地区,其互联网、5G覆盖率低,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偏远地区乡村甚至存在快递“不包邮、不配送”现象,这严重阻碍了数字普惠金融和电商在农村的延伸。此外,数字基础设施在数字农业、农业预警、智慧物流等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技术供给体系整体呈现能级偏低、功能较少、发展不充分、创新同质化等结构问题,从而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农村电商自身发展尚未成熟

  虽然,当前农村电商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整体规模逐步扩大,但农产品上行仍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不足,这极大限制了农村电商企业的规模,使得中小商户仍旧占比较大,单个规模经营有限,整体分散,尚未形成“规模经济”。同时,农村电商在物流运输、产业链整合和供给侧服务能力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一方面,仍存在打通“最后一公里”难题。在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偏远乡村中,农村电商物流体系较为薄弱,物流网点覆盖率低,物流配送成本高,这导致农产品上行难,工业品下行慢。全国农村电商的冷链技术及运输也存在较大缺口。截至2024年,农村电商冷链运输普及率不到35%,蔬菜及水果等其他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远超30%,农产品损耗率高。另一方面,农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多数农村电商的产品为初级农产品,品质标准化程度低,无品质保障,生产、加工、包装也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产品供应链。此外,缺乏专业技能人才。农村地区面临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困境,多数农村电商由村庄留守群体经营,他们欠缺电商运营管理与市场营销的推广能力,同时专业客户服务体系的欠缺和商品售后响应机制的低效性,都难以满足产业对高阶能力的要求,使产业难以转型升级,影响农村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

数字金融数据安全监管体系有待健全

  数字普惠金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在赋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金融数据安全风险较高。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大量个人信息和交易数据的产生,当前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在使用农村金融时呈现出分散化、需求小、高频化、资金周期短等特点,且关于农村地区的数字化信息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与监管体系存在滞后性。另一方面,数据标准与信息基础设施割裂。中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存在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监管力度不到位等问题。尚未统一的标准,增加了金融数据加工与共享的复杂性,同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数据标准的脱节,进一步加剧了数据应用与监管的难度。

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匮乏,金融素养偏低

  农村居民金融知识匮乏、金融素养不高、金融技能欠缺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相对较薄弱,加之人口老龄化与人才流失的加剧,使得农户与农村电商经营者在缺乏足够金融知识的前提下,更倾向于使用传统的金融服务,如存取款、结算等较为单一的金融服务需求。与此同时,现有的金融机构在对农村地区教授相关知识时覆盖范围不足且带有功利性,大多为提高金融机构的销售额而开展,其内容往往侧重产品的推销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这种带有商业性以推销产品为目的的科普教育,不仅不会改善当前的局面,还会使得农户因未能准确评估自身偿还能力而陷入债务危机。抑或是,由于认知偏差,盲目跟风参与理财活动并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做出错误决策,最终难以抵御市场波动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加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电商的措施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电商的顺畅运行,还可以增强电商平台交易支付的安全性和提升物流体系运输分配的效率。一是加快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推动5G基站向偏远农村地区延伸,扩大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同时通信企业需要解决农村地区网络信号不稳定的问题,确保农村电商经营者能够顺畅地进行商品上传、订单处理、售后服务等操作,助力农村电商企业转型升级。二是降低农村地区使用数字基础设施的门槛与成本。当前农村与城市地区的居民在智能手机普及率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可通过制定政策和出台补贴,鼓励手机制造商向农村地区推广低价的智能手机,从而降低农村地区居民的购买成本,推动金融产品和智能手机在农村的普及。与此同时,政府亦可针对特定项目发放农村智能手机消费券,从而引导农村居民积极购买智能设备,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加快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建设

  物流体系在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农村电商的供应链、效率、服务以及农村电商最终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政府应进一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吸引物流公司和电商平台下沉农村,在农村地区投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共同推动农村电商物流体系的发展。二是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分配体系,建立统一的物流管理标准,整合在订单处理、仓储、运输及售后等环节的资源,减少中间流程,优化配送环节,降低农村电商的运行成本,实现农村地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三是冷链运输是物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政府应积极鼓励冷链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建设冷链仓储中心,并提供从冷藏到分拣运输配送的综合服务。与此同时,优化冷链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农村电商与物流企业合作,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制定符合冷链运输标准的路线,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冷链运输损耗率。四是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与高校、科研机构及电商平台等共同搭建电商培训系统,邀请电商领域的专家学者或电商平台成功的经营者担任导师,为农村电商物流人员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业务培训。培训系统可结合农村电商的实际情况,开展线上课程、线下实操等具有针对性的内容,以提高农村电商物流人员的整体素养。

完善数字金融监管体系

  完善数字金融监管体系,是确保数字普惠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赋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是结合数字金融的特点,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制定标准化数字金融法规,理清金融服务的边界和金融机构的责任,确保金融产品的合法性和金融服务的透明性,同时也可保证用户数据的隐私性与安全性。二是强化多部门的协同与监管。在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电商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金融机构与农业部门、地方政府及市场监管部门等协同合作,根据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制定不同的标准和措施,实现“全景式”监管。三是创新数字金融监管技术。通过引入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实现对金融活动的动态追踪与分析,提高监管效率。

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普及度

  一是积极鼓励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涉农的金融机构持续下沉到农村地区,增加金融服务点,以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优化农村地区的网点布局。通过金融服务点,农村电商经营者可以更为便捷地接触到支付结算、小额贷款、商业保险及风险管理等服务。这不仅为农村地区提供了便利的金融服务,同时,还提高了居民和经营者的金融素养,助力农村电商的发展。二是加深金融机构与通信企业合作。金融机构可以利用通信企业所积累的用户数据,结合大数据技术,更为精准地推出农户与农村电商经营者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并制定相符的金融信用评价体系,提升数字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利民性。三是金融机构可通过电视、村广播等方式播放方言版金融科普短视频或反诈情景剧等,重点覆盖农村电商经营者与农村中老年人群。此外也可以在金融服务点、乡镇银行等站点设置专门的数字金融科普窗口,并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银行从业人员可根据电商从业人员的需求详细讲解无抵押贷款、农业保险、理财与储蓄等服务,以提高用户的金融素养和防诈意识。

  终审:魏文源

  监审:冯莉

  编校:董卫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