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民办高校激活乡村创新动力

时间:2025-09-09 10:15:23来源:郑州商学院 文字:许琳菲

  应用型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具有独特优势。然而,当前其服务过程中存在组织管理不健全、人才衔接不畅通、资源配置不均衡与监督激励不到位等问题,而建立长效机制与创新服务策略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理论基础的分析,提出建立校地共建的组织管理机制、完善人才双向流动的衔接机制、构建资源共享与整合的协同机制、健全监督评价与考核的激励机制,并提出优化面向乡村需求导向的专业布局、深化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构建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等策略,以助力应用型民办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层面的支撑。

  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应用型民办高校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尚未健全,服务质量与效果有待提升,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与服务策略创新路径,是提升应用型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效能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理论层面切入,聚焦机制构建与策略创新两个维度,探索应用型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既能有效整合高校资源、发挥服务优势,又能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效能;创新服务策略,则有助于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增强服务实效。这对推动应用型民办高校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型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与价值

  应用型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理论基础的视角探析应用型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以及价值定位,有助于为构建长效服务机制、创新服务策略奠定基础。

应用型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

  应用型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格局,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对专业人才、科技创新等的需求日益增长。应用型民办高校具有地域贴近性、专业针对性以及服务灵活性的特征,能够立足区域实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科技服务等方式,应用型民办高校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奠定了现实基础。

应用型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定位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应用型民办高校担负着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从人才培养维度看,应用型民办高校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以及加强实践教学,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应用型人才。从科技创新维度看,应用型民办高校通过建设科技服务组织,开展科技攻关,推进成果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从社会服务维度看,应用型民办高校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政策咨询、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这种多维度的服务定位,契合乡村振兴对人才、科技以及智力的多元需求,体现了应用型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独特价值。

应用型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建立校地共建的组织管理机制

  应用型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需以稳定的组织管理制度为保障。一是在校级层面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乡村振兴服务规划以及管理制度;设立乡村振兴研究院作为专职机构,组建专业团队负责项目实施以及日常管理,确保服务工作常态化开展。相较于短期性与临时性的工作机构,这种常设性机构能够保障服务工作持续开展。二是建立校地联动机制,搭建校地协同发展平台。地方政府设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专门办公室,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建立校地合作项目管理制度,规范立项程序,明确工作标准,确保项目规范运行与持续发展;制定工作考核与激励办法,将服务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形成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健全校地沟通反馈机制;定期开展需求调研,及时了解并解决问题,建立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对服务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与指导,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妥善处理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完善人才双向流动的衔接机制

  构建校地人才双向流动的长效机制,关键在于建立制度化的选派机制与服务保障机制。在教师选派方面,建立教师定期下乡制度,设立科技特派员岗位,选派具有农业、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到乡村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服务;选派工作采取定向与志愿相结合的方式,要坚持按需选派与双向选择的原则。在服务保障方面,设立专项经费,为下乡教师提供交通、住宿及工作补贴等必要保障;制定服务工作量认定标准,将下乡服务经历纳入职称评审以及岗位聘任条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乡村服务;建立定期考核评价制度,对服务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估,动态优化服务质量。此外,可设立乡村人才培训基地,为乡村干部、种养殖大户及返乡创业人员等提供系统培训,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建立人才跟踪服务机制,跟踪了解人才服务与发展情况;制定人才激励措施,对服务成效显著的人才在评优方面给予倾斜。通过完善制度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升服务效能。

构建资源共享与整合的协同机制

  科技资源共享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是应用型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面向乡村开放实验室、科研设施等资源,制定资源使用管理办法,明确开放范围、使用程序以及收费标准,保障资源共享工作规范有序开展;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资源调配,建立资源使用预约系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设立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支持科技成果在乡村转化应用;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库,定期发布适合乡村应用的科技成果,推进技术精准对接;组建专家服务团队,为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指导以及跟踪服务;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将转化实效作为考核重要指标,制定成果转化奖励办法,对转化效果突出的项目给予奖励支持;设立技术服务热线,为乡村提供技术咨询与指导;建立资源共享监管机制,定期检查资源使用情况,确保资源有效利用。健全制度体系帮助高校实现科技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的长效对接。

健全监督评价与考核的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是确保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在绩效评价方面,制定服务质量评价标准,设置服务数量、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效果等量化指标,建立服务台账,详细记录服务内容、过程以及成效,定期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并邀请服务对象参与评价,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在激励机制方面,将乡村振兴服务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与职称评定、岗位聘任以及绩效分配等挂钩。具体而言,可设立服务贡献奖励,对优秀单位与个人给予物质奖励以及荣誉表彰;制定考核结果运用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资源分配与项目支持的重要依据;建立督导检查制度,定期对服务工作开展专项检查,健全质量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并处理意见、建议;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及时纠正服务工作中的失误。评价考核与奖惩结合可以形成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

应用型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策略

优化面向乡村需求的专业布局

  应用型民办高校优化专业布局要立足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农林牧渔类专业布局方面,重点加强其与当地特色农业相关的新兴专业建设,如特色水果种植、特色养殖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专业,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了解乡村实际的复合型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增设智慧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等新技术应用课程,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能力;围绕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加强乡村规划、文化创意以及旅游管理等专业建设,开设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民宿管理以及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等特色课程;开设农村电商与农产品营销等创业课程,并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及时优化专业结构。在师资配置方面,引进具有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聘请农业技术专家以及乡村振兴带头人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增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与针对性,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产教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深化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建设

  应用型民办高校要加强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的合作,建设实践教学与科技服务基地。在基地建设方面,选择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农业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合作对象,共建集教学实践、技术研发以及成果示范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实践基地。基地建设采取“校企共建,互惠共赢”模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与人才培养,企业提供实践场地与生产项目。在基地运行方面,建立校企联合管理机制,制订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实践内容与考核标准;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担任实践导师,形成双导师制;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管体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建立校企合作项目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项目;设立实践创新基金,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建设智慧实践管理平台,实现实践教学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定期开展校企交流研讨,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

  针对应用型民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在线上平台建设方面,开发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系统,建立成果资源库,集中展示适合乡村应用的科技成果;设置需求对接功能,方便乡村用户查询并选择适用技术,同时建立在线技术咨询系统,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引入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成果应用效果的实时监测以及分析。在线下推广方面,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站,选派科技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为重点项目提供全程技术支持;采取“示范基地+辐射推广”模式,在典型区域开展成果示范,带动周边区域推广应用。建立成果转化项目库,储备一批适合乡村应用的科技成果,并设立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对转化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建立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机制,从技术应用、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技术许可与转让。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为乡村发展服务。

构建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

  应用型民办高校要构建内容丰富与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体系。在培训服务方面,针对新型职业农民与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开展专题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农业技术、经营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实用技能;建立移动学习平台,开发微课程资源,方便学员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智能农业培训课程,提升培训效果。同时,组建专家服务团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咨询诊断与技术指导,开展乡村发展研究,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设立乡村振兴服务热线,提供技术咨询以及政策解读服务;开发乡村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实现一站式服务。此外,建立服务项目库,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等领域储备服务项目,并建立服务质量监管机制,定期开展服务评估,保障服务质量与效果。多元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满足乡村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应用型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创新服务策略。在建立校地共建的组织管理机制、完善人才双向流动的衔接机制、构建资源共享与整合的协同机制以及健全监督评价与考核的激励机制的基础上,积极采取优化面向乡村需求的专业布局、深化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与构建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等措施,可形成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与策略体系。未来,应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支持,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强资源整合,促进校地协同,深化产教融合,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彦臻

  编校:李晓亚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