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开封市扎实稳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时间:2024-10-30 15:31:07来源:中共开封市委党校 文字:岳金凤

  数字乡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先进手段,贯彻到农业生产、乡村治理、农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因此,河南省开封市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出台建设数字乡村的配套措施,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数字化、乡村数字化治理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开封市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结合开封市数字乡村发展的实际,提出有效措施,从而推动开封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数字经济带来的成果。

  在党的二十大作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下,开封市各县区相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关于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结合开封市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积极出台建设数字乡村的配套措施,从而推动开封市数字乡村建设实现良好的开局。

开封市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不断渗透和发展,开封市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快地发展,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农村电子商务等方面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播、乡村治理、乡村电商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统计2018—2021四年间,开封市通有线电视的村从2135个增至2188个,增长2.48%,通宽带互联网的村从2165个增至2188个,增长1.06%。建成河南省首例高标准农田BOT创新模式数字农田示范区,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5个、乡镇电商服务站131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206个,全市“快递进村”通达率达98.42%。开封市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为数字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生产和经营、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网络文化等实现全面提升。

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

  农业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之本,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因此开封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5G技术和产业发展相融合,不仅为农民带来便利,也为高产、优质、环境友好的农业助力。市、县农业部门初步搭建了面向农民需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布设了分布于全市各地的信息采集点500多个、农情信息员300多人;相继建成农业科技与人才、农产品价格、农业气象等10多个数据库;覆盖市、县、乡、村的农业信息群基本成型,为农民致富、农业决策和行政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更是在尉氏县、兰考县、开封市对小麦苗情、墒情、病虫害情、灾情“四情”建设了遥感监测点17个,实现了对17个乡镇小麦“四情”监测的全覆盖。农业信息化的推广,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农民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市涌现许多网上卖瓜果、蔬菜及网上出口农产品的典型,直接拓宽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渠道,极大的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感。

乡村数字化治理不断完善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乡村数字化治理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内容之一。开封市为推进民生资金使用和村级财务实现真正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积极建设“互联网+监督”平台,让村民参与监督,拆除了村干部和村民之间的“隔心墙”。特别是杞县、通许县,自从“大数据+智慧监督”平台运行以来,已经发现各类疑似问题线索高达1.6万余条,取消和暂停违规领取城乡低保等惠民资金人员4000余人,不仅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也充分调动了村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积极性。

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提供了更好的机遇,使开封市乡村新业态在积极探索的道路上增添了更多的选择。农村电商继续保持乡村数字经济“领头羊”地位,采用“直播+农产品”的形式来助力乡村振兴,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开封市大力推进电商文化下沉农村,大力培养开封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截至2022年,开封市已建成县域电商服务中心5个、物流配送中心3个、乡镇电商服务站达到131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206个以及便民商店5556家,实现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全覆盖,创造了大量乡村新兴市场的需求,为开封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带来活力。

乡村网络文化发展态势良好

  我国农村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特别是开封作为古都,文化底蕴深厚。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推进也将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数字形式给保存下来,不仅促进了开封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提升了农民的整体幸福感。截至2022年,开封市共有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有助于给农民传播党和政府声音,讲好属于开封的乡村振兴的故事;在全省乡村文化合作社线上交流展示平台已注册193家,发表有关于开封市乡村文化活动短视频318137篇,视频播放量达714965次,点赞833171次,位列省辖市前列;并组织基层文化馆馆长和乡村文化合作社社长等有关人员走进开封市广播电台直播间来介绍实施过程和方法以及宣传开封当地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让开封乡村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开封市数字乡村建设中存在问题

  虽然开封市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村地域辽阔且各具特色,并且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开封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亟须发掘专属于开封数字乡村建设的巨大潜力,以加快推进开封市乡村振兴的进程。

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加快推进,农村网络覆盖水平已经大幅提升,开封市农村网络技术设施条件已有极大地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开封市农村基础网络的性能还无法满足未来一些新型数字农业的发展需求。例如,植保无人机、新型农机对网络时延、可靠性、速率等性能的要求较高,但是目前农村网络的水平达不到,所以电信运营商需要不断优化现有的网络,满足智慧农业应用对网络时延、可靠性、速率等性能的差异化需求。

农村居民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开封市农村在网络覆盖、终端普及、基础教育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以致于开封农村常住居民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依然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的“能力鸿沟”。首先,农村居民文化水平的限制。据开封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开封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60151人,占比为3.32%,其中农村文盲率居高,导致很多农村常住老人无法正常使用4G手机。其次,农民使用互联网的途径有限。农民对互联网的应用范围仍然以语音、视频通话等最基础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为主,对精准农业、在线医疗、教育等发展性高层次、高水平、高品质应用需求和使用能力相对不足。最后,农民对网络世界的信任度不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但农民传统思想依然存在无法紧跟时代潮流,再加上互联网诈骗事件的不断增加,以致于很多农民很难相信网络世界。

缺乏专业的农村信息化人才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农业农村确实取得显著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农村待遇低、条件相对较差、发展机遇有限等问题,最终导致农村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的比例很高,以及很多本地的高水平人才不愿回到自己家乡发展的情况出现。年轻人不愿回村,留在农村的主要以老人、妇女、儿童居多,很多农村变成“老人村”和“空壳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匮乏。开封主要的农作物包括小麦、花生、大蒜、西瓜等,但是在农村地区却很少有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人才,农民信息利用能力缺乏、互联网带动农民创业创新的氛围没有形成,严重阻碍了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和“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的进度。二是农民信息素养不高。农民对现代通信信息技术了解很少,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高。在调研中发现:不懂计算机网络的农民占比高达40%以上,还存在受文化程度限制、没有计算机等上网设备、没时间上网、年龄太大或者太小等问题,最终导致农民缺乏信息技术。三是干部数字素养有待提升。由于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相对落后,多数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后真正回到农村建设家乡的不足10%,即使有外地的人才愿意来建设农村,也最终由于待遇、生活条件等各种原因离开。因此,农村的干部大多数都以4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很多村干部甚至连基本的表格制作都无法完成,很多消息都无法很好地传达给农民群众,也无法对农民的信息技能进行培训和教学,这也是农民缺乏信息技能的主要原因之一。

推进开封市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

  在新时代新阶段,全国各地都加入建设数字乡村行列中。因此,借鉴国内数字乡村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开封数字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相应的措施,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到农业农村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从而改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产方式。

夯实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数字经济和乡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且数字经济的基础是网络技术。因此,应加快开封乡村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新型网络基础设施,继续提高乡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在原有的4G网络、光纤入户的基础上,对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基础网络设施进行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推进5G网络和千兆光纤宽带等网络化建设,让最新的信息服务深入开封的农村基层。同时,政府要给予农村网络建设优惠政策,减轻农民上网的费用负担,让农民愿意上网也上得起网,从而提升农民上网率。

丰富农村数字应用场景

  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本是以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来发展,除了自己使用之外就是在当地进行销售,缺少被外界熟知的机会。在开封市特别是像大蒜、西瓜、红薯等特色产品本身就存在着时限性,如果遇到销售渠道小、购买群体小等情况,就会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农民可以充分抓住大数据带来的机会,利用抖音、淘宝等大热App直播带货带来的传播效应,和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提高开封特色产业的知名度(如开封菊花、大蒜、花生等),从而带动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等产业的发展。建立智慧农业信息平台,提升农户、企业、产品之间的对接水平,形成“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等多种现代农业组织形式,推动农业生产流通销售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强化乡村数字人才支撑

  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广泛开展面向农村居民的信息技能培训,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性,组织教育教学资源。开封市拥有开封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等多所高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指导,推动农民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鼓励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互联网企业向农民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各县区针对自己的优势产业(杞县“大蒜”、通许县“脱毒红薯”、祥符区“花生”等)进行直播宣传或者旅游宣传(朱仙镇、余店村、西姜寨等),既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又可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信息技能。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是需要基层领导干部发挥带头作用,需加大力度提升整体农村基层干部的信息技能。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干部、“三支一扶”大学生等主体作用,特别是提升村支部书记等农村基层干部的数字素养,组织他们去山东省高青县、浙江省德清县、江苏省东海县等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让乡村基层干部更直观地感受和学习数字乡村建设具体做法。同时组织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班,也可以依托河南大学、开封大学等高校的相关学院进行校企合作,构建基础性的课程,对基层干部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

  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也深刻地改变着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民的生活。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对开封市数字乡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向其他省市数字乡村建设的典范借鉴经验,因地制宜,突出开封市数字乡村特色,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努力使开封数字乡村建设成为河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样板”,从而加速推进开封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编校:郭欢

  网络:柳绣华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