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下云南滇西北高山中药材品牌建设

时间:2024-10-30 14:31:00来源:丽江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 文字:黎 有

  中药材品牌建设有助于推动区域性中药材产业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推乡村振兴。文章在分析中药材品牌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上,通过陈述滇西北高山中药材概况与品牌建设现状,分析滇西北中药材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针对性的品牌建设路径。

  众所周知,云南地处高原,地理特色明显,有“植物王国”之称,药材资源丰富,是中药材大省。云南中药材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尤其是三七、天麻等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但是云南中药材品牌建设滞后,还有许多知名度低的中药材,比如重楼、秦艽、当归、白芨、续断、云木香等。因此,要想把云南打造为中药材产业强省,建设成世界一流中药材生产基地,需要加强中药材品牌建设。

  中药材广植于农村地区,其发展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助推乡村振兴。为此,文章主要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云南滇西北高山中药材品牌建设路径,并开展相关论述。

聚焦中药材品牌建设,着力赋能乡村振兴

中药材品牌建设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力量

  乡村振兴主要靠产业振兴,产业振兴需要企业可持续发展,而大力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属于农产品范畴的中药材而言,其品牌化能增进消费者忠诚度,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药企利润。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溢价空间,增加药企利润,保障药企持久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力量。

建设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促使形成区域支柱性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建设中药材品牌的同时,可由政府通过协调药企、药农、药商、政府之间的利益,出面打造特色化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首先,通过区域中药材的差异性品牌定位。如,从地理特点将其定位于高山药材,从民族特点将其定位于“藏药”药材。其次,要从工艺、外形、文化、包装上具有特色,创建区域公用品牌,避免中药材成为“大路货”产品,从而提升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激活品牌驱动力,促进建立区域性公用品牌,形成区域支柱性产业,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滇西北高山中药材概况与品牌建设现状

滇西北高山中药材概况

  云南滇西北,主要包括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自治州三地,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部分地区。该地区地理条件特殊,拥有不同的海拔高度,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气候条件,即使是同一座山,气候差异也很明显,同区域内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多样化的气候环境,为云南的农作物种植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从自然资源角度看,滇西北地区的高等植物和动物物种数全国的近三分之一,生物资源丰富。因此,该地区自然环境非常适合药用植物生长。所以该地区道地药材数量众多,根据统计数据,该地区道地药材数量居云南省之首。

  近年来,滇西北各州市政府对中药材逐渐重视,制定了扶持培育政策,推进中药材产业化。制定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群众参与”的中药材产业政策,实施了“公司+合作社+农户”推广模式。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截至2023年底,丽江市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约30万亩,规模化种植区域为玉龙县、宁蒗县;大理州种植面积38.23万亩,当年综合产值105.07亿元;迪庆州12.58万亩,产值约8.43亿元;怒江州达到16.47万亩,产量达8693.2万吨,产值11.38亿元,带动农户8579户,增收2329万元,成为该州支柱产业之一。

滇西北高山中药材品牌建设现状

  当前,滇西北中药材品牌建设处于起始阶段,已取得初步成效。比如,开始进行药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质量检测追溯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动中药材绿色有机、中药材GAP申报认证;打造黄精、重楼、云木香、白芨、当归等重点药材品牌。大理有名牌产品7个,著名商标4个,老字号1个;丽江的云木香、滇重楼通过国家GAP认证,其中“玉龙县滇重楼”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丽江玉龙县获得“绿色食品牌”(中成药)产业基地16个,初步形成“玉龙高山道地药材”品牌效应;香格里拉依托绿色生态、民族文化、品质特色,引导种植秦艽、重楼、当归等药材,打造当地品牌中药材,比如有云南名药“央坷”藏红花、“纳和祥”藏药,品牌建设向好发展;怒江有“雪黎牌”草果、“昂可达”草果入选云南省中药材10大名品,“昂可达”“怒银”等中药材入选“绿色云品”品牌目录,滇黄精、金银花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福贡云黄连”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但就品牌建设意识、品牌数量、投入、交易平台等方面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

滇西北高山中药材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品牌意识缺乏,品牌营销欠缺,品牌塑造困难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一个误区,认为道地药材就是优质药材的代名词,因此不再需要建立品牌。但随着中药材的商品化发展,道地药材只是优质药材的基础指标之一。比如浙贝母,虽然是道地药材,但也有统货与选货之分,有含硫与无硫之分,杂质含量高低、水分多少也存在差异。因此,即使是道地药材,创建品牌也同样重要。创建中药材品牌,已成为一种时代需求。

  滇西北中药材种植面积比较大,也有优质特色的道地药材。但是药农、药商普遍缺乏品牌意识,也不能有效开展品牌营销。市场拓展能力落后、营销能力不足,使得该地区未能形成自己的战略品牌,以及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并且该地区中药材产品“多而不特、特而不多”,即产量多但缺乏特色、或虽有特色而产量低,无法向品牌产品过渡。正是由于滇西中药材北缺乏区域性品牌,也缺乏商标注册意识,中药材主要是以零散形式销售。而且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其他销售渠道,中药材销售主要依赖药商上门购买。这种习惯性销售路径依赖,使得药农觉得品牌建设毫无必要,缺乏品牌建设内在动力,使得品牌塑造变得更为困难。

中药材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影响产品品牌建设

  滇西北中药材在种子种苗分级上,较高比例的种子种苗尚未实施国家标准,对于优质种子、生产推广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阻碍了药材种植标准化,影响道地药材的市场认可度。而且药农在施肥、打农药等方面存在随意现象,使得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因素影响药材质量与临床效果。在加工方面,药农药商为追求美观,采用硫磺熏蒸的手段,导致中药材疗效下降,而且大多数中药材种植与加工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存在质量不稳定与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

  同时中药材种类和品种混杂,也影响了产品质量。目前,滇西北种植中药材种类达几十个,并且每个种类又包含很多品种。中药材种苗来源复杂,有从外地引进,有通过自繁自育的种苗,还有野生药材经过长期人工驯化后的种苗。以滇重楼为例,玉龙县就有24个品种。因而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导致市场销售低迷,对中药材品牌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

品牌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开发薄弱,技术落后,创新不足

  其一是在品牌研发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新产品开发滞后。原因之一就是药农种植中药材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导致药农在种植中药材时没有统一规划。很多药农喜欢选择高产高效的中药材,对价格偏低的中药材少种甚至不种。这种单纯依据市场环境来种植中药材,使得对新产品引入以及研发不重视,在研发上投入不足。

  其二是技术研发落后。尤其是在加工技术方面,主要停留在传统的中药饮片加工上,新产品开发少,对大健康产品、功能食品、日化品等中高端产品开发不够。

  其三是专业人才缺乏,导致创新乏力。部分药企在经营理念上方法陈旧。传统做法是靠消费者和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生产,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缺乏把握市场的主动性。经营理念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创新性的专业人才,在研发人才、管理与营销人才、种植技术人才等方面尤其欠缺,限制了研发活动和创新项目的开展。

中药材交易平台亟待加强,药旅融合不足,使得品牌建设缺乏市场基础

  建立专业性中药材交易平台,有利于产销两旺。通常流通市场越健全,越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形成经济优势。目前云南只有昆明菊花园等三家中药材专业性流通市场。而作为云南滇西北高山中药材种植聚集地区,却缺乏专业性中药材交易平台,影响中药材畅销,严重阻碍了该地区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

  在药旅融合方面,存在认知不足。在理论与实践上对药旅联动缺乏认知,没有通过旅游资源延伸中药材种植产业链,药农吃不上旅游饭。在中药材种植观光区、药旅景区、规划药旅专线、药疗药膳、中医药文化体验店等新名片打造方面尤为不足,没有形成以“中医药+旅游”为组合的药旅产业新业态。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滇西北高山中药材品牌建设路径研究

多途径提高中药材品牌建设意识,寻求从政策上推进品牌建设

  为提高品牌建设意识,一是要通过论坛形式、学术会议引导社会思潮,提高品牌创建意识,营造优良的创牌、用牌、护牌氛围,提高中药材品牌建设意识;二是从政策上支持药农、药商、药企创建品牌。比如从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上进行支持,鼓励品牌创建;三是利用公共资源,进行品牌宣传与推广,开展品牌营销。

  从政府层面,要合力打造滇西北高山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滇西北各地方政府出面规划滇西北高山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开展顶层设计。由各地方政府牵头组织人员成立中药材品牌建设项目组,开展滇西北高山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系列战略规划,统一规划和要求,形成协调性和整体性的战略规划,为滇西北高山中药材区域品牌建设指明方向。

  在区域公用品牌规范建设上,一是建设分级品牌综合体系。建立“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一体两翼的品牌体系,在发展区域公用品牌的前提下,鼓励药企建立企业品牌,形成独特的“竞争门槛”;二是狠抓药材质量,对中药材质量标准查缺补漏,出台公用品牌管理办法;三是坚持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药农之间缔结利益协议,通过入股分红、劳动报酬等方式,增加药农收益,以便实施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一体化管理,保证产品质量,解决品牌塑造困难问题。

开展标准化建设,奠定中药材品牌建设基础

  实现中药材品牌化,需要经历四个环节:标准化-工业化-商品化-品牌化,其中标准化是中药材品牌化第一步。但中药材标准化面临现实难题,标准不统一。目前有国家标准、各省市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家标准是通用标准,但是缺乏规格、等级等方面的具体规范,不能完全满足中药材流通要求。而地方标准互不统一,限制跨省流通。企业标准是内部标准,指导生产、加工、采购等环节,不具有代表性。

  为实施品牌化战略,解决中药材标准化问题,滇西北地方政府、医药企业、医药协会、医院等主体,应结合《中国药典》标准要求,通过对市场需求开展调研,从种子种苗到种植、加工、流通各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化产品标准,严格执行,形成标准化的基础。企业、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引导药农开展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形成模范典型,在此基础上开展中药材品牌建设,并持续扩展品牌建设规模。

  同时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记录中药材生产、收储、加工过程及方法,保证药材来源可溯,去向可查,方便中药材流通。帮助企业建立品牌形象,提高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增加投入、成立科研技术服务团队,为品牌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利用、药效、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制定规范的种苗繁殖技术和绿色种植技术指南,提高中药材标准化、科学化种植水平。

  成立科研技术服务团队开展科研。从种子种苗、品种选优、种植以及初加工技术多维度来提高药材品质,以科技来保障品牌建设,让滇西北中药材品牌“叫得响、过得硬、走得出”。建议滇西北各州市地方财政每年列支一定数额资金,共同出资组成一个科研技术服务团队来支持中药材研发。从科学角度来阐释滇西北中药材品质成因,才能保证滇西北中药材品牌经久不衰。

  在中药材产业管理方面,滇西北各州市政府需进行科学规划,统筹管理。注重开发新产品,形成中药产品新业态,不断延伸现代中药产业链。通过建设中医药产业园、中药保健食品园、中医药物流园来承接中医药产业转移。围绕国家对中药材产业的规划定位,加强中草药种植园、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中医药康养小镇建设,以中医药及健康养生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旅游产业与生物制药为衍生产业,打造具有滇西北特色的中医药健康产业集群。

建立滇西北高山中药材专业交易平台,开展线上与线下

相结合的交易模式

  在专业交易平台方面,其一是建立融商、旅、医、养、文、食于一体的滇西北专业中药材流通市场,提供加工配送、质量检验、追溯管理、金融服务、仓储、物流运输、餐饮、酒店等配套服务;传承中医文化,建立中医诊所、药食同源体验馆,为民众提供中医咨询和服务;建立滇西北中药材展览馆,对滇西北道地药材、特色药材与各药材公司品牌进行展示、介绍,让用户增进了解,起到助推药材销售的作用;工商、卫生药检、动植物检疫等部门进行现场监督管理。

  其二是建立网络销售平台。通过实施差异化营销定位,将滇西北道地药材、特色药材、大宗药材聚集到平台上,以用户需求为牵引,将前端资源整合与终端需求对接,将药材原料功效与用户需求衔接,实行精准定制化营销与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从而提升滇西北中药材的品牌力、竞争力,把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享有“百药之乡”美誉的云南,中药材资源优势明显,很早就有知名度很高的一些区域性中药材品牌。而作为中药材资源丰富的滇西北地区,目前中药材品牌建设只处于起步阶段,在品牌意识、质量标准、研发投入、交易平台等方面面临难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通过创建滇西北高山中药材品牌,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成为当地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学者、农民各方主体共同关注的问题。应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聚力优化滇西北高山中药材品牌建设路径,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中药材品牌力量。

  编校:尹雪敬

  网络:柳绣华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